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都在问的美学课回归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10:36 1

摘要:亲爱的读者们,如果你感觉最近没有收到我们的推送,可能是因为公众号又调整了推送规则,导致推文没有推到你们的跟前。请星标我们,或是多多给我们留言,点赞,人海茫茫,不要走散哦~

亲爱的读者们,如果你感觉最近没有收到我们的推送,可能是因为公众号又调整了推送规则,导致推文没有推到你们的跟前。请星标我们,或是多多给我们留言,点赞,人海茫茫,不要走散哦~

经过前面两阶课的实践检验,对于中国美学课的底层逻辑与核心追求,终于可以略写一写,方不算说漂亮话。

撰文 | 宽宽

编辑|晨仔

过去一年,凭空多了一项工作——回听美学课。从自身抽离,站在他者的视角,严苛地审视。

审视课程在系统上,有没有穿凿与漏洞;审视每一讲作为枝干,与根系的连接有没有牵强与阻滞;审视文本与图像的讲解,够不够细致与精微。

每节课两到三小时,回听常常需要大半天。(于是边回听边下决心,新课的每节时长一定要缩短,以减轻大家回听的压力。)

在反复的审视中,察觉并记下所有不足,留在纸上给自己看。

自我审视是一件可怕的事,却不得不做。犹如写作,第一稿“写出我心”有多畅快,第二三四五.....稿的修改,就有多苦不堪言。

终于,新课在即,于我真有一种脱离苦海的兴奋感,迫切地想要攀爬新的上坡路。再次感谢同学们的信任,选择我作为通道,深入我们的文化与审美世界。

(宋)郭熙《早春图》轴

绢本设色 158.3×10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学习」

整理、撰写这一系列美学课,一贯的原则是,尽我所能不将其碎片化、娱乐化、浅薄化,不以某种“糖衣”加以粉饰。

早些年在我的学习道路上,掉进过类似“跟庄子学习如何过快乐人生”“老子教我们团队合作”诸如此类的坑,被某种实质上并不存在、或说没法如此速效的“好处”所吸引。

就个体经验而言,我从未获得这些“好处”。反倒是因为“学习”本身,获得了另外更深远的益处。

比如普遍存在于专注过程的“平静的愉悦”,内在的确定性,更新了认知世界的维度,以及帮助我阶段性地进行自我重塑,等等。

后来我回头思考,为何人们习惯为“学习”加上某种好处,背后大概隐藏着一种认知,即“学习是痛苦的事/学习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这样的定见,甚至常常从教育从业者的口中听到。

在这个预设下,不得不对这件事进行“包装”,辅以明确的现实功用,或人为制造焦虑,才会赋予人们学习的驱动力。

我不太赞同这个源认知。

就我的体验来说,人的快乐/愉悦分很多层次,即时的感官满足是快乐,获得情绪价值是快乐,人与人的同频连接是快乐,沉浸自我是快乐,创造价值是快乐,内在成长也是快乐,对自我生命整体性地充满期待,尤其使人快乐。

(宋)马远(传)《蹴鞠图》轴(局部)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绢本设色 115.5cm×55.3cm

这些复杂的层次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是高级或低级的差别,我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

人不依赖单一的快乐,比较容易获得身心健康。

其中,「学习」负责长期的、深层的、可持续的快乐,同时提供自我的确定性。而确定性又反过来影响一个人对其他层次快乐的承载能力。当然,获得与付出能量守恒,「学习」这种快乐的获取,也需要持续稳定地付出时间。

这便使大多数人止步于早期,也使「学习」成为主动成长和被动成长的分水岭。

如孔子说人有三种,“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除去天才的顿悟,未有不学而知、不困而知的。

因此,虽然我在写着一篇有关美学课的介绍文章,但同以往一样,仍然写不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好处”来吸引大家,也不想进行这种勾引。

学习本身使人安顿、获得内在愉悦,何况还是中国美学与艺术的学习。因艺术本身的功用即有:

打破我们日复一日地看世界的方式,它投入一种新的光照,让我们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海德格尔)

关于「中道」

美学课,我想走在一条中道上。那么,先说说「中道」

身体力行的这条「中道」,是《中庸》里“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用其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恒常的中道,它讲究整体性的方向,与动态中的务实、平衡与稳定。

钱穆先生解: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之中间都叫作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中道)。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而谓之中。”

拿“善恶”打比方。

极善与极恶各处一端,两端之间长长的距离就是中道。

纵是伟人圣人,也不能确保一生从无“恶念”生出;纵是一大恶人,也不排除曾有向善的偶然。

于是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说只要在这条中道上,心向着善的方向,就和那些伟大的心灵同在一条路上,区别只在于离善的远近。

因此,人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元)王蒙《具区林屋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设色 68.7cm×42.5cm

当生出“我不行”这一念时,换成“我试试”,如此训练这颗心,一次次向着“突破自我”的方向去。

这条中道,人人可走,却步步需觉察与衡量。

人和人的不同,源头就在每一念心的朝向,无数个下一念开启的无数个下一步,一步步形成了各自的道路。

心有朝向,就有收束,行为就有根本的目标,行路就有恒常不变的锚点。与心的朝向相反的另一端,推至极处,就成为自我的戒律所在。

关于「难易」

心有了朝向,也走在了中道上,“难易”的困扰便很快来纠缠这颗心。

离目标太远,似乎穷尽一生也到不了,这是眼见的“难”;但抬腿迈开脚下这一小步,就是可入手的“易”。

天下没有极易的事,也没有极难的事。因为你说一件事难,它就有一个易;你说一件事易,它又有一个难。

再远的路都从脚下这一步起,这是易;一直走一直攀登,这个“一直一直”,又是那个难。

胡适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进一寸”多容易,一寸一寸永不停歇、一直一直进,非常难。

人生中遇到的事,包括人生本身,都在难易之间的中道上。于是,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难易之道也在说,不去贪图、奔竞自己所不能尽心之事。太难的事做不到十分好,太难的责任不能尽,尽了还差得远,那就退而尽其易。

那些看似容易的、不起眼的小事,一直一直做,也会积累出让人惊叹的势能。

这是中道的智慧。

深入中国文化,累积多少知识不是最重要的,背后的思维方式才是智慧。知识是世界的成像,智慧是看世界的眼光。

(宋)王诜《渔村小雪图》卷(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设色 44.5cm×219cm

回到美学课,我想走在一条中道上,心所朝向的、一步一步努力靠近的那一端,是“致广大而尽精微”。

拆开来,便是“系统、根源、精微”。

关于「系统」

系统是大地。中国文化讲“学养”,即在整体文化土壤上长出具体的门类,所谓“以通驭专”。

中国文化的系统性,简言之,是以哲学宇宙观为内核、为原点,形成一整套内在逻辑与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字、政治、伦理、艺术、医学、日用等多领域。

各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在历史中不断吸收、转化外来体系和元素,表现出一种动态平衡(即文明的“连续性”与“生命力”)。

拿这些年深耕的两个领域——中医学与中国美学来说。

以今天细分化的学科设置看,二者似乎毫不相关。

但当走过了前期学习各自不同的符号表述体系后,继续深入,摸到底层逻辑和背后的思维系统时,发现二者是相通的。

笼统而言,中医将人体视为小宇宙,以“天人合一”的内在逻辑出发,整体性地研究人的身心系统。

当这个“小宇宙”与外界环境相接,产生“过或不及”,调治的目标是实事求是地、立足个体的生命阶段,复归平正(心平气和、正胜邪退)。

而平正(平和中正),亦是中国美学中,各艺术门类的内在要旨之一。

(宋)佚名《中兴瑞应图》卷

第一段“诞育金光”(局部)

美学着眼于人的心灵体验(感性学),人心可为天地立心,是为“道心”,道心是复归天真,内在依然是一条“天人合一”的道路。中国美学一头连着哲学(天地的大宇宙观),一头连着艺术(人心的小宇宙观)。

不止中医和中国美学,其他领域也是在天道与人事二者间的来回推演、反复呈现,一言蔽之,“推天道以明人事”。

这些领域,皆立于客观的天文基础,由天文至人文,有着严密的逻辑。那些偏于玄乎其玄、神神叨叨的解释和表述,已失了中正,听个热闹即可,不太能真正学有所得。

就个体而言,学习美学,理性思维能力与感性直觉能力并重。反之,通过学习美学,可以调理我们常存于理性与感性二者间,因失衡产生的偏性。

有的人擅长读文本,但看画就觉得都是一个样子;有的对着画感慨万千,却读不进历史和哲学,一字一句读古文更觉折磨。

中国文人有“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训练,日复一日持守着某种心手相应的“功夫”,除了保持理性和感性在个体生命中的动态平衡,也是进入更广大时空,从而扩充心胸的过程。

身心的蜕变,与对时空的认识相关。

我们进入一个人、一件作品,需随之进入、穿过整个时空关系,再出来,获得新的眼光,这是“系统性思维”的训练。

关于「根源」

根源,是不同时代、不同门类、不同人物、不同作品,何以联通至根系。

一棵参天大树,长着无数片叶子,学会“从根儿上看”,看到片叶至根系的通路,才不会一叶障目。

这是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洞察力”的训练。

课上常常努力带着大家追根溯源,取法乎上,一个点带起一大片,不是非要自讨苦吃,只是如其所是。

这样学习,短时间铺不出高速公路,但先把坑填平了,避免学成“野狐禅”。

因人一旦不知深浅,往往表现得孟浪。“不知深浅”,主要是看不到表象之下的庞大世界。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精微」

精微,是对作品细部的思维能力,和对无形信息的感受能力。

能否将细部放入整体的时空,能否回归本来的语境,更重要的,作为隔着历史长河的当代人,能否“静-观”,能否“感-动”,从而真正靠近艺术家的心灵。

“精微”的能力,是与其他心灵、其他能量连接、共振的通路。

既是现实人生的,“一个人能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也是精神世界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中国美学中“无数的人们”,是历史星空中璀璨的心灵,“无穷的远方”,是我们所在的这条文明之河。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无论个体愿不愿意承认,这条来路,都和我们有关。

只有主动地沉浸其中,以文明的视角俯瞰自身,那些奋力编织的、困住自己的小我之茧,才有消融的可能。

关于精微,除了有形文字与画面,更重要在无形的部分。

(宋)李成《晴峦萧寺图》轴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举个例子。

美学精神课讲过《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将家族历史、自身来路淋漓写下,至其父司马谈,以一句“有子曰迁”结束。

回到本来的语境,“有子”隐含“有德者”的意味,为子取名“迁”,隐含了司马谈“述往事思来者”的史学抱负。

而确认这种抱负,是司马迁为自己理清的来时路;更是穿过自身悲剧后,将个人厄运升华为承继遗志、书写历史的唯一动力。

这是司马迁的“大其心”,以久远的时空,扩充自己的心胸。

非如此,不能活下去。

“有子曰迁”四个字,有回望来路的自豪,有审视命运的悲凉痛惜,有完成父志的悲欣交集,其中所含情绪的幽微与复杂,每读都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他于此处顿挫、哽咽,缓一缓才能继续写这一生: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

有形文字里,藏着无形的情感、精神,唯“精微”的训练,可以解码,以进入伟大作品自带的那个“氛围”,那个“场”;以使其留在心上不走,成为我们内在气质的一部分。

与“系统、根源、精微”相反的另一端,便是“混乱、浅薄、潦草”,是我自身的戒律所在。

安顿在一条中道上,向着“系统、根源、精微”的方向,每一年不同的课就有了根本的锚定,每一讲就有了根本的目标。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做不惧千万事。一年比一年讲得好,就是全部目标。

(明)杜堇《仕女图》卷 第一至六段

上海博物馆藏 绢本设色

保持生长

以上理性层面的梳理,作为统摄。

而感性上,美学课给予我极多的愉悦和享受。

它常使我体会到东方哲学中“基于禅的体验”,一种在高度专注的心流过程中类似“连通任督二脉”的感受,备课时没有涉及的部分,讲课时忽然连通,当我跟随它,便会获得禅宗里“空手把锄头”的奇妙体验。

当美学课成为他人进入文化的通道,当课程结束,能继续往前走,这是我最珍视的成绩,是我在自我实现层面的追求。

读历史,看多了盛极而衰,很难不庆幸我们投胎技术的含金量,生在盛世前段,受的那点磋磨,跟乱世人比起来,不值一提。

而把时空拉长,又会心有余悸,如同每读杜甫老年写的《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至“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时,真会心颤,因为我们经历着杜甫年少的光景,盼着这太平繁盛久一点。

怎么能久一点,要靠这盛世中的每个人,靠无数你我形成的合力。

和女儿玩成语接龙,发现她只用“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天下太平、长治久安”之类,绝不肯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她说话语也是咒语,不想用不吉利的词儿。

我趁机唠叨她,你们这一代,尤其要警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历史反复示现,太平日子过久了,人就容易虚无和腐朽。

唯有通过做事、学习,保持生长。不以自我的得到为终极目标,代以自我的创造和服务为人生的意义。

前人的话仍未过时:“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与同学们共勉。

生机盎然的春天,继续走这一段上坡路。

(元)倪瓒《六君子图》轴 1354年

纸本墨笔 61.9cm×33.3cm 上海博物馆藏

课程信息如下

1、上课方式:腾讯会议+微信群。课后发录播,回听有效期三年。

2、上课时间:五月开课,每周六晚7:00开始,每节60-90分钟。

3、总课时30+,暑假停课四/五周,预计2026年1/2月结课。

4、学费:3600元。老同学减600元。开课前/后报名,学费不变。 (付费方式:一次性付清 & 分三/六期付清均可。)

5、不设试听课,支持随时退课。以彼此适配、珍惜时间、学有所得为上。

6、每节课前发PDF课件,课程期间推荐阅读书目,无需提前准备。

7、报名请注明 “美学课报名”。

请注明“美学课报名”

同学反馈

篇幅所限,选取部分。感谢老同学们认真详尽的反馈,很多褒奖常使我反身自省是否名实相副,也激励我继续精进。

Su:

“中国文化”、“东方美学”,这真是我从小就爱的词啊。但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的审美,一直没能找到窗口进入。

疫情期间,我开始接触书画,一方面很享受有了切入点,另一方面,困惑也不断涌来,大体总结为看不明白。像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两座简单的小山头,怎么就成传世名作了?诸如此类的困惑越积越多。

2023年,我有幸上了宽宽老师的中国美学入门课,对我长期的困惑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解放感。原来看一幅作品,要去深入了解这位艺术家,身处什么时代、家学渊源如何、接受了什么教育、又历经了怎样的人生,才造就了他这样的表达,这就是每个人自己的时空。

再继续深入,这位艺术家的思想,承继于哪里,于是儒学、道学、禅宗进入我的世界,再接着孔子、老子、庄子他们为什么要思考这些生命问题,是为了寻找什么答案?

就这样,仿佛从一个枝桠或一个果实开始回溯,原来树干在这、树根在这,一棵茂密有生命力的大树显现出来,这就是进入中国文化了。

带着豁然与欣喜,我等来了2024年的中国美学精神课,由历史上文史哲艺的十三位“第一等人”展开,真是有趣极了。让我有了更加靠近的感觉,靠近了这些曾经是标签的大师,靠近了支撑他们的精神世界。

原来,“竹林七贤”不只是浪荡不羁爱自由,那是他们的观望、困惑、妥协或对抗;原来陶渊明不是那个采采菊喝喝酒的隐士仙人,而是“饥冻虽切,违⼰交病”的真性人;原来世间真有哪怕经历自身的凄惨,直面惨烈的真相,也仍心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这种真士人......

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而不再是课本中的单薄形象,他们精神中的闪光点如此真实,非常打动我。

宽宽老师讲课时透着一股实诚劲儿,每一个点,她会回到根儿上去展开,讲得清楚、真诚,不遗余力的样子很触动我,可以感受到她对中国文化的深情,也激励我更专注地投入自己所在的领域。

HFL:

这些年多半漂泊在海外,中国美学远远没有被好好认知没错,却也并没有传播中国美学的热情,因为一直没有被需要。也就是这几年,完全是潜意识里,从外面看回来,中国美学被需要的转折点到了。

在不同文化里切换,开初无疑是辛苦又疲惫的,在消耗了很多看似毫无意义的能量之后,礼物来了。似乎在摔摔打打中找到了底层逻辑,为什么这个文化会成为这个样子,它们共同的逻辑又是什么?宽宽的课就系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美学入门课,我们从枝叶的表象探索到茎与根,美学的下层是哲学,哲学的下层又是扎根在这个环境与历史中生存的所有人的共同选择,至少我是这样感受的。同时通过具体的美学作品,了解中国哲学的深层含义。

美学精神课,我们又从根茎伸展到枝叶,以各个时代代表性美学人物的人生哲学贯穿回那个历史与环境,再用各位大师们的作品感受中国哲学如何在作品中开花,形成一个闭环。

看似简单几句话的根基,是宽宽老师这些年一本书一本书,一个系统一个系统深深扎根的积累,再输出精华,使得我们省了好大的力气。并且留出空间与想象,让不同美学领域的人,各自得以通过这个根基与路径,走出自己的美学之路。

许菁:

我从事的职业基本和美学没任何关联,是读了宽宽在公众号文章里推荐的《美的历程》后,发现自己对美学很有兴趣。多年前我到北京的中国美术馆里能不吃不喝待一天,这些都和喜欢美学密不可分。

2023年8月末,我开始上宽宽老师的中国美学入门,每个周六晚上开始了沉浸式地听课,再利用每天早上散步的时间进行课程回听,就这样学着听着,慢慢地我开始阅读宽宽老师推荐的一些书籍,譬如《中国哲学史大纲》《道德经》《东坡志林》等。

要知道这些书籍对我来说属于比较晦涩难懂的,会望而生畏,可是我读着读着慢慢产生了兴趣,遇到不懂的就请教宽宽老师。她非常靠谱,总是给予我及时的回复解答,详细又易懂,我每每都感动不已。

2024年4月初,我继续报名上中国美学精神课,报名的时候我特地请教了这两次课程有什么区别或者变化?

宽宽老师说:美学精神课主要是聚焦,在去年有了一个大致系统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聚焦在具体的人和作品中。美学是“人”的感性学,情感和精神,对中国美学来说更为根基。美学入门是地图,美学精神是根基。

两次课程学完,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我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美学课后,会利用大量业余时间进行阅读,我感到自己的内核更加稳定,心境更加平和,遇到困难从容面对,更加热爱生活。

小麦:

我非常喜欢过去两年的美学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宽宽老师的课没什么“功利心”,而是有一种长流细水的气质,让上课本身不仅是在学习,也是在感受,在体悟。

学习后我意识到,美学课不是那种“N天速成”的技能课,不是去快速获得一些艺术理论、思辨工具,而是在学习如何把自己“浸润”在美的精神和表达里,在一首诗、一幅画、一段动荡、一部人生中,去静静地停留和感受。

这让我除了上课吸收知识外,也收获了很多内心的触动,以及很深邃的宁静,非常的戒骄戒躁。

另外,不只讲美术的部分,还有文学、哲学的部分;总能把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意识形态、艺术家的思想和艺术语言都串起来,让我看到一个美学符号的全景风貌,而不是孤立的几座山峰,所以我经常在下课的时候觉得“一大波知识”还在袭来。

课上帮我们定骨架,课后我自己再去持续学习,填充血肉,这让我学习的势头持续了很久,也让我真切的“学有所得”。

行焉:

上美学课是桩快乐的事儿!

不那么恰当地说,像现代人养猫的快乐:看猫咪晒着太阳慵懒地翻肚皮。上课就是参与且沉浸在这种快乐的好机会,晒着古人学养与艺术的阳光,快活地翻自己的肚皮。

与古人相识,被照耀、被感染、被震撼……再看从前不那么通畅的美学书籍,犹如打通任督二脉一样畅快。

当然这种快乐不同于听着音频课做家务那种惬意,是需要些时间、精力的,以及“修行在个人”,收获更足量的深度愉悦。

汲取营养,为生活去燥,领略一些“免俗的趣味”,于现实杂务中多些新视角。更会由衷感叹何其有幸,遇到良师引路,进到一个静美幽深的世界。

感谢同学们的正反馈,我们课上见~

《长夏记》

一条路,两个人

并肩生长的二十年

人生中除了

情义、责任、理想三者

没什么值得紧抓不放

本文作者:宽宽,写作者,中国美学研究者,针灸师。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Read More

38位中国女性艺术家,叩问女性艺术抗争与突围

二十年,一条来时路

在京都,一个试图隐形的游客

57岁,一个不会写字的女人,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宽宽:暂时替宇宙保管她

来源:好好虚度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