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复做对的事情,帮我们用内部系统的确定性,来对抗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守护和积累个人财富。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我们定期地,在个人财务系统的指导下,规划和调整自己的收支、债务、资产,一直坚持下去。这就是“重复做对的事”。
需要>热爱>喜欢>想要
重复做对的事情,帮我们用内部系统的确定性,来对抗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守护和积累个人财富。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我们定期地,在个人财务系统的指导下,规划和调整自己的收支、债务、资产,一直坚持下去。这就是“重复做对的事”。
因为,在经济和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想要实现财务自由,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财富的增长,更要关注增长的稳定性、可持续性。而搭建个人财务系统,就像是在为你自己的财富,搭建城池营垒。这绝不仅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还能在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为你雪中送炭、抵御寒风。
今天,我们从财务诊疗这个角度,帮你了解现在的财务状况,存在哪些问题,怎么去改善。
不知道你平时有没有这样的烦恼?月初刚发工资的时候,感觉够这个月用的了,但还没到月底,钱就不知怎么的,已经花没了;平时钱还够用,但突然需要一笔应急支出的时候,户头上拿不出一点“余粮”;每个月都得靠着信用卡、花呗、白条来支撑消费,一不留神就会账单逾期……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总之就是,入不敷出,或者紧紧巴巴。
很多人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没办法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或者“还不是因为,我赚得太少了”。我们提醒你,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同样是“入不敷出”,但不同的人,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就像,同样是肚子疼,有的人是因为饿久了,有的人是吃撑了,有的人吃错了东西,等等。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这个人如果肚子疼,那么TA的身体现在肯定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同样的,如果一个人经常感觉入不敷出,也代表着,TA的财务状况,正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那么,想要改善这种状态,TA就需要去“问诊”和“开药”。而我们这一次讲的“财务诊疗”,起的就是这两个作用:首先,它能帮你诊断当前收支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帮你有针对性地去改善。
医生在下诊断之前,会先去看你的各项检查报告,把你身体各方面情况了解清楚。同样地,在做财务诊疗之前,我们也要先给自己做检查,开出一份详细的“收支报告”,也就是,把自己上个月的收入情况、支出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么做很麻烦。但是,我们很严肃地提醒你,这是你个人财务系统的地基,是最基本的、绕不过去的一步。想要改善财务状况,“你和你的钱不能只是泛泛之交,你们必须成为知根知底的朋友”。
如果你愿意这么做,我们就继续,看看下面的具体行动方法。首先,我们要建立一张表格,在里面填写自己的收入明细和支出明细。收入明细这里,如果你每个月领固定工资,就填上每月税后的实际收入;如果是浮动工资,就算一下自己过去3—6个月的收入平均值,写下来。
到这里,还没完。可能还有一些小额收入,被你忽视了。比如,你做副业赚的钱,卖二手物品赚的钱,你的投资利息收入、公积金,等等。不管收入金额大小,都写下来,然后算出总和。
这是收入明细。再来看支出明细。如果你已经有记账习惯的话,那支出明细就非常好写了。你可以先把你的账单分分类,比如房贷、车贷、保险、水电费、餐饮、娱乐、送礼,等等。然后把各个类别,还有金额,填进表格,就行了。如果你是在一些手机软件上记账的话,甚至都可以免去手动分类这一步了,因为这些软件一般会在你记每一笔账的同时,就让你选择类别。不过,如果你平时没有记账习惯,就要稍微麻烦一点了。你可以手动整理一下自己过去一个月在各个平台上的支付记录,或者,从现在开始,先坚持记账一个月,再回来列支出明细。
接下来,面对现实的时刻到了,因为现在,你要用自己的上个月的收入总额,减去支出总额了。这样之后,你就得到了这个月的“月初存款额”,也就是上个月的你,留给这个月的钱。好,现在看看这个数字。你对这个数字满意吗?
如果满意,那当然很好,说明你的财务状况是符合你的期望的。不过,我们收到的学员反馈,大部分都是,对这个数字“不满意”。有的人算出来是负数,有的人感觉,这个数比想象中少得多。很多人会给我们发来一长串的“哭泣”表情,甚至真的开始掉眼泪。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步骤叫“哭泣时刻”。
很多人抗拒记账,算收支,其实就是因为害怕这个时刻。而只要你勇敢地迈过了这个坎,不管结果是什么,都值得给自己鼓掌。因为你已经对你的钱有了新的认识,看清它们是从哪来,到哪去的了。这是后面所有步骤的基础。
现在,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月初存款额”进一步增加,就请你接着做这么一个动作:把自己的支出明细,重新分成A、B、C三类。
首先A类支出,这类支出的特点是,如果不付,就会有法律问题。比如租金、贷款、信用卡、保险。
B类支出,是生活杂费,比如煤气费、电费、水费、话费。这些账单,如果你不付,倒是不会有法律问题,但是会被断水、断电、断网,给生活带来麻烦。
A类和B类支出,也可以统称为义务性支出,因为它们基本上都是你必须要付的。把义务性支出确定下来之后,剩下的所有支出,都属于C类支出了。包括衣食住行、日用品、健身美容、娱乐休闲,等等。对于这些支出,你自己能比较灵活地去控制,所以也叫灵活性支出。
当你完成刚才我们说的这些步骤之后,你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可以开始给自己做财务诊断了。诊断的关键在于,看看你自己的C类支出,在整个支出当中的占比有多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给支出划分类别。下面的内容涉及一点分类讨论,需要你集中一下注意力。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钱,大部分是花在了C类支出上,也就是灵活性支出超过了义务性支出。那么你的问题可能出在,花钱不够节俭上。如果你想改善财务状况,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些灵活性支出里面,有哪些是可以缩减的。这里列举一些,作者的学员们反馈比较多的,能减少C类支出的方法:
比如,给自己规定,到某某日期之前,不能网购了;还有,减少下馆子的次数,把一些昂贵的保养品、营养品换成成分类似的“平替”,每隔一天就自己带饭去上班,去超市购物之前列好清单,减少冲动消费。还有,盘点一下自己现在使用了哪些续费服务,把没有必要的取消掉。比如,你可能同时在多个音乐平台、视频平台充了会员,有没有可能取消其中的一些?家里电视上的电影会员,平时会用吗?健身房的会员卡,平时用的多吗?还要续费吗?等等。我们的一些学员就用这些方法,省出了不少钱。
如果你的问题出在“花钱太多”上,你该怎么做。如果你的C类支出只占整个支出的一小部分,或者,你觉得,自己这部分支出已经没有缩减的余地了,那么,就可以接着来看看B类支出和A类支出。
这两类既然都是“义务性支出”,也就意味着,它们都不是很容易调整的。其中,调整B类支出,还相对容易一些。其实主要就是节水、节电、节省话费。而A类支出的调整,就要涉及一些更大、更艰难的决定了。比如,盘点你现在的这些保险,看看有哪些可以暂时不再办理,哪些可以调整保费;如果你租房住,那你或许就要考虑,暂时换个更小的房子,或者更便宜的地段。
小结一下:如果你觉得自己开支比较大,想缩减一些,那就从C类支出开始调整,然后是B类,最后是A类。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钱绝大部分都花在A、B两类支出上,而且平时已经很节俭,没什么可以调整的余地了,那么就得把目光转移到收入上了。
假如你是上班族,那增加收入的首选,肯定是,去要求加薪。当然了,这件事,哪有那么容易呀。送你一个建议,因为它能帮我们给将来的每一次加薪机会,做好准备。这个建议就是,给自己准备一个“夸夸书”。它可以是一个本子,也可以是电子文档。做什么用呢?从今天开始,就用它,来记录你为公司省钱或赚钱的每件事,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就都把它记录下来。包括时间、相关人员、成果数据,等等。
当升职、加薪的机会来临的时候,这本夸夸书,就会是你坚实的底气,你绝佳的助攻。而且,在你低落,或者怀疑自我价值的时候,翻看这本“夸夸书”,也能帮你更快地振作起来。
除了在本职工作上想办法增加收入以外,你也可以用空余时间,发展一些副业。这又是另一个大话题了,我们以后再详细讲解。
到这里,“财务诊疗”里面的“下诊断”和“开药方”这两块内容已经讲完。下面,就是我们提供的一份收支明细表模板,表头的左边,是你做“诊疗”之前的“月初存款额”,右边是按照“药方”调整之后的,可以最后再填。接下来,按照这张表,给自己来一次“财务诊疗”吧。
资金明细表-空白模板
资金明细表-填写示例
延伸阅读:
我平时会戴一个手环,上面印着“需要>热爱>喜欢>想要”。这是什么意思呢?它代表的是消费的优先级。我“需要”的东西,主要是指,涉及我的健康和安全的东西,像基本的食物、水电、药品,都属于这类。这些是必须要买的。但是其他的东西,就得做做区分了。我“热爱”的东西,就是那种,过个1—5年以后,我想起它,想起这笔消费,还会觉得幸福、快乐的东西。
比如,一场婚礼、一次全家旅行,等等。而如果这样东西给我带来的快乐,持续不了一年以上,但能持续个3—6个月,还是可以的,那就算作是你“喜欢”的东西。如果连这个都达不到,那就只能算作是,你一时“想要”的东西了。在做出消费决策之前,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这件东西,是我需要的、热爱的、喜欢的,还是想要的?我们手里的钱,应该优先用在需要和热爱的东西上,如果有闲钱,再去买喜欢的东西。而一时想要的东西,优先级是最低的。
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的愿景:
把文化馆开遍每一座城,助力每一位母亲都能旺三代。
价值观:爱家;敬业;说到做到。
传播母亲智慧文化;
助力母亲内外兼修;
助力家庭健康成长;
助力家族美好传承。
来源:中国公民郑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