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跟车机说一句“空调吹脸太难受”,结果车子愣是没反应;或者你想让它同时做几件事,比如“找附近咖啡店,把空调调到24度,再给我打个电话”,最后只执行了一半,甚至干脆“装傻”。
开车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体验:
你跟车机说一句“空调吹脸太难受”,结果车子愣是没反应;或者你想让它同时做几件事,比如“找附近咖啡店,把空调调到24度,再给我打个电话”,最后只执行了一半,甚至干脆“装傻”。
明明都是最新的豪华车,搭载的 AI 助手号称“智能大模型”,为什么依然出现“听不懂”的情况?
功能同质化严重:都聪明,但都差不多
根据华舆奖评测显示,现在大部分车型的车机 AI 都已经能做到语音交互、主动推荐,功能看起来很全。但真正用起来,你会发现它们的“聪明”差不多,缺乏个性化。换句话说,用户很难通过 AI 功能感受到不同品牌的差别。
复杂场景成短板:一问就“傻眼”
AI 处理复杂指令的能力,是目前最大的痛点。比如多任务分解(“先这样,再那样”)、模糊需求(“适合办公的咖啡厅”)或者跨域协同(“调节座椅+播放音乐”)时,经常出错。常见的情况是:识别到一半就放弃,或者只完成部分任务,导致体验大打折扣。
数据与场景定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想让车机 AI 更懂人,关键不是堆功能,而是有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和深入的场景定义。谁的知识图谱更完善、对用户习惯理解更透彻,谁就能提供更自然的交互体验。比如有人说“我快迟到了”,真正聪明的 AI 应该知道不仅要导航,还要调整空调和提醒会议时间。
从工具到伙伴:未来的车机 AI
目前多数车机还是“等你喊”,然后按指令执行。但行业正在向“主动认知伙伴”演进——车机能基于习惯、场景提前做判断。比如你开会常迟到,它会主动提醒你;孩子或老人上车时,它会自动调节环境。这种主动服务能力,才是下一阶段的核心竞争。
所以,车机常常“听不懂你说的话”,不是因为它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它还没学会真正理解你的生活。
很多人和车机 AI 打交道时,最怕的就是:说了半天,它迟迟没反应,或者干脆“误会”了你的意思。随着豪华车所搭载的AI 技术不断升级,这些差距正在被拉大。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指标表现好,才能算“聪明”的智能座舱?
首字响应:够快才算聪明
首字响应,其实就是车机系统对语音信号的实时处理速度,而硬件是基础支撑。背后拼的是芯片算力、算法优化和硬件配置。高算力 AI 芯片能快速完成降噪、识别、解码,所以用户感觉“说完就有回应”;而硬件差一点的车机,可能要多等几秒,这几秒就足以让人着急。
例如,理想 L6 能实现 1.6 秒的低延迟,与其搭载的高算力 AI 芯片直接相关。这类芯片专为语音识别等实时任务设计,具备更强的并行处理能力,可快速完成音频降噪、特征提取、指令解码等步骤。除了 AI 芯片,麦克风阵列的硬件素质(如拾音灵敏度、降噪能力)也会影响信号传入速度:硬件配置越优,原始语音信号的获取与预处理效率就越高,能为后续处理节省更多时间。
同时,即便硬件配置相近,软件层面的差异仍会拉大延迟差距。比如蔚来在多任务场景下的稳定性,就源于其优先级调度算法 —— 当导航、音乐等后台程序占用资源时,系统会自动为语音交互分配更高优先级,避免它被其他任务 “挤占” 算力,从而维持较低延迟。
免唤醒:能分清你是真说话,还是在聊天
在华舆奖的测评中,我们发现部分车机仍靠关键词触发,比如你说到“导航”,它就立刻插话。但问题是,日常聊天也可能出现类似词汇,很容易“误唤醒”。而新一代 AI 则结合声纹识别和语境分析:能区分主驾和乘客声音,还能判断你是不是在下达指令,从而让交互更自然。运用 “声纹识别 + 语境分析” 组合算法,声纹识别模块能精准抓取主驾独特声纹特征,过滤掉其他乘客声音干扰;语境分析则基于前后文语义,判断指令真实意图,如乘客日常交谈中提及 “导航”,系统可结合语境判断并非指令,有效降低误唤醒,将准确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复杂指令:一次能不能听懂三件事
一个真正强大的 AI,不仅能听懂“开空调”,还要能完成连环任务,比如“找咖啡店 → 调空调 → 打电话”。这背后依赖的是大模型的长序列语义理解和知识图谱覆盖度。覆盖更全面的,就能真正帮你“一句话搞定”。
在华舆奖评测中,部分车型通过自注意力机制深度解析复杂指令的长序列语义,可将多任务指令拆解排序后依次执行。例如面对 "找咖啡店、调空调到 24 度、给妈妈打电话" 复合指令,能精准识别并调度资源分步完成。而车型若沿用早期规则匹配或简单神经网络算法,因缺乏复杂语义解析能力,难以处理多任务指令。如简单规则匹配仅能识别单个关键词,易出现指令遗漏或顺序混乱,严重影响准确率。同时,我们也发现,企业训练车载大模型时,对不同领域知识图谱的投入差异明显:
聚焦交通、娱乐领域的车型,能精准执行 “避开拥堵并播放未听完的评书” 等关联指令,但在生活服务领域因知识覆盖不足,处理 “预订江景四人餐厅” 等指令时表现欠佳。侧重生活服务领域优化的车型,在该领域表现出色,但在车辆控制与驾驶辅助联动指令上,因对底层逻辑和传感器数据整合不足,易出现理解偏差。模糊意图:能不能“和人说话”是关键
人类语言很少是绝对清晰的。比如“上次那个地方”“前面怎么这么堵”,听懂这些,需要 AI 不仅会匹配关键词,还要有大规模语义理解和场景联想能力。只有这样,它才能让交流更接近“和人说话”。在基础技术上,传统语音助手多依赖规则匹配或简单统计模型,而在我们的评测中发现,搭载大模型的车型,面对 “空调吹脸好难受” 这类模糊指令,能分析词汇关系、挖掘潜在含义;且大模型通过预训练积累海量语义知识,可凭先验知识推测模糊表达意图。此外,领域知识图谱也会影响模型对模糊指令的理解:部分车型生活服务领域知识图谱完善,能精准解析该领域模糊指令,但车辆控制相关知识不足时,就难以理解模糊指令。
从“快不快”到“懂不懂”,再到“能不能陪伴”,智能座舱正在不断升级。而真正的竞争,不只是卷功能,而是卷体验。9月12日,我们将发布华舆奖豪华车型智能座舱榜单及测评结果,看看谁正在突破这些瓶颈,真正让 AI 理解我们的生活,看看哪些车型的智能座舱已经跑在了前面。
来源:智选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