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起活跃的战国中后期,那可是把"乱"字刻进骨头的年代:百家争鸣吵得热闹,诸侯打架打得凶狠,老百姓流离失所像草籽似的被风吹来吹去。
古人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战国那会儿这话搁白起身上,简直像量身定做的——这位秦国"杀神",
一辈子砍下百万颗脑袋,硬生生把六国打成颤抖的软脚虾,可最后怎么死的?
竟是被自己伺候了半辈子的秦昭襄王,赐了把剑让他自刎!这哪是战神的终章?分明是功高震主的血色寓言!
白起活跃的战国中后期,那可是把"乱"字刻进骨头的年代:百家争鸣吵得热闹,诸侯打架打得凶狠,老百姓流离失所像草籽似的被风吹来吹去。
秦国这时候正憋着劲儿要当老大,秦昭襄王更是个狠角色,天天琢磨着"吞并六国,我当始皇帝他祖宗"。
就在这么个节骨眼上,白起横空出世——据说这哥们儿打小在军营边长大,瞅着士兵操练就走不动道,
后来参军入伍,凭着一股子狠劲儿和脑子里的弯弯绕,很快成了秦军里最锋利的刀。
公元前293年,白起第一次当主将,带着秦军跟韩魏联军干架。这仗可不好打:韩魏凑了二十四万大军,摆开阵势等着秦军撞上来。
可白起偏不按套路出牌——他带着人马绕到敌军侧翼,像只黑豹似的摸到对方软肋,突然发起猛攻。
您猜怎么着?韩魏联军被切成几截,前后左右都挨打,没几天就垮了,光战死的就有二十四万!
更绝的是,白起还活捉了敌方主将公孙喜,这仗一打完,"白起"俩字就像钉子似的钉进了各国将领的心里:这人惹不得!
打完韩魏,白起转头就奔魏国去。这哥们儿打仗跟开了挂似的,短短一年多,连拔魏国六十一座城池,吓得魏国人看见秦军旗子就腿肚子转筋。
不过这时候的白起,已经开始露出"杀神"的真面目——攻下城池后,他直接下令砍了十三万魏军俘虏,鲜血把护城河都染红了。
后来打赵国更狠:长平之战后,四十万赵军投降,本来都跪地上等活命呢,白起却怕他们反水,直接把人赶到黄河边,全给淹了!
这哪是打仗?根本是往死里整。后来三国时候的何晏评价:"白起坑赵卒四十万,这哪是酷暴?根本是往人性上捅刀子!"
梁启超更算过账,战国那会儿总共战死的士兵,一半都跟白起的刀有关系。
可再狠的杀神,也有心软的时候。长平之战后,白起看着堆积如山的尸体,夜里总做噩梦,梦里全是喊救命的嗓子。
这时候秦昭襄王又让他打邯郸——赵国人都记着仇呢,守得跟铁桶似的。
王陵带兵打了半天没动静,秦王急了:"白起!你上!"您猜白起咋说?"我病了,打不了。"
其实哪是病?他心里明镜似的:这仗不好打,赢了未必有功,输了肯定背锅。
秦昭襄王一听就炸了:"好你个白起,功劳大了就不听使唤了?"强令他出征。
白起磨磨蹭蹭到了前线,还没开打呢,秦军就被信陵君带着援军打得屁滚尿流。
秦王更怒了:"这老东西分明是抗命!"这时候的白起,就像根用久了但硌手的棍子——留着碍事,扔了可惜,可万一造反更麻烦。
于是秦王派人送了把剑过去,冷冰冰地说:"你自己了断吧。"
白起捧着剑,站在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北)的荒野里,估计心里五味杂陈。
他想起了当年第一次拿首级时的兴奋,想起了长平之战后百姓骂他的唾沫星子,更想起了那些被他下令杀死的俘虏临死前的眼神。
最后他叹了口气,自刎而亡。后来秦始皇还念着他爹秦昭襄王的功绩,给白起的儿子封了地;
唐朝诗人白居易追忆先祖时也感慨:"白起没犯啥大错,却被赐死在杜邮,秦人都可怜他,还在咸阳给他修了祠庙。"
白起这辈子,活脱脱一部"成也杀戮,败也杀戮"的悲剧。他是军事史上的天才——没他,秦国统一六国至少得晚几十年;
可他也是人性里的阴影——百万条人命在他手里成了数字,连投降的俘虏都不放过。
有人说他是忠臣,为国尽忠到最后一刻;也有人说他是刽子手,杀红了眼忘了自己也是人。
但无论如何,当我们今天说起"杀神白起",想到的不该只是那些冰冷的数字,更该琢磨琢磨:权力场里,功劳再大能大过君王的猜忌?
战场之上,刀剑再快能快过人心的寒凉?这或许就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最沉重的思考题。
来源:木子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