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在位56年做出的成绩,应该才是秦能统一六国的关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2-27 15:20 2

摘要: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名嬴稷)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其执政的56年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以下是他在位期间的主要政绩、用人策略及其对统一六国的关键作用:

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名嬴稷)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其执政的56年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以下是他在位期间的主要政绩、用人策略及其对统一六国的关键作用:

一、主要政绩

军事扩张与关键战役胜利

伊阙之战(前293年):白起率秦军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削弱两国实力,打通东进中原的通道。

伊阙之战

鄢郢之战(前279年—前278年):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焚烧夷陵,迫使楚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前260年):白起歼灭赵军主力45万,彻底摧毁赵国争霸能力,六国再无单独抗秦之力。

长平之战

灭西周国(前256年):攻灭周王室残余势力,迁九鼎于咸阳,象征秦代周为天下共主。

推行“远交近攻”战略

采纳范雎建议,对邻近韩、魏、赵采取武力压制,对齐、燕、楚实施外交拉拢,分化六国合纵,逐步蚕食领土。

强化中央集权

削弱贵族权力,推行郡县制,加强君主专制。

完善法律与行政体系,延续商鞅变法以来的法治传统。

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

兴修水利(如成都平原的都江堰虽由其子昭襄王时期完成,但基础在其任内筹备)。

鼓励农耕,储备军粮,支撑长期战争。

二、重用人才的政策

秦昭襄王以“不拘出身,唯才是举”著称,关键举措包括:

启用外籍士人

范雎(魏国人):原为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受迫害逃至秦国。昭襄王力排众议,任其为相,采纳其“远交近攻”战略,并削弱权臣魏冉势力,巩固王权。

白起(秦国本土将领):出身平民,昭襄王破格提拔其为大将,委以军事全权,成就“战神”威名。

信任与放权

对白起、范雎等重臣赋予极大自主权,如长平之战中允许白起临机决断,坑杀赵卒以绝后患。

对张禄(范雎化名)的“废太后、逐四贵”改革给予坚定支持,清除外戚干政。

吸引六国人才

通过高官厚禄和开放政策,吸引如蔡泽(燕国人)、吕不韦(卫国商人)等人才入秦,形成良性循环。

三、对统一六国的关键作用

地缘格局重塑

通过战争夺取韩、魏的河东、南阳,楚的南郡,赵的上党等地,使秦国控制黄河流域与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冲。

削弱六国至“仅存虚名”,为秦始皇统一减少阻力。

“远交近攻”成为秦国长期国策,秦始皇延续此策,终成统一。

歼灭战思想(如长平之战)震慑六国,使其丧失抗秦信心。

制度与人才储备

郡县制、法治体系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提供模板。

白起、王龁等将领的军事经验,以及范雎的战略遗产,被王翦、李斯等秦始皇时代臣僚继承发展。

灭周迁鼎,使秦获得“天命所归”的政治合法性,为后世统一提供意识形态依据。

秦昭襄王通过军事扩张、战略革新与用人智慧,将秦国从区域强国推向“超强国”地位。其统治期间,六国已无力逆转秦的崛起,堪称“统一前夜的总设计师”。尽管最终统一由其曾孙秦始皇完成,但若无昭襄王时代的积累,秦或难以在短短三十余年内横扫六合。

来源:潇洒鲸鱼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