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粮食大市周口来说,新品种的研发和培育是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让“中国碗”多盛“周口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粮食大市周口来说,新品种的研发和培育是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让“中国碗”多盛“周口粮”。
近日,在市农科院小麦培育大棚内,这里的小麦已进入抽穗期,研究人员和工人正在忙着为小麦做杂交“手术”。
市农科院副院长韩玉林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正在做小麦杂交,把母本的花粉去掉,去掉之后用袋子套上,套上之后下一步要把父本的花粉授到母本的麦穗上,这一步就是我们做小麦杂交工作的第一步工作。”
小麦生长周期长,每个环节的试验都需要一年时间,单个品系一般需要5到6年的田间试验。刚完成手上的工作,韩玉林又到商水县高标准农田内,查看新品种周麦49的长势。
市农科院副院长韩玉林说:“这个蘖比较大比较匀,群体比较足,长势也比较好,群体能达到120万头左右。”
120万头的分蘖数,对于新品种周麦49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苗情基础。据了解,周麦49号去年已通过国家审定,目前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王鑫廷说:“去年我们种了400多亩地,去年的产量很高,然后今年我们扩大了规模,种了2800多亩地,经过专家的技术指导,现在小麦苗期的管理工作已经结束了,目前来看,小麦的长势非常好。”
市农科院还加强新品种栽培技术的推广,解决农户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市农科院副院长韩玉林说:“比如我们这块地2000多亩地,我们就采用的是4寸半的行距,播量是22到25斤,这样老百姓的播种量也下来了,减少了成本的投入。在压缩行距的基础上,使小麦有利于分蘖,形成比较均匀的大蘖,保证了小麦每穗的粒数,包括后期的粒重都有好处。”
目前,市农科院已培育出国家和省级审定农作物新品种97个,其中小麦33个。“周字号”系列农作物新品种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至豫、皖、苏、陕等12个省份,累计推广12亿亩,新增社会效益600亿元。
市农科院副院长韩玉林表示:“周麦49号这个新品种产量潜力比较大,同时在抗病、抗倒、抗寒,以及耐旱、耐后期干热风这块都有突出的特点,周麦49号出来后,我们在试验的过程中就发现,周麦49号具有900公斤的高产潜力。通过咱们新品种,良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来使单产得到提升,可以说是为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杨宇
编辑/柴秀杰 审核/谢明 监制/武文科 总监制/程战国
来源:周口广电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