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早一个离开人间的叫“画儿”,他是我家的第三个孩子,在他上面还有我的大姐和我的大哥。“画儿”可是我父亲爱若掌上明珠的宝贝儿,因为他长相俊美,犹如花中人一般,故我父亲给他起名“画儿”。母亲曾对我说过:“画儿天生聪明绝顶,更兼容貌娇美无比,真可谓人见人爱!画儿的脑
我们家兄弟姐妹很多,如果包括已经去世的话,就有十一人,七男四女。
最早一个离开人间的叫“画儿”,他是我家的第三个孩子,在他上面还有我的大姐和我的大哥。“画儿”可是我父亲爱若掌上明珠的宝贝儿,因为他长相俊美,犹如花中人一般,故我父亲给他起名“画儿”。母亲曾对我说过:“画儿天生聪明绝顶,更兼容貌娇美无比,真可谓人见人爱!画儿的脑子很好用,在他三两岁时,你爹已教会他不少德语和英语。他一学就会,过目不忘!好像前世没喝迷魂汤似的。在他离开人世的前几天,他就对我说:‘妈妈,你看,天上的神神叫我回去呢!我不想走,我不想离开妈妈。’我说:‘别胡说,好好玩吧。’你画儿哥哥紧紧抱住我说:‘我没胡说,真的,你看,是他们真叫我回去的!我不想走,我想和妈在一起!’谁知过了几天,在炸油糕时,他一不小心便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油锅里,被活活烧死了,当时谁也不在跟前。”就这样,我的画儿哥哥,一个天才,来到我们段家,没有待多长时间,就走了。
在我们十一个兄弟姐妹中,第二个离开的是我的一个弟弟。他生于一九四六年,比我小三岁,父亲给他起名叫“五儿”。他一出生就是一个残疾人,到三岁时,还坐不住。就像没有骨头似的,身子软绵绵的,脑袋又特别大,不过我很爱我这个比我仅小三岁的弟弟。在他去也的那天,我去我们的原藉南社村给他拿鸡蛋,回来时他却己经走了。我见状顿时捶胸大哭。当时我说:“四哥回去给你拿鸡蛋,你怎么就走了?你让四哥我好想你!”
第三个离开的是我的三哥。他生于一九四0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丑时,比我年长三岁。在我的心目中,他真是一个天才,一个难得的天才。他不仅很有才学,而且也有极高的人品,我认为,无论他的才学,还是他的人品,都比社会上的一般人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我在社会上活了一辈子,极少遇到像他那样真正品学兼优的人!他的幼年是很怪异的。据母亲讲,他小的时候从来不爱坐,总是爱跪着,只要他一个人在场,他就会自言自语,有时会说出一些让人听不懂的“啊唔衣唉努”的日本话,有时又说什么“袁世凯,我和你签订的二十一条条约,你怎么不执行”之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怪话。我父亲一向讲究迷信,于是从我三哥这一系列怪异现象中认定他是日本人转世。
从小,他的性格就很孤僻,他从不和任何人交往,总是落落寡合。他的学习成绩很优秀,无论上那个学校,都是名列前茅!他在祁县中学毕业后,便以祁县中学当年高考第一名的最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华北人民大学哲学系,他开始研究《周易》,他开始研究“术数”,他在没有任何人指导的情况下,完全靠了自学,便全面掌握了宋代邵康节先生创作的《梅花易数》!在他对术数的精心研究下,他的预测能力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有一次,我的五弟把一条毛巾顺手抛起,掉下来正好落在自己的头上,他见状便随便说了一句:“你快要到农村了。”当时谁也没有把他的这句话当着回事,谁知过了没几个月,国家号召知识青年插队,五弟便插队到了农村。由此可见,他的《周易》水平是何等之高。
不仅如此,他还进行道家修炼,他把《性命圭旨》一书作为他修炼的首要教材。精心的研究生命科学。
他从不和任何女性接触,在家里,哪怕是一张老妇人的挂画,他也不让人们往墙上贴。
我三哥怪异的性格,我三哥的不合群,使不少人对他产生误解,人们对他议论纷纷,他受到来自社会的,来自学校的很多压力,无人理解他,他又不愿和别人沟通。渐渐,他生病了,他被迫从大学退学,呆在家里。即使在家中,他依然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他郁闷,他无法生活在他的理想王国。一九七六年十月间,他年仅三十七岁,便离开了这个让他一点也无法适应的人间世。
在他去世的前不久,也就是他从山西孝义我三姐家回来后,他看到他原来住得那间房子的门被我改房时被堵住了,于是他便说:“以后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也在他去世前一天,我们隔壁的一家叫喜儿妹的一间房子突然倒塌了。他又说:“看来我这病是好不啦!我在世上没有几天了!”
听我三姐讲,他在孝义居住期间,他总是吃一点点食物,他总是要自己吃粗粮。这使我三姐一家都十分感动。
在他去世以后,我们从他唯一的一个小木头箱子里,发现了他平时节约保存下来的钱币、饼干、糖果之类。那钱币,足有一百多元,这都是平时别人三毛两毛给他而他舍不得花节约下来的,而那些饼干糖果之类,也都是他平时节约下来的。由此可见,他完全是一个不想麻烦他人的人,他一直都在为他以后的生活进行准备。
我三哥就这样走了!他是一个天才,但很少有人了解他,不过别人都很同情他,都对他有着极好的评价。
我三哥给我留下的最大财富就是他的做人,就是他的对学问的追求,就是他对《周易》的研究,就是他的道家思想。
以上我的三个弟兄都是早已离开这个世界的人
我家一家人
我家一家人
。
来源:净舍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