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如同附骨之疽,总能找到滋生蔓延的缝隙,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在信息洪流中践行自觉抵制谣言、“勿听勿信”的原则,不仅是个人理性的体现,更是维护社会清朗空间的重要防线。
守住认知防线
在信息洪流中践行“勿听勿信”
单县网信办 赵芮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如同附骨之疽,总能找到滋生蔓延的缝隙,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在信息洪流中践行自觉抵制谣言、“勿听勿信”的原则,不仅是个人理性的体现,更是维护社会清朗空间的重要防线。
谣言像一种无形的病毒,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危害。如曾有部分自媒体称“手机基站越多辐射越大,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使得不少居民对小区附近新建的基站忧心忡忡。还有一些谣言利用人们的情感弱点,以夸张、惊悚的表述来吸引眼球,激发大众的恐慌情绪,进而快速扩散。如“小男孩放鞭炮引起沼气爆燃面临580万天价赔偿”,不仅给当事人及其家属带来巨大困扰,也误导了公众的认知。又如曾有境外势力在网络上散布“中国疫苗存在严重安全问题”的谣言,虽然我国多次发布权威数据证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这则谣言还是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国家因此对中国疫苗产生质疑,甚至拒绝进口,不仅影响了我国疫苗产业的发展,也损害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公信力。此外,网络谣言还可能被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煽动民族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谣言的危害,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爆发,而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传导。谣言会扰乱社会秩序,造成公众的恐慌和不安;谣言会损害个人或群体的名誉,一些虚假的传闻会让无辜的人遭受无端的指责和误解,使其生活和工作陷入困境,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谣言的广泛传播会破坏社会信任体系,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变得愈发脆弱,侵蚀社会的诚信根基,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谣言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且难以管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一些人在发布信息时不经过核实,随意转发、评论,导致谣言迅速扩散。而且,谣言的传播往往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一些谣言将碎片信息拼凑成“合理叙事”,用“内部消息”“专家透漏”等话术包装成权威,让人们难以辨别真伪,再以“不转不是中国人”等道德绑架式语句加速扩散。谣言破坏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当“非黑即白”的极端表述取代辩证思考,当“阴谋论”的解读替代理性分析,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会出现退化,就像长期偏食会导致营养不良,长期被谣言喂养的大脑,也会失去辨别真伪的能力,最终沦为情绪的奴隶。
因此,面对谣言的泛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守住认知防线,自觉抵制,在信息洪流中“勿听勿信”,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让网络真正成为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进步的平台。
守住认知防线,自觉抵制谣言、“勿听勿信”,需建立三层认知防火墙。第一层是信息溯源意识,看到“震惊体”标题时,先查发布者是否有资质,权威媒体的报道会标注采访对象和数据来源,而谣言往往用“据网友爆料”“内部人士透露”模糊源头。第二层是要善用权威工具,国家网信办推出的“谣言粉碎机”平台、各大科普公众号等,都是击碎谣言的利器。第三层是延迟传播习惯,克制传播冲动,记住“转发即责任”,遇到煽动性信息时,不妨先暂停一段时间,等待是否有官方辟谣和权威解读。
在信息真假难辨的当下,每个人都是谣言的潜在受害者,也可能是谣言的无意传播者。当我们习惯性滑动屏幕时,不妨多一份审慎:那些让你瞬间愤怒或狂喜的内容,往往藏着最深的陷阱。勿听勿信不是闭目塞听,而是用理性为认知设防;自觉抵制谣言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在维护一个让真相得以生长的公共空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信息的洪流中站稳脚跟,让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每个拒绝盲从的普通人。
来源:成武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