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书中与姜广平的对话中,姜广平问麦家:“关于《暗算》,你是不是着意追求那种纪实风格?包括后来的《风声》也是?”
61岁的麦家最近出了新书,叫《痛苦是条虫》。
看到书名,小编内心咯噔一下。
那个写谍战出神入化的大作家,这次怎么写了个“疼痛文学”的书名?
直到翻开新书,我才明白,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爽文盛宴。
这次麦家的写作风格,堪比短剧:短平快,情绪直给,就要爽感。
如果你也爱好写文,且处于迷茫阶段,不妨来看看麦家这本书。
答非所问=我有话说
在《痛苦是条虫》的序言里,麦家就直抒胸臆:据说,作家水平越高,就越不喜欢谈论自己写的东西。
所以,这次他用一场场对话,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别具一格。
在书中与姜广平的对话中,姜广平问麦家:“关于《暗算》,你是不是着意追求那种纪实风格?包括后来的《风声》也是?”
然后,麦家开启已读乱回模式:
“近年来中国小说越来越边缘化,我一直认为,除了‘娱乐至死’在作怪外,我们作家要负相当的责任。中国当下的小说太平庸了,连最基本的真实感和可读性都没落了,小说被日益简化为欲望的外挂,缩小为一己之私之恋之癖,作家写什么和怎么写都成了他个人的权利和意志。
我以为,你有权写作,但更有义务认真地写作,一年写几部长篇小说在我看来就是不认真,把小说写成日记或者玩笑也是不认真的,把小说家虚构的权利毫无节制地放大更是不认真了。小说,一种以分享别人人生经验为主要目的的阅读,一旦被作家苍白的欲望虚构所颠覆,它所昭示的必将是小说的末日。
坦率说,我想改变这种状况,我的写作一直想恢复读者的信任。我的小说经常被人当真,对号入座,不是我掌握了什么绝密档案,而是我从不滥用虚构的权利。把假的写成真的,这是一个小说家最基本也是重要的禀赋,遗憾的是,多数中国小说往往是把真的写成了假的,所谓虚构,不过是一种语言的造假。”
明明是问纪实风格,却突然转到了当下中国小说的困境。也许这段话,在他心里憋太久了。
在与何平的对话中,麦家聊到“人性”与“英雄”,又扯到了对互联网时代快餐文化的担忧。
“互联网让每个人都成为书写者,人人都把自己当作英雄、传奇者,不厌其烦地推销他们猫猫狗狗的生活,烟雾缭绕,汹涌澎湃。
你听到了人的脚步声,但听到心跳声了吗?你领看了生活的多样异彩,但感受到美了吗?虽然小说家不能以追求美感为目标,但不能获得美感就意味着灭亡。
虽然传奇异人的生活不乏偶然性,所谓偶然,不过是我们对复杂的命运机器的无知罢了。世界不是偶然就是必然,我暗暗对自己说:留下偶然,把必然交给哲学家吧。”
了解麦家写作经历的人,都会明白为什么他对互联网快餐写作很担心。
60年代出生的麦家,从1986年就开始写作。农村出身的他刚开始也写了很多农村题材小说,当时韩少功、李锐等作家在该领域风格鲜明、影响力深厚,是极具代表性的创作者。
后来麦家遇到了一些文学专家,专家告诉他,一定要寻找自己独到的生活。于是,他在“谍战文学”闯出了属于自己的赛道。
1991年,他开始创作《解密》。
《解密》一直到2002年才出版,这中间隔了11年,无数次增删补改,比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校对时间还要久。
出版后人们发现,这本小说一共就20多万字,凭什么写了11年?很简单,就是因为不断地被退稿,累计17次。
试想,在那个年代,11年写一部小说是可以的,但如今互联网时代,信息快速迭代,流行元素兴衰无常。
一种文风,上半年还让写手们趋之若鹜,过了几个月可能就滥大街,然后就是无人问津。
别说麦家,任何一个作家都无法想象,在如今信息高速化的年代,用十年写一部小说会是什么结果。
关于电影,必须直说
2024年,电影《解密》上映,主角容金珍在梦中寻找破译黑密的答案,被许多观众理解为谍战版盗梦空间。这也许并非原著的初衷。
麦家想展示的容金珍,其实是一个天才陨落的主题。
麦家在书中解释:容金珍似乎是个患有自闭症的天才,他一方面超强,另一方面超弱。
什么叫天才?
西瓜藤上长出硕大无比的西瓜不是天才,西瓜藤上结出个南瓜或者冬瓜才是天才。
一根西瓜藤上结出个南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一亿根西瓜藤上结出个南瓜的可能性被无限地放大了。
我们华人总是不乏天才,是因为华人的数量惊人。
关于容金珍,这可以说是麦家写这篇小说的最初动机和力量:一个天才,一个可能为世界创作奇迹的人,是如何成为世俗牺牲品的。
天才毁于一个无名小偷,这是生活残忍的一面。世俗生活貌似平庸、琐碎、杂乱、无序、无力,却隐含着真正的残忍和杀性。
麦家的作品第一次在荧幕上引起轰动,可以追溯到2008年的《风声》。
这部齐聚周迅、李冰冰、黄晓明、苏有朋等明星的巨制,在当年创下了惊人的票房,周迅和李冰冰也凭借此片拿奖拿到手软。
可麦家对于电影《风声》并不满意,在这部书中,他无数次提到对电影故事结构的不满。
他觉得,电影拍得再好,自己都不会满意。“就像我养了一个孩子,养到七八岁的时候,被人领走了,然后他养得再好我都不会满意。”
麦家和《风声》导演陈国富探讨过,直言“你的故事没讲好”。
《风声》本身作为一个密室逃生游戏,它是有规定、有纪律的,所有人物不能随便死。
结果导演一上来就咔嚓了两个人物,因为人物太多不好控制。可人物一少,这个情报也太好传递了。
“我的小说里面的那种大孤独、大坚韧的东西在电影里完全没有了。更荒唐的是,电影居然让吴志国走出裘庄,怎么能出去呢?密室游戏是不能走出这个环境的,也不能增加人员。电影后来还增加一个护士,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风声》电视剧已经翻拍了两轮,麦家却觉得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最想要的,恰恰是,导演和制作团队能够看懂他的小说。
写在文末
一个优秀的作者,总能在不经意间传达令人振奋的信念。麦家正是这样的优秀作者。
正因为他心中包罗人间万象,理解其中酸甜苦楚,才能在字里行间大义存焉。
他告诉所有写文的人,有时候不要杞人忧天,谁都不知道读者喜欢什么,只有写出来以后,读者才会表达喜欢与否定。
麦家每天都会写几百字日记,第二天也许删了,但几十年来都保持写作的习惯。
如果你喜欢麦家的小说,那一定要读读这本《痛苦是条虫》,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亲自批注的创作花絮大全,它能让你更好理解那些麦家笔下的经典著作,同时感受他创作的心路历程。
如果你也有过反复内耗、困在死胡同的时候,或是对未来无限迷茫、找不到方向,这本书将用温柔坚定的力量劈开你的至暗时刻,告诉我们:人生海海,不怕重来。
来源:辰东小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