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我写这篇文,只是触动了自己,我可能没有多少流量,甚至没有。但倘若,这篇文对绝大多数人非常有益,或者它引起了人的好奇心等,也就是说触发了人的七情六欲,也就有了流量。
“吃透人生的底层逻辑,就会翻身。”冯唐老师在一次直播中,总结了16个底层逻辑,我记录了12个:
家庭的底层逻辑是经济,不是感情;职场的底层逻辑是价值,不是努力;教育的底层逻辑是培养,不是分数;成事的底层逻辑是实践,不是学习。
赚钱的底层逻辑是需求,不是辛苦;流量的底层逻辑是人性,不是自嗨;投资的底层逻辑是风控,不是回报;关系的底层逻辑是利益,不是情义。
养老的底层逻辑是规划,不是依赖;夫妻的底层逻辑是包容,不是讲理;成长的底层逻辑是反思,不是经历;人生的底层逻辑是体验,不是意义。
对冯唐老师提到的这12个底层逻辑,我整理了一下关于我的理解:
一个家庭先要把经济搞上去,才会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夫妻之间感情也会因此更有相互依赖性,更牢靠。
在职场有价值,才会有立足之地,再努力创造不了价值,也会被淘汰。公司裁员时,总会最先裁去那些可有可无的员工。
想教育好孩子或学生,首先要培养他学习习惯,思考习惯等各种好习惯,让他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培养才是基础。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习是掌握知识,而实践才是做事,一次一次地实践,引领人把事情谋好,做成。
人不会因为辛苦而赚钱,辛苦是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需求是人们赚钱的直接原因。人常说,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供你。
比如,我写这篇文,只是触动了自己,我可能没有多少流量,甚至没有。但倘若,这篇文对绝大多数人非常有益,或者它引起了人的好奇心等,也就是说触发了人的七情六欲,也就有了流量。
投资并不等于回报,所以大饼只是给贪婪者以幻想,而对风险的理性认知,并能够做好风险控制,才是投资的底线。
“关系的底层逻辑是利益,不是情义。”我觉得这句话是有条件,也就是说它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关注自己的贡献,不去对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怀有过分的奢望,这样我们才能与自己交好,与他人交好。
“养老的底层逻辑是规划,不是依赖。”很多人希望自己老了,可以有人可以依靠,但世界每时每刻存在着变数,所以,每个人有能力的人,都要为自己的老年做一个保底规划。心有沟壑,便有路可走,不至于老了以后,因孤单而魂不守舍。
“夫妻的底层逻辑是包容,不是讲理。”那些过来人告诉我们,所有在风雨中依然前行的婚姻和家庭,他们的不同之处,就是包容了对方。也许,你问,为什么不讲理?我的认识是,连理都会变,当时的理,过后未必就多是理,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值得我们珍惜的是一个人对另一半的包容和理解。至于道理,没有包容,其实已经没有道理。
“成长的底层逻辑是反思,不是经历。”每日三省吾身,没有反思的经历,相当于没有经历。人在经历中,因为反思了才有领悟,有成长。
“人生的底层逻辑是体验,不是意义。”意义是在体验之后衍生出来的,一次次错误的化学实验之后,有了正确的结果,也就有了新发现。没有体验的人生毫无意义。
底层逻辑并不是事物的本质,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知世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的基础。它能够帮助我们跳出表面现象,深入到背后的原因与机制,更好地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来源:墨先生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