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这5种药掰开吃有风险,甚至可能丧命,不少人还在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13:46 1

摘要:很多农村中老年人吃药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经验不等于科学。一些药片不能掰开吃,是因为它们有特殊的“保护层”或“缓释机制”,一旦破坏,药效可能失控,轻则无效,重则中毒甚至猝死。以下这5种常见药物类型,务必要了解清楚,别再犯同样的错误。

午后阳光正好,老李在院子里晒太阳。他拿起每天要吃的药,习惯性地掰了一颗吞下,心里想着:“药太大了,不掰开怎么咽得下去?”

可他不知道,这一掰,可能就把药效掰没了,甚至把命也掰丢了。在村里,像老李这样“图方便”的人并不少见,但掰药有时候不是小事,而是生死关头的大事。

很多农村中老年人吃药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经验不等于科学。一些药片不能掰开吃,是因为它们有特殊的“保护层”或“缓释机制”,一旦破坏,药效可能失控,轻则无效,重则中毒甚至猝死。以下这5种常见药物类型,务必要了解清楚,别再犯同样的错误。

第一类是肠溶片。这类药片外面包了一层特殊的薄膜,用来保护药物不被胃酸破坏,同时避免药物刺激胃黏膜。比如某些治疗关节炎的止痛药或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常常设计成肠溶片。

如果掰开吃,这层保护膜被破坏,药物会直接在胃中释放,不仅药效打折,还可能对胃造成灼伤,严重者出现胃出血。很多老年人有慢性胃病,掰肠溶片无异于“雪上加霜”

第二类是缓释片或控释片,这类药物的设计目的是让药效在体内缓慢、持续释放,常见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慢性病的药物中。

一旦掰开或咀嚼,药物会一下子释放出来,血药浓度迅速飙升,就像一下子喝下一整瓶酒,身体根本受不了。

曾有临床报告指出,一位高血压患者将缓释药掰开服用,几小时后血压骤降,出现头晕、昏厥,最终被送往急诊。缓释药的“慢工出细活”不能被打断,这不是节省时间的用药方式,而是拿命在赌。

第三类是舌下含服药片,比如某些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它们不是用来吞服的,而是放在舌下慢慢溶解,直接经血管吸收,以达到快速缓解症状的目的。

掰开吞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不仅吸收慢,而且可能被胃酸破坏或代谢掉,根本无法起到应有的急救作用。有些心脏病患者家中常备这类药,一旦使用不当,可能错过最佳救命时机

第四类是外层包有特殊涂层的药片,这种药物设计常用于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或地点,例如某些抗菌药、抗癫痫药等。

这些涂层就像“定时炸弹”的保险栓,控制着药物何时在体内起效。一旦人为掰开,药效可能提前释放或吸收方式改变,导致副作用增加或治疗失败。特别是一些神经系统用药,掰开后剂量控制失衡,可能诱发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第五类最容易被忽视——含激素类或免疫抑制剂的药物。这类药物对剂量的要求极其严格,掰开后容易造成剂量不均。比如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病或器官移植后的药物,每一毫克都可能影响免疫反应的强弱。

掰一掰,看似少了点,实则可能让病情反弹,甚至引发严重感染或器官排斥反应。对于这类药,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体重、病情、代谢情况精准计算剂量,擅自掰药相当于打乱了“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还习惯性掰药?一是药片太大不好吞,二是怕副作用就少吃点,三是“别人也这样吃没事”。但药品不是糯米团子,说掰就掰。

人体吸收药物的过程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工程,掰药可能破坏这套系统的平衡。而且每个人的体质、病情、用药史不同,别人没事不代表你也没事。

有些药品的确可以掰开,比如普通片剂、没有特殊标识的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等。但判断标准不能靠肉眼或经验,而应根据药物说明书或医生指导。

药品说明书上通常会标明“不可掰开”或“应整片吞服”,这是最权威的提醒。如果看不懂字,建议让家里识字的年轻人帮着读一读,哪怕用手机拍下来放大看,也比凭感觉强。

在农村,还有一种常见现象:几个人共用一盒药,掰成几份分着吃。这种“省钱式用药”看似节俭,实则极其危险

不同人对药物反应不同,剂量也不同,掰开的药难以保证每份剂量一致,容易导致一人药量过大中毒,另一人药量不足无效。用药这件事,每个人都是“定制版”,不能搞“拼团”。

除了掰药,还有些人习惯把药碾碎后泡水喝,尤其是老人牙口不好时更常见。但很多药物一旦被碾碎,会破坏其结构、降低药效,甚至引发胃肠不适。尤其是缓释片和肠溶片,碾碎后等于“自毁防线”。如果确实吞咽困难,可以请医生开液体制剂或小片剂,而不是自行改造药物。

从遗传角度看,部分老年人肝肾功能代谢能力下降,对药物的耐受能力本就较差。如果再掰药、乱服,药物在体内蓄积的风险更高。药物中毒往往不是一下子发作,而是日积月累的“慢性中毒”,等出现问题往往已是“冰冻三尺”。

从生活方式角度看,农村老人吃饭不规律、饮水少、体力劳动多,这些都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更需要有“科学用药”的意识,而不是“将就着来”。

药不是糖豆,也不是越方便越好。很多药物的设计,是经过多年研究、无数试验得出的科学方案,每一片药的形状、大小、涂层、颜色,背后都有深意。擅自改变服用方式,就像自己“篡改说明书”,轻则药效打折,重则危及生命。

结尾说点实用的建议:若实在不清楚药是否能掰开,请记住三看一问法:一看说明书是否有“整片吞服”提示,二看药片是否有特殊涂层或缓释标志,三看药是否属于高风险类型(如激素类、心脑药);最后一问——问问医生或药师,再做决定,比凭经验要稳妥得多。

健康是咱一辈子的事,不怕多走一步,就怕走错一步。别让“掰药”这件小事,成为健康路上的大隐患

参考文献:
[1]王丽.药物剂型对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药房,2020,31(24):3365-3368.
[2]张婷.不良用药习惯的危害与防范[J].社区医学杂志,2021,19(3):154-157.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中医养生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