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北极地区与美国阿拉斯加的城镇正逐步沉降,支撑社区与基础设施的永久冻土加速消融,这不仅摧毁当地民生,更向大气释放大量温室气体。
在地球北端,气候变化的警报正持续拉响。
俄罗斯北极地区与美国阿拉斯加的城镇正逐步沉降,支撑社区与基础设施的永久冻土加速消融,这不仅摧毁当地民生,更向大气释放大量温室气体。
2024年,阿拉斯加永久冻土层温度创下新高,该区域碳排放量已超过吸收量,北极生态平衡岌岌可危。
对俄罗斯而言,北极意义非凡。这片广袤的冰冻区域被普京称为“俄罗斯的未来”,既是战略要地,也蕴藏着巨大资源潜力。
与部分刻板印象不同,俄罗斯政府明确承认气候变化的人为属性,深知本国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且预计到2030年,气候变化将造成该国GDP3%的损失。
在今年俄罗斯国际北极论坛上,普京也重申了北极的重要性,并直面其面临的气候挑战。
然而,俄罗斯应对气候问题的措施仍显局限。
尽管有清理行动和积极表态,但其始终未达国际气候融资要求与排放目标,政策重心仍围绕化石燃料展开,而非推动能源替代。
该国试图通过大规模森林造林、利用北极自然绿化等碳补偿手段封存碳,却因森林固碳量不足,难以抵消实际排放。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2022年俄乌冲突后,西方对俄实施的出口管制,卡住了俄罗斯获取气候技术的关键通道。
冲突之前,西方企业深度参与俄罗斯北极气候相关项目:西门子曾与俄天然气企业诺瓦泰克合作,用专有技术提升液化天然气设施能效;ABB为北极航运提供自动化技术,降低排放与航行风险。
但冲突爆发后,西门子、ABB及埃克森美孚、哈里伯顿等企业陆续退出,直接导致两重后果:一是俄罗斯不得不采用低效开采方式,产量下降的同时排放量反升;二是俄液化天然气项目因“技术依赖”陷入困境,甚至试图吸引埃克森美孚回归以获取设备与技术支持。
技术断供还冲击着北极生态监测。
俄罗斯2023年启动的永久冻土监测项目,虽可用友国部件替换部分基础设备,但校准仪器、研究设备等辅助部件仍依赖西方,维护与开发受阻。
此外,西方禁止俄罗斯使用亚马逊云、微软Azure等平台,虽有本土企业推出替代方案,但高端数据分析能力仍存差距。
更致命的是,俄西双方自2022年起停止气候数据共享。
作为全球最大永久冻土区,俄罗斯的冻土数据对国际气候研究至关重要,数据缺失导致科学家难获完整信息,政府决策与采掘活动陷入“盲目”。
战争本身也在消耗俄罗斯的气候应对能力。
战争经济挤占了气候项目资金,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自2021年起持续下降。
即便俄拥有领先的破冰船舰队,技术人才流失与标准不达标也增加了气候灾难风险。
如今,政策制定者面临两难:继续管制将阻碍北极气候危机缓解,放松管制又需权衡技术扩散风险。
但可以确定的是,北极变暖关乎全球气候目标,国际社会必须在地缘冲突与气候危机间找到平衡,唯有打破技术壁垒、恢复合作,才能避免这片“冰冻堡垒”的危机进一步蔓延。
来源:小志一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