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韭菜农药残留超标”“芹菜检出禁用农药”“豇豆农残多次不合格”……每隔一段时间,这类新闻就会挑动大众敏感的神经。我们似乎早已习惯:想吃一口安心蔬菜,竟成了一种奢侈。但在江苏南京,有个叫谢永的80后,却把这些人人避之不及的“农残高危菜”,做成了主流新零售渠道的“
“韭菜农药残留超标”“芹菜检出禁用农药”“豇豆农残多次不合格”……每隔一段时间,这类新闻就会挑动大众敏感的神经。我们似乎早已习惯:想吃一口安心蔬菜,竟成了一种奢侈。但在江苏南京,有个叫谢永的80后,却把这些人人避之不及的“农残高危菜”,做成了主流新零售渠道的“定制款”——他的苏鲜菜篮子,自启动“盒标伍菜”项目以来,不到一年,订单量已经排到了明年,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今天,我们要讲的,不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有人选择慢下来;在化学农业横行的当下,有人选择回归土地本身,扎根土地。他不做产品的搬运工,只做安全食物的“守门人”。
从“搬运工”到“定制者”:反常识选择瞄准“高危菜”
谢永不是农民出身,但他对土地的感情,比许多世代耕作的家庭更深。2000年,他就读于食品相关专业,到毕业后从事农产品检测、供应链管理,亲眼见证过为了降低成本而滥用添加剂的“潜规则”,也见过农户因虫害严重不得不超量喷洒农药的无奈。
“我开始问自己:我们到底是在生产食物,还是在制造风险?”
2024年,谢永成立苏鲜菜篮子盒标伍菜项目的时候,没走“大而全”的路子——别人都在卖水果、粮油、干货,他偏偏盯着韭菜、芹菜、青蒜、豇豆、生姜这五种菜。“这五种是市场上农残超标的‘重灾区’,政府例行检查里,它们上榜的次数最多。”谢永的逻辑很简单:“别人不敢做的,我们做好了,就是机会;消费者最担心的,我们解决了,就是价值。”
他给这五种菜起了个名字,叫“盒标伍菜”,全程禁用化学农药、化肥、生长激素,采用自制有机肥+物理防虫+生物防治的组合拳。
订单农业的“反向操作”:合同兜底,从需求倒推生产
“我们不做产品搬运工。”谢永强调,“很多人做农产品,是先收货再找销路,我们反过来:先有订单,再种庄稼。”
项目启动之初,主流新零售渠道便主动抛来橄榄枝,双方签订年度采购合同,苏鲜菜篮子成为主流新零售渠道的全国集采供应商。“现在每天的订单量,我们的基地根本供不上。”谢永说,这种“供不应求”不是刻意营造的,是消费者用订单投的票——毕竟,能放心给孩子吃的韭菜,谁不想要?
基于合同约定,种植端完全按“需求倒推生产”:若需满足主流新零售渠道每日1万份韭菜商品的供应,先核算需6000斤合格原料,再匹配200亩符合标准的土壤,最后按韭菜6-8个月的生长周期排定育苗、移栽、采收的时间节点。
“从育苗到移栽,再到田间管理、采收,每一寸土地的种植计划都围绕‘合格原料’展开,不会为追求产量牺牲品质,也不会因盲目种植导致原料浪费。”谢永解释道。这种“以销定产”的模式,既规避了市场波动风险,又让农户从“被动接受价格”转变为“提前锁定收益”。
2000亩基地的“安全密码”:从土壤到追溯全管控
苏鲜菜篮子盒标伍菜项目以“土壤水质筛选-订单种植生产-产销仓加工-精细链路服务-品优质安品牌”全链条增值路径,是破解传统农业“重生产、轻链条,重数量、轻价值”痛点的核心抓手。
其本质是筛选出良好土壤水质环境,通过订单种植生产筑基(保障原料品质)、产销分拣中心仓加工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高科技技术服务拓展(创造场景溢价)、安心品控品牌赋能(放大综合价值)的环环相扣与协同联动,将农业价值链从“初级生产端”向“高附加值端”延伸,最终实现农产品从“低价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转型,让农民分享全链条收益。
要撑起供应链订单,靠的是分布在全国的基地。现在,苏鲜菜篮子在江苏有600多亩基地,山东300多亩,河北480多亩,河南500多亩——这些基地的选址,谢永有两个硬标准:一是土壤水源达标且产销距离近;二是种植项目核心人员价值观相同。
客户要什么,我们就找能种好什么的土地。比如河南的基地,土壤偏沙质,排水好,适合种韭菜;江苏的基地靠近华东区,能最快把菜送到主流新零售渠道的货架上,保证新鲜。
每个基地里,都藏着“安全密码”。以山东的韭菜基地为例:
种植前:先检测土壤和水源,只有都合格了,才会开始育苗;
种植中:每半年检测一次土壤和水源,菜长到一半的时候,要做田间抽检——既有快速检测,也有实验室检测;
采收后:要人工精选,去掉烂叶、黄叶,然后包装,贴上追溯码——消费者扫一下码,就能看到这根韭菜是哪个基地种的、什么时候种的、什么时候采收的、检测结果怎么样。
“韭菜是‘药残高风险’蔬菜,因为虫害多,很多农户会过量打农药。”谢永说,他们的韭菜基地是封闭管理的,从育苗到采收,全程有人盯着。
“我们的基地里,每个监管基地都有技术人员驻场。”谢永说,他们的合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自营模式,自己流转土地,自己组织工人种植,全程自控;另一种是监管模式,用别人的土地,但种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都要按他们的标准来。监管模式下,我们会派技术人员常驻,比如农户遇到病虫害,不能自己随便打药,要先跟我们的技术人员沟通,用我们认可的方法解决。”
“我们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提供解决方案的。”谢永说,“很多农户有地、有力气,但缺订单、缺技术、缺标准。我们补上这一环。”
一场天灾,让他更懂“农业的责任”
农业创业,永远躲不开“靠天吃饭”的风险。今年夏天,河南基地突降暴雨,露天种植的韭菜田瞬间成涝。由于排水系统未能及时应对极端天气,整片基地被淹。
“那一茬韭菜,废了。”谢永语气平静,却难掩痛惜。更棘手的是后续:被水浸泡的土地,微生物环境遭破坏,需至少6个月休养生息才能恢复种植能力。
“农业没有捷径。你不能催熟一棵菜,也不能跳过土地的修复期。”
这次意外,让他们意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如今,新基地建设必须配备升级版排水系统,并规划应急方案。
“老天给的难题,只能靠人的智慧去解。但我们不怕困难,怕的是失去敬畏心。”
谢永常说一句话:“健康的土壤,才能孕育健康的食物;干净的灵魂,才能生产干净的食品。”这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指南。
每一个基地的落地,都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播种、除草、采收、分拣……大量农事工作由当地村民完成,人均月增收能多三成。
除了带动农户就业,苏鲜菜篮子从盒标伍菜项目中还会提一部分费用,用于社会捐赠。“比如当地的敬老院、幼儿园,我们会送一些新鲜的蔬菜;遇到自然灾害,我们也会捐一些钱和物资。”谢永说,“企业要挣钱,但不能只挣钱——你做的事情被社会认可,才能走得远。”
更让谢永感动的是,当地政府也给了他们很多支持。“土地流转的时候,政府帮我们协调农户;建冷库的时候,政府给了补贴;用电用水,也有优惠政策。”他说,“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一个小微企业,很难在这么多地方建基地、做订单农业。”
不做长远梦,只做好当下事
谈到未来,谢永笑了:“我们最长的规划,只有一年。”“这一年,我们要做的事只有一件:注重食品安全、稳定产品品质,按时履约交货。”谢永说,订单农业项目刚启动,营收增长还不大,但他不急。“农业是‘慢生意’,不能像做工业品一样,今天投钱明天就想挣钱。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每一根菜种好,把每一个订单交好。”
作为一个80后创业者,谢永给想入农业的年轻人提了个建议:“首先要热爱,不热爱的话,遇到困难就会退缩;然后要专业,农业需要技术,不是随便找块地就能种;最后要专注,别想着一下子做很多品,先把一个品做好,做到极致。”
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外卖要30分钟送达,短视频要3秒抓住眼球,创业要一年上市敲钟。
但谢永和他的苏鲜菜篮子,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慢一点,再慢一点。他们不用农药,所以长得慢;他们不扩品类,所以规模小;他们不炒概念,所以名气不大。
可正是这份“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业的另一种可能——不是靠资本堆砌,不是靠流量包装,而是靠对土地的尊重、对食物的敬畏、对消费者的诚实。当你下次在主流新零售渠道的店铺中拿起一捆贴着“盒标伍菜”标签的韭菜时,或许能想起:这捆菜背后,有个叫谢永的创业者,和一群农户,用汗水和耐心,守护着你的“舌尖安全”。
苏鲜菜篮子盒标伍菜项目以保护耕地土壤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让产地老百姓增收,让销地市民吃的安心,让主流市场大渠道平台商增加产品服务价值,让参加服务的劳动者有工作机会,让所有为此付出的人能够生活过得更好。
来源:品牌农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