打破中药生产“黑箱” ,解锁中药生产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5 00:15 1

摘要: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药学专家,这位专家主要致力于中药的研究,中医中药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研究如何将这一民族瑰宝传承下去。

“科技人生”——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系列宣传工程,展播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事迹,了解他们在科学探索之路上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精神的无限魅力。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药学专家,这位专家主要致力于中药的研究,中医中药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研究如何将这一民族瑰宝传承下去。

“科技人生”——臧恒昌

视频↓(时长:05:05)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不过,在国际医学界,中药一直被认为非常神秘。

“中药的生产是根据中医理论的,中医理论讲究一个配伍原则,也就是君臣佐使。一旦配伍发生变化之后,药品的效果就会发生变化。”

一剂药方往往包含十几味甚至几十味中药材,由于加热、醇沉、浓缩等生产环节的不可控性,成品中不同药材的含量也会出现波动。因此,中药的生产过程往往被称为“黑箱”模式。

与西药通过单靶点就可达到明确治疗效果的特性相比,中药的疗效十分复杂。2009年前后,山东大学药学院教授臧恒昌带领团队,开始尝试打开中药生产的黑匣子。

“我们建了大量的近红外光谱的模型,我们能够对中药成分含量的变化,我们能够进行预测,但是我们不知道预测哪些成分才是最好的、最科学的。”

有了检测模型,却没有检测目标,这个问题困扰了臧恒昌团队近10年之久。直到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提出了“质量标志物”的概念,这让臧恒昌团队在一剂药方中,精准地找到了质量检测对象。

“通过对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研究发现,它有7种质量标志物。可以用于我们在生产过程当中,进行质量的在线检和评价。测通过这样的检测,我们及时地去干预它的过程,让它按照预期来生产,并且实现批内的均一性和批间的一致性。”

很快,臧恒昌又发现,近红外光谱检测效率低、灵敏度低的问题。为了找到一种更高效的检测手段,臧恒昌带领团队先后多次参加国际会议,最终与山东大学机械学院周军教授合作,研制出一套“水光谱探针”的中药检测设备。这开创了“水光谱”应用于中药实践的先河。

在推进中药生产智能化的道路上,臧恒昌通过“找到问题”到“技术创新”的一次次跨越,实现了中药生产的“螺旋上升”。2023年,臧恒昌团队的“中药口服制剂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与生产新模式的建立和应用”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来源:济南都市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