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置身于繁华的都市之中,天津桥这座古老的桥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品读。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与文学紧密相连,成为了一处文化的圣地。在这座桥上,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品味到文学的韵味,探寻到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承载历史的天津桥:
探寻文学与文化的交融
文/赵克红
置身于繁华的都市之中,天津桥这座古老的桥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品读。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与文学紧密相连,成为了一处文化的圣地。在这座桥上,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品味到文学的韵味,探寻到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洛阳的“天津桥”堪称独一无二,它曾多次受到王朝的青睐,并成为众多诗人笔下的灵感之源。从隋唐到北宋,这里一直是诗人们抒发情怀的胜地。
公元605年,隋炀帝决定在汉魏洛阳古城西边18公里处营建东京洛阳。为了解决南北交通问题,他在洛河上建造了一座浮桥。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这座桥以铁链固定,桥头还建起了重楼,以日月为表胜之象,彰显其宏伟气势。然而,好景不长,李密率瓦岗军攻打洛阳时,天津桥在战火中毁于一旦。
隋朝灭亡后,唐朝在隋天津桥遗址上重建了新桥,这次采用的是石柱结构,被称为洛阳桥。新桥长三百步,宽二十多步,桥上装饰华丽,两端还设有集市和酒楼。每当夜幕降临,天津桥上灯火辉煌,波光粼粼的洛河倒映着桥影,美不胜收,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对。
大诗人李白抵达洛阳后,受到了地方官的盛情款待。一次,他乘车游览至天津桥时,即兴吟诗两首:“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与“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可见其被天津桥的美景深深吸引,心情格外舒畅,甚至在洛阳沉醉于美酒之中,将功名利禄统统抛诸脑后。另一位诗人刘希夷也被天津桥的景致打动,他描述道:“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而李益则站在桥上,满怀激情地吟咏:“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这里所指的洛阳桥,正是天津桥,一桥二名,名震京城。
秋天的天津桥,景色愈发迷人。杜牧曾在此留下诗句:“楼齐云漠漠,桥束水潺潺。过雨柽枝洞,迎霜柿叶殷。紫鳞冲晚浪,白鸟背秋山。”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张籍在《寄洛阳孙明府》中,也描绘了“遥爱南桥秋日晚,雨边杨柳映天津”的美景。
白居易与洛阳有着深厚的情缘。他在晚年选择在洛阳度过,并最终在龙门香山寺安息。因此,他关于天津桥的诗作也最为丰富。他曾在诗中写道:“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以及“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可见天津桥在他心中的分量。
清晨的天津桥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当晓月高挂,两岸垂柳如烟,波光粼粼的河面与四周的风光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卷。这样的美景自然吸引了无数诗人前来驻足,白居易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晓上天津桥闲望》中写道:“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飘身似在寥天。”表达了他对这片美景的深深眷恋。
天津桥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它见证了洛阳作为京城的辉煌时刻,也承载了无数诗人的情感与记忆。尽管历经沧桑,但它依然屹立在洛河之上,成为洛阳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赵克红,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诗刊》等发表,作品入选百余种选本、选刊、年选及初中、高中、中考试题。著有诗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评论集十余部。获第八届全国铁路文学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第三届奔流文学奖诗歌奖、中国诗歌春晚2020年度十佳诗人、第六届中国 《大河诗歌》双年度诗歌奖等。
来源:一轮明月皎洁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