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特殊在哪里呢?原因很简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4 16:31 1

摘要:很多文献中对于“清明”都有明确的记载,比如说《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这么特殊?清明到底特殊在哪里呢?

唐代以前,清明就只是一个节气,提醒人们到了清明节气要开始进行春耕了。

很多文献中对于“清明”都有明确的记载,比如说《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气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彼时已经进入农历的三月份,气温回升,降雨量增多,土壤也融化的差不多,这个时候耕种既有温暖的天气,又有充沛的雨水,还有松软的土地,再合适不过。

古时候又是农业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如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节气,古人自然很重视。

而祭祀祖先这件事情,从古至今人们就非常重视,从周代开始就有明确的扫墓的记载,在《周礼》中有记载祭墓的习俗,那时候还有“冢人”和“墓大夫”两个官职,专门用来管理墓葬。

那个时候并没有明确的扫墓时间规定,一直到了唐朝,盛行“以孝治天下”,扫墓祭祖正是体现孝道的一种方式,所以格外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那个时候有寒食节和上巳节两个节日,都是祭祖的日子,唐玄宗时期把寒食节扫墓纳入了“五礼”之一,在寒食节这天上到宫廷下到平民,都要进行扫墓。

而上巳节自古以来就是踏青、戏水、游玩的节日,随着唐末期战乱逐渐消失。

到了宋元时期,上巳节消失的更快,而寒食节元朝人又不喜欢,逐渐摒弃,再加上时间上的接近,上巳节、寒食节、清明,时间上都非常接近,所以清明融合了寒食和上巳的各种习俗,逐渐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核心的一个传统节日。

作为节气,清明指导着农业生产,维系着农耕文明的延续。作为节日,清明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扫墓祭祖寄托对先人的追思与敬仰,踏青郊游展现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

清明是一个有着双重属性的特殊日子,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说说你的看法。传承传统文化,分享国学智慧,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湖北台艺术剧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