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岁孩子把《少年中国说》念哭评委,这事听着像段子,可它就发生在上周的市少儿才艺大赛。
六岁孩子把《少年中国说》念哭评委,这事听着像段子,可它就发生在上周的市少儿才艺大赛。
分数一出来,9.87,全场最高,连主持人都愣了两秒才报出“金奖得主——小刚”。
台下最激动的不是观众,是春妮。
她后来说,儿子候场时小手冰凉,上台那一刻却像换了芯片,声音稳得像他爸播《新闻联播》。
他爸就是刚强,国庆阅兵解说那位。
三个月前,他刚在电视里用“同志们好”把全国人民喊醒,回家就用同一副嗓子给儿子念睡前故事。
家里没贴奖状墙,只有一架钢琴。
刚强41岁才学,四个月啃下肖邦《夜曲》,弹错音就重录视频发给儿子:“你看,爸爸也会卡壳。
”
春妮更绝,把老公援藏时冻裂的唇膏装进小盒子,告诉小刚:“这叫责任,擦了它就不怕冷。
”
比赛结束,小刚没去领奖,先跑去给哭鼻子的小对手递纸巾。
这一幕被观众拍下来,点赞飙到十万,评论区最高赞是:“这不是家教,是家传。
”
专家爱讲理论,网友只认细节:孩子安慰别人时,用的就是爸爸念稿的停顿节奏。
天赋当然有,但把天赋变成光,得有人先点燃自己。
刚强点的是国,春妮点的是家,小刚只是把两束光揉成了童声。
下次再听到“少年强则国强”,别只想到梁启超,也想想那个六岁娃——他背后站着两个把日子过成教科书的大人。
来源:盐田惬意赏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