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一场春雨一场暖,清明时节,大家都忙着扫墓踏青,却容易忽略了身体也需要“扫除”一下。别小看这个节气,它是春季养生的一个“分水岭”。
前脚刚从冬天的“窝里躲”里爬出来,后脚就被湿气、火气夹击得不轻。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清明一过,整个人浑身疲软,口干舌苦,脸上开始冒痘,连夜里睡觉都不那么踏实了?看似是上火,其实根子在“浊”。
春天最怕的就是阳气升发不畅,体内垃圾“憋”着出不来,搞得人像堵住了下水道,气顺不起来,病就趁虚而入。
很多人以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专属,其实不是的。现在因为生活节奏快、作息混乱、情绪压抑,很多年轻人身体早就提前“老化”了。
你以为你是熬夜“打工人”?其实身体早就悄悄在报警。清明时节讲究“清”,不是说出来好听,而是这个时节,天人相应,身体正在做一个大清扫。
但扫得干不干净,就看你会不会“清”了。
今天我们就不讲那些耳熟能详的“多吃蔬菜”、“适当锻炼”这些老调重弹的建议。
我们来点硬核的,真正能落到生活里的“四清”,帮你在清明节气把身体的“浊气、火气、湿气、闷气”统统打扫干净。
第一清:清肝火,别把情绪憋成病
清明节气,肝气最旺。肝主疏泄,主情绪。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特别容易烦?一点小事就想翻脸?一个拥堵就想骂街?这不是你“变坏”了,而是肝火太旺,情绪压不住了。
情绪问题是很多身体病的“起点”。现代人受的不是生活的苦,是情绪的折磨。
情绪像水管里的气泡,不及时排掉,就会堵住整条管道。尤其是肝火上头的时候,最容易表现为头胀、眼红、口苦、失眠、胸闷。
如果你最近刚好有这些症状,可别只想着吃点降火药了事,那只是止住了表面,根还在。
清肝火最重要的是“泄”,不是“堵”。想象你的情绪就像一锅快要冒泡的汤,盖着锅盖只会越煮越沸。
正确的做法是给心灵放个气。这里推荐一个极小众却非常有效的方法:写“情绪日记”。
不是流水账,而是把你今天最压抑、最烦的那件事写下来,然后撕掉它。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却有助于大脑“卸载”情绪负荷,让肝气通畅。
别小看这几分钟,它比你刷短视频强多了。
第二清:清肠道,别让便秘毁了你的免疫力
便秘不是小事,尤其是在清明节气。
你知道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是什么吗?不是肝,不是肾,是肠道。肠道堵了,就是毒素在体内循环自嗨。
你吃得再健康,喝再多枸杞水,肠子不通全白搭。
清明气候潮湿,脾胃功能容易“打瞌睡”,很多人会出现腹胀、排便不畅、口臭、皮肤暗沉。这时候,别指望喝点蜂蜜水就能解决问题。
蜂蜜是润肠,但“润”不等于“通”。
更有效的方法是:在晚饭后散步15分钟,然后做2分钟腹部按揉。
方法很简单——双手搓热,顺时针按摩肚脐周围50圈,再逆时针50圈。这个动作能刺激肠道蠕动,而且比你躺在床上刷手机强多了。
坚持一周,排便顺畅,皮肤状态也会好到你自己都不信。
你可能不知道,70%的免疫细胞藏在肠道,肠子干净了,免疫力才会跟着提上来。
清明节气正是“换季易感”,很多人一感冒就反反复复,根子其实在肠道。
第三清:清湿气,别让“隐形杀手”偷走你的活力
湿气不是看得见的雨水,而是你每天醒来头昏脑涨、身上发沉、舌苔厚腻、脚底发凉的“幕后黑手”。而清明节气,湿气最容易趁虚而入。
尤其是南方,空气湿度大,人一不注意,湿都从毛孔溜进来了。
湿是“黏滞”的,会让你整个人变得像带了铅块。湿气重的人,往往精力差、记忆力下降、甚至出现脂肪肝、痛风等慢性问题。
这可不是简单喝点薏米红豆汤就能搞定的。
真正有效的“清湿”方式,是早晨空腹喝一杯温热的陈皮水。
陈皮性温、理气化湿,尤其适合湿气困脾的人。重点是“温热”,别用冷水泡,那是给湿气加个“冰箱”。
再配合每天早上拍打膝盖内侧(脾经所在),每次拍打50下,整个身体的湿气会慢慢“被赶出去”。
要特别提醒一句:湿气最怕“静”。
久坐、躺床、窝沙发,全是湿气的温床。如果你一天坐超过4小时,那你不是在办公,是在“腌自己”。
尽量每小时起来走动2分钟,别小看这两分钟,它可能决定你10年后的身体状态。
第四清:清头脑,别让大脑变成“信息垃圾场”
这个时代,最累的不是身体,是脑子。
清明节气,阳气升发,大脑活动也跟着活跃。但很多人却反而觉得脑子越来越钝,看书看不进去,干活老出错,睡觉还老做梦。
这不是你变笨了,而是信息摄入过量,大脑“中毒”了。
信息时代,大脑像电脑一样,每天不停下载,却很少清理缓存。长期不清空,就会出现“脑雾”现象: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情绪低落。
而这个时候,如果你还继续刷八卦、追热搜、沉迷短视频,无异于往大脑里倒垃圾。
最有效的“清脑”方法,不是冥想、不是闭关,而是刻意做“无意义”的事。比如:看着窗外发呆10分钟、用左手刷牙、逆着路线散步。
这些“反常规”的动作能激活大脑中被冷落的神经通路,让你的思维重新“发芽”。
清明节气,是大脑最适合做“系统更新”的时间点。建议每天留出半小时不接触任何屏幕,把这份“安静”当成一种仪式。
你会发现,大脑清明了,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
回头来看这“四清”:清肝火、清肠道、清湿气、清头脑,看似无关,其实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机制——“疏通”。身体,其实就是一个复杂的“管道系统”,只要哪里一堵,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清明节气,正是做“管道疏通”的黄金时间。
很多人问:清明到底该怎么养生?其实答案很简单,不是吃什么特别的东西,也不是去做高大上的理疗,而是学会清理体内的“积压”。
情绪的积压、垃圾的积压、水分的积压、信息的积压,才是你春天疲惫的真正源头。
真正的养生,是让身体“流动”起来。
当你的气在流、血在流、思绪在流,病就没地方住脚,健康自然就来了。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版.
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
3. 王琦主编.《黄帝内经与体质养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版.
来源:王医师健康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