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设有一个由互联网货币驱动的经济体,支付几乎可以即时完成,成本与我们现在比却是九牛一毛,AI智能体可以自主进行在线购物、投资,复杂的资产操作也可通过“氛围编码”(vibe coding)实现自动化。这种稳定币赋能的美好新世界,过去只是数字布道者口中吹捧的愿景,
假设有一个由互联网货币驱动的经济体,支付几乎可以即时完成,成本与我们现在比却是九牛一毛,AI智能体可以自主进行在线购物、投资,复杂的资产操作也可通过“氛围编码”(vibe coding)实现自动化。这种稳定币赋能的美好新世界,过去只是数字布道者口中吹捧的愿景,如今却似乎即将走入现实。在此背景下,金融行业领导者必须尽快判断该领域是否存在重大机遇,如果存在,还要尽快弄清楚他们应该如何在这种快速演进的格局中利用稳定币为持分者创造价值。
硅谷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a16z)指出,2025年金融科技行业对“稳定币找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已经达成共识。事实也的确如此,截至2024年末,稳定币总市值已突破2100亿美元,同比增长57%,年交易量达到惊人的26.1万亿美元。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两种稳定币为Tether(USDT)和Circle(USDC),二者合计占稳定币供应总量的9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交易量来自加密货币交易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我们估计其中5%—10%(约等于1.3万亿美元)来自真实支付场景,包括跨境汇款、企业资产管理及土耳其、尼日利亚、迪拜等地的零售支付。随着交易成本下降,小额支付频率提高,此类用例在2024年交易总笔数中的占比提升到约10%。
受市场对稳定币乐观情绪影响,有关IPO、并购的讨论纷至沓来。近期最广为人知的案例是Ripple拟以40亿到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稳定币发行商Circle Internet Group(USDC发行方,市值达550亿美元),但该笔邀约已被拒绝,同一时段,Circle、Kraken、Gemini、Binance及Bitso等机构亦传出上市计划。2025年6月初,Circle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公开上市的稳定币发行商,吸引大量投资者,市值一度攀升至近600亿美元(6月中旬)。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已不是我们首次经历此番情景。回望2017年和2021年,数字资产主题也曾经历空前炒作,但分别因“加密寒冬”抛售潮、监管警报和一系列破产事件而戛然而止。在本文中,笔者将努力拨开迷雾,对稳定币的价值主张进行压力测试,并对其长期潜力进行评估。本文主要聚焦五大关键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市场参与者可以更好地评估各大稳定币的长期潜力。
问题1:相较现有货币流动形式,稳定币能否提供附加价值?
问题2:在投资加密货币与DeFi之外,稳定币是否存在现实世界应用场景?
问题3:稳定币价值链上企业能否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问题4:地缘政治和监管因素是否有利于稳定币的大规模落地应用?
问题5:稳定币能否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及通证化存款(TD)共存?
向上滑动查看
稳定币入门
稳定币是一种价值相对稳定的数字通证(可控电子记录)。与币值随供需自由浮动的加密货币不同,稳定币通常会锚定法定货币(现在市场上有超过99%的稳定币锚定的是美元)。为确保能按面值1:1兑付锚定法币,稳定币发行方需维持至少100%的抵押资产。抵押资产一般由现金、国债等高质量流动资产构成,并由持牌托管方存管。监管机构对稳定币储备金透明度的要求日益提高,并会按季度对抵押品的构成与价值进行审计。当前,稳定币主要采用两种抵押模式,一是法币抵押模式(如USDT、USDC),二是算法抵押模式(如DAO及已崩盘的TerraUSD)。2022年Terra-Luna崩盘事件后,监管机构已对算法抵押模式心生疑虑。因此,本文将聚焦于流动性最强的法币抵押型稳定币。
问题1:相较现有资金流动形式,稳定币能否提供附加价值?
一般认为,稳定币与现有支付基础设施形成鲜明对比,具有革命性的附加价值创造潜力。我们从交易速度、交易成本、可追溯性和自动化潜力等四大核心维度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出人意料:
交易速度
实时支付(RTP)业务的快速发展显示,全球银行支付渠道已进入转型阶段。例如,2024年巴西的Pix和印度的UPI合计贡献了约6.8万亿美元交易量,并已成为各自国家的主流支付方式。实时交易结算已与零售支付融为一体,并在开放银行(银行向第三方开放数据和API)等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使创新者能在实时渠道构建多样化服务。在跨境支付领域,Wise等金融科技公司已率先实现快速结算(超过50%的Wise付款在20秒内完成)。
不过,虽然在区块链网络上,稳定币转账近乎可以实时完成,但由于本地流动性提供商能力有限、实时支付基础设施普及度不足,难以将稳定币支付融入现有支付生态,出金环节仍存在瓶颈。当前虽然已有若干出金流动性与外汇解决方案(如Bitso、Paxos、Circle),但其覆盖范围仍然有限,碎片化监管也会造成一定阻力。因此,在大多数地区,稳定币为端到端结算带来的速度提升仍然有限,不过这一问题有望在短中期内得到改善。
交易成本
不同地域、用例在交易经济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境内支付中,稳定币需与RTP及账户间(A2A)方案直接竞争,后者清算费目前已低于银行卡。此时稳定币所能带来的成本节省相对有限,例如FedNow成本为0.05美元。不过,一旦支付跨越国界,成本节省效果将变得十分明显。Aptos链上原生稳定币的转账成本可低至0.0001美元,波场(Tron)则为3到6美元。
可追溯性
得益于区块链结构的本质特征,即交易通常不可篡改且所有参与者均能以近乎实时的速度查看交易信息,稳定币能将交易透明度提升到全新高度,这一点毋庸置疑。相较中国的银行支付渠道(包括银行卡和RTP系统),稳定币的网络层级数据粒度更精细、查看更便捷。
自动化潜力
若稳定币所处区块链网络兼容智能合约,则其能够通过在资产层级进行“if…then”编码达到前所未有的自动化水平。这种能力被称为“可编程性”(programmability),可以为清算结算(如真正的券款对付结算)、交易后处理及其他金融工作流程带来可以无限自由组合的全新自动化手段。
问题2:在加密货币与DeFi之外,稳定币是否存在其他现实世界应用场景?
在本测试中,我们对2024年的26.1万亿美元稳定币交易及相应的56亿笔交易进行了拆解。通过对交易量进行细分,我们筛选出了加密货币交易和DeFi之外的用例应用情况,并结合定性观察对其在现实世界应用的重要性和势头进行了评估。
跨境支付
稳定币能够改善许多拖累传统跨境支付系统运行效率的问题,包括高昂的手续费、漫长的结算时间、不够透明的外汇加价问题等等。与之相对,稳定币能够带来近乎即时的结算服务、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透明度。尽管如此,支付领域的竞争仍然异常激烈,包括Wise、Revolut和Remitly在内,诸多金融科技公司均在努力解决支付市场的低效问题,在现有金融基础设施上提供高性价比、透明、迅捷的国际转账服务,并已取得显著成功。
为便于读者理解,我们以玛丽亚为例,假设她定期从美国给住在墨西哥的家人汇款200美元。使用Wise时,玛丽亚可以非常直观地通过手机应用发起转账,手续费一般为3.50美元左右,汇率很有竞争力,转账资金通畅,会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快速到账。然而,若玛丽亚选择USDC等稳定币,虽然区块链的交易费较低,转账几乎可以即时到账,但其家人在将USDC兑换为比索时却可能要付出额外费用,需通过本地加密货币交易所或其他法币兑换提供商完成出金操作,整体费用或将增加4到10美元。我们预计,未来这些费用可能会下降,例如Moneygram与CompoSecure的合作就允许用户将现金兑换为USDC并在MoneyGram网点提取现金。同样,侧重覆盖美国—拉美走廊的Bridge已在其平台推出出入金外汇服务。据报道,目前已有约10%的跨境汇款通过稳定币和加密货币完成。同时,Bitso处理的汇款交易量在墨西哥—美国走廊汇款总量中的占比已高达10%,用户对该技术的信任可见一斑。
资产与现金管理
在资产操作中,要想确保快速获取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以便覆盖应付账款和运营费用等短期债务、优化盈余现金回报,速度与流动性至关重要。由于该领域缺乏转账迅速、持续可用(7x24小时服务)且能够应用于传统银行系统之外的“即时流动性层”,稳定币就有了自己发挥的舞台,且正在证明其效用。如法拉利、SpaceX等企业已开始使用稳定币进行资产与现金管理。
设想某公司旗下的英国实体与美国实体间正在开展跨境资产交易,为便于交易完成,使用了银行基于区块链网络发行的稳定币。
问题3:地缘政治和监管因素是否有利于稳定币的大规模落地应用?
监管、宏观经济层面也出现了一些有利于稳定币大规模落地的推动因素,在特朗普政府政策与近期一系列事件助力下,稳定币发展势头越发强劲,市场条件也越发有利。我们认为,目前主要存在四大积极因素:
特朗普新政对监管要求清晰度的影响
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启,美国监管政策开始转向。特朗普签署的首批行政命令就包括中止探索美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释放出明确政策信号。
特朗普新政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由于贸易战前景不明,加上特朗普政府推行保护主义政策,美元近期承受一定压力。欧盟原本有三分之二的支付交易由美国公司处理,现在却日益希望通过使用欧元结算拿回支付主权。矛盾的是,以美元敞口为关键需求的稳定币,可能也会日益被视为对抗美元及以美国为中心的支付基础设施(包括银行卡网络甚至SWIFT)主导地位的新战场。非美元稳定币市场的份额不足1%,但为保护货币主权免受美元稳定币影响,美国以外的国家正加速推出锚定其他货币的稳定币。
现实世界需求
在高通胀环境中,稳定币不再仅仅是一种投机工具,更已成为守护财产安全的生命线。事实上,新兴经济体已有超40%的用户使用稳定币完成零售和账单支付等日常交易。
商业模式盈利能力
随着利率在长期低迷后回归正常,稳定币发行方已证明该商业模式能够实现盈利,且比传统银行模式效率更高。
问题4:价值链上的企业能否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通过观察该领域企业近期的表现可以发现,稳定币有望推动多种商业模式营收大幅增长,每种模式在数字资产生态中都有其定位,所能捕获的价值流也各不相同。传统机构已开始发力稳定币市场。
问题5:稳定币能否与CBDC及TD共存?
最后,我们研究了监管机构、央行和私营部门最关心的问题——在区块链赋能的货币生态中,稳定币能否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及通证化存款(TD)共存?我们认为,在制定政策、设计架构时,必须努力确保各类货币能够和谐共存,这一点十分关键。在合适的技术特性、风险管控措施和监管框架加持下,未来这些货币甚至可能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些货币特性各异,如能妥善利用,将为强化国家金融稳定、提升资本运行效率和激发创新活力贡献积极力量。与当今货币架构中的央行纸币、商业银行存款和非银行电子货币类似,CBDC、TD和稳定币组成的三重架构同样可以成为数字经济的支柱。
与此同时,稳定币已成为创新载体,在方便区块链用户获取可靠交换媒介的同时,赋能非银行机构规模化发行数字货币。如前所述,稳定币能够激发竞争压力,推动整个金融服务体系与支付生态的产品与服务持续改进。因此,就应用规模和监管参与度而言,稳定币仍是最成熟的区块链货币形式。我们同时注意到,稳定币在提供稳定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系统性风险。
对相关机构的启示
发令枪已响,尽管与稳定币相关的一些基础或基础设施问题尚未解决,但其应用浪潮将持续推进。这为银行和支付服务提供商留下了一个短暂的窗口期,时间虽然紧迫,但足以构建其目前仍欠缺的运营与风险管控框架,同时他们必须意识到,竞争格局将迅速固化。那些能把握当下、明确制定稳定币发展路线图的机构——例如决定其参与领域(发行、托管、法币兑换渠道、外汇服务、网络协调)以及如何与中央银行在储备金锚定方面进行合作——将乘上下一波支付变革的浪潮,而非疲于追赶。而那些等待所有技术细节完美解决的机构将会发现,他们真正输掉的并非技术之争,而是市场中的位置。
如需获得完整版PDF报告或联络专家团队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