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楞严大义今释》《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楞严大义今释》《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生死问题,是每个修行者都必须面对的终极课题。
南怀瑾先生作为当代国学大师,以其深厚的修行功底和对佛法的独到见解,为无数求道者指明了解脱生死的根本方法。
他曾说:“生死乃是至关重要之事,仅在一念之间。”
这一念之间,究竟藏着什么样的解脱秘诀?
那年,一位中年女子叶曼,怀着对生死的深深困惑,经过多番介绍,终于有幸见到了南怀瑾。
她就是后来誉满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叶曼先生,当时的她正值人生的迷茫期,对生命的本质有着强烈的渴求。
初次见面,南怀瑾毫不客气地问道:“你找我有什么事?”
叶曼坦诚相告:“是有关生死问题!生命从何而来?死后将去何方?”
听到这个问题,南怀瑾眼中闪过一丝严肃,他沉吟片刻,突然问道:“你是从哪本书上抄来这些话的?”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刻薄,叶曼却丝毫不恼,认真回答道:“这是每个人都渴望知道的,而不是抄袭的。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疑问。”
南怀瑾听罢,立即启发道:“你既已不再是未曾降生的存在,也无法逃避死亡,了解这些又有何意义呢?”
这个问题如醍醐灌顶,直击要害。
叶曼想了想,认真回答:“至少能够活得清楚,死得明白。”
听到这个回答,南怀瑾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前几句看似严苛的对话,实则是南怀瑾在引导叶曼自发展开她内心的智慧,用的正是禅宗的棒喝之法。
“还请南先生给予解答。”叶曼诚恳地请教道。
南怀瑾收起笑容,认真地说:“生死乃是至关重要之事,仅在一念之间。但现在的解释也是无济于事的,你来参加我的私密讲座吧,只向内部人员开放,听听《楞严经》,之后再思考生死问题。”
这次讲座的内容,后来竟有机会被广大众人所知,这便是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楞严大义今释》。
被誉为众经之首、引发开悟的《楞严经》,在南怀瑾的解读下以通俗易懂、直戳人心的用语呈现,吸引了数百万读者。
在那次讲座中,南怀瑾详细阐释了《楞严经》的精髓。
他告诉大家,要想真正解脱生死,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我。
我们平日里所认为的“我”,其实都是虚妄的执着。
这些虚妄的执着,正是生死轮回的根源。
有弟子向南怀瑾追问:“师父,我常常静坐,但内心却不断涌现妄念,我该如何压制它们呢?”
南怀瑾笑了笑说:“去看看我所著的《楞严大义今释》,其中有我所领悟的关于妄念的一首诗,这是我亲自证悟,去妄存真的方法。”
他随即吟诵道:“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这首诗道出了处理妄念的真谛。
妄念如秋风落叶,你越是想要扫除它们,它们反而会千百回地回来。
正确的做法是“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南怀瑾进一步解释:“《楞严大义今释》中论述了妄念的来去,若有来必有去,当妄念出现时,不可理会,自然会消散。若越是压制妄念,妄念反而会愈发强烈。”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静坐修行,也适用于日常生活。
生活中的各种困扰,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妄念,都是我们身边无时无刻出现的因缘。
不要被其所困扰,做事要心无挂碍,保护内心的明澈真实。
那些妄念像镜花水月一般虚幻,都是幻影。
如果你试图压制镜花水月,无疑是一场徒劳之举。
正如古代祖师所言:“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成祖,并无他秘诀!”
无论是颠倒的妄念还是其他什么,你都不应理会,不要有丝毫沾染。
这就是修行的要诀。
叶曼听完这次讲座后,内心深受震撼。
她感慨万分地说:“自从读了《楞严经》以后,我再也不看世俗琐碎之书,古人的智慧果然没有欺骗我!”
但叶曼心中仍有疑问,她问道:“师父,您说要放下妄念,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呢?”
南怀瑾微微一笑,说道:“这个问题正是《楞严经》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他告诉叶曼,在《楞严经》中有一段经文,是开悟的关键所在。
这段经文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更能够彻底解脱生死的束缚。
后来在太湖大学堂,南怀瑾坐在众弟子面前,对他们说:“你们要虔心修习《楞严经》,其中有一句话尤为重要,媲美咒语的力量,一定要牢记于心,它是开悟之基石。”
众弟子聚精会神地倾听,毕竟他们都对《楞严经》的原文心领神会。
大家都忍不住好奇,究竟是哪一句话让师父如此看重?
南怀瑾缓缓说道:“这句话即是’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这段经文的奥妙之处在于,它为我们指出了寻找真我的方法。
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真正的自我,想要看清我们内心的原貌,但如何才能做到呢?
南怀瑾继续说道:“这句经文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无上的智慧。”
他告诉弟子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能够找到超越生死的方法。
但要真正理解这句话,需要通过具体的修行实践。
南怀瑾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静坐修行的方法。
他说,所谓长生,就是“祛病延年”的引申。
一个人了解了许多养生必要的学识,使自己活着的时候,无病无痛,快快活活地活着。
万一到了死的时候,既不麻烦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痛痛快快地死去,这便是人生最难求得的幸福。
所谓不死,不是指肉体生命的常在,它是指精神生命的永恒。
当我们通过修行找到了那个真正的自我,那个不生不灭的觉性,我们就已经超越了生死。
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南怀瑾强调静坐的重要性。
但他也明确指出,静坐只是让你健健康康地生活,最多也就能让你无病无痛、精力充沛、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通过静坐能达到肉体的不老不死。
真正的修行在于心性的转变。
当我们能够在静坐中,达到“炼精化气”和“练气化神”的境界时,就能体会到真正的解脱。
南怀瑾说:“如果能够在这种恢复原来充盈状态的时候,在某一’刹那’之间,呼吸往来的气机,也就自然地’须臾’止息,达到饱和的程度。”
“此时如能’持盈保泰’,配合心理上真正的平静清虚,才可真正做到’炼精化气’和’练气化神’的功效了。”
这种境界的达成,正是走向解脱生死的关键一步。
叶曼在听完南怀瑾的讲解后,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她开始认真修行,每日静坐,观照内心。
南怀瑾也会时常指导她的修行,纠正她在修行中遇到的问题。
有一天,叶曼再次向南怀瑾请教:“师父,我在静坐中经常会有各种感受,有时候身体会有热感,有时候会感到非常宁静,这些都是正常的吗?”
南怀瑾点点头说:“这些都是修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重要的是不要执着于这些感受,它们都是过程,不是目标。”
他告诉叶曼,真正的修行是要超越一切感受,找到那个能够觉知所有感受的本体。
这个本体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它超越了一切对立,超越了生死。
叶曼问道:“师父,您说的那句’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我还是不太明白具体该怎样修行。”
南怀瑾看着叶曼,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知道,这个问题正是解脱生死的核心所在。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南怀瑾却停下了讲解,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叶曼。
叶曼能感受到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无上的智慧,可是具体的修行方法,师父为什么不继续说下去呢?
这句《楞严经》中的经文,究竟蕴含着怎样的解脱生死的秘诀?南怀瑾为何说它“媲美咒语的力量”?如何运用这句话来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而叶曼最终又是如何通过这个方法获得彻底觉悟的?
《楞严经》给出了明确的修行方法: 放下一切,把能够还给外界的都还出去 。
什么是“诸可还者”?
就是那些可以归还给外在世界的东西。
比如我们的身体,最终要归还给大地。
我们的呼吸,要归还给虚空。
我们的感知,要归还给外境。
我们的思想,要归还给意识的活动。
这些可以还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真正的自我。
眼睛能看到外物,但眼睛本身不是真我。
耳朵能听到声音,但耳朵本身不是真我。
思维能产生各种念头,但思维本身也不是真我。
接着经文说“不汝还者”,即那些无法还出去的东西。
什么是无法还出去的?
那就是 能够觉知这一切变化的那个本体,那个永恒不变的觉性 。
这个觉性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灭,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
“非汝而谁”,这个不能被归还的觉性,不是你的真我又是什么呢?
南怀瑾告诉叶曼一个更加直接的方法:“ 放下一切,无论是什么,甚至连放下本身也要放下,你看看还剩下什么? ”
叶曼当场心灵震撼,瞬间触发了开悟。
她明白了,当一切都放下之后,剩下的那个能够觉知“放下”这个动作的,正是真正的自我。
这个觉性就是解脱生死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个觉性时,就会发现生死只是现象的变化,而这个觉性本身是不生不灭的。
历史上曾有一位禅宗祖师读到《楞严经》这句“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时,也在瞬间觉悟!
他明白了, 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外面寻找什么,而是要返观内在,找到那个永恒不变的觉性 。
南怀瑾进一步阐释说,这种境界的达成,正是《楞严经》所说的“不汝还者”的直接体验。
在那个刹那间,所有的妄念都止息了,所有可以归还的都归还了,剩下的就是那个纯粹的觉性。
这个觉性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它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一切对立。
当我们安住在这个觉性中时,生死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恐惧,而是生命中自然的一个过程。
就像四季的更替,就像花开花落,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
叶曼后来凭借着九十多岁的高龄,走遍全球讲解《楞严经》,希望将这份智慧传递给更多人,直至享年103岁才离世。
她的一生就是对南怀瑾所传授的解脱生死之法的最好证明。
解脱生死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事情,它就在我们的日常修行中 。
通过静坐,通过观照内心,通过放下执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那个真正的自我,都可以体验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正如《楞严经》所说:“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这句话不仅是修行的指南,更是解脱生死的根本法门。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