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快女护士”张水华,不久前在哈尔滨马拉松赛上,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这是高光时刻,本该赢得掌声与喝彩。我们无从揣测她当时最真实的想法,但在镜头前,她没有先分享胜利的喜悦,而是哭着“喊话”单位领导,希望能够支持她的调休。
她赢了比赛。她破了纪录。她拿了冠军。
然后,她几乎输掉了所有人的好感。
一个为梦想拼搏的冠军获得者,为何没得到鲜花,反而收到了口水?
一
“最快女护士”张水华,不久前在哈尔滨马拉松赛上,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这是高光时刻,本该赢得掌声与喝彩。我们无从揣测她当时最真实的想法,但在镜头前,她没有先分享胜利的喜悦,而是哭着“喊话”单位领导,希望能够支持她的调休。
然而,不仅没有如愿以偿,很快网友的指责铺天盖地而来,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调同事的班,打领导的脸,跑自己的步。”
网友质问,这不就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吗?
人们发现,在她的夺冠感言里,不仅缺少了对那些为她默默“兜底”的同事的感谢,她的第一反应,竟是声泪俱下地控诉他们的“不支持”。
这就引出了一个诛心之问,究竟要怎样“支持”才算支持?
是为你一人,打乱整个科室的排班秩序吗?当自己的爱好,需要以牺牲他人的正当权益为代价时,它便不再纯粹,甚至变得危险。
市场的反应最是诚实。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赞助商361°迅速与“马拉松女护士”张水华解约。
从签约到解约,速度快得惊人。
二
网友的愤怒,很大程度上出于对职业特性的敏感。
她的职业是护士,严格的轮班制度,是维系医疗系统运转的基石。每一个班次背后,都牵动着患者的安危。每一次“调休”,都意味着另一位护士需要为此“顶班”。她毕竟请了假、调了休、跑了步、拿了奖,她的哭诉,在那些真正困于排班表里的人看来,更像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屏幕前感同身受的,又何止是护士群体?
无数的职场人以“牛马”自嘲,对他们而言,请假难于启齿,调休更是困难。张水华的眼泪,非但没有让他们共情,反而刺痛了最敏感的神经。
一位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凭什么你的爱好要我来兜底?”
必须承认,个人爱好理应得到尊重,但这一切有一个不可动摇的前提:不能影响正常工作,不能损害同事利益,不能无偿占用公共资源。
说得更直白一些,张水华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恰恰是因为她“护士”的身份标签。这个“人设”,是她区别于其他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热度所在。但这份工作的内在规定,又让她无法随心所欲地去参赛。
这便陷入了一个难解的循环:既要,也要,还要。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她选择的,不是取舍,而是绑架。
三
张水华在镜头前的哭诉,或许是灵机一动,希望运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曝光机会,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权益。这种“喊话”领导的行为,无论初衷如何,客观上是“向上管理”的现代职场技巧。
只是,她用错了地方,也用错了方式。
在现实的职场环境里,解决这类问题,往往有更柔软、更温暖的路径。几句真诚的感谢,一次坦诚的私下沟通,或许这个事儿也就办了。然而,她选择了在全国观众面前公开哭诉,宁愿用舆论对单位进行施压。
这本身就是对其他同事最大的不公。万一领导真的迫于压力答应了她的“特权”,那么,那些被要求“配合”的同事们,他们的委屈,又能向谁诉说?
这种通过所谓“向上管理”换来的权益,极有可能建立在对大多数沉默者的伤害之上。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大众要“围攻”张水华。网友的愤怒,不是“看不起她”,大家守护的,是自己“准时下班、周末休息”的基本权利。
一句话:作为同事,我们可以给,但你不能抢。
客观来说,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高情商”职场教学视频,将“精致的利己主义”包装成生存智慧,把身边的同事描绘成需要被“攻略”的NPC。这种将人际关系彻底工具化的“毒鸡汤”,正在慢慢侵蚀职场的根基。
面对汹涌的舆论,乃至要求解聘的施压,张水华供职的医院回复挺好:鼓励员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发展个人爱好,但调休需遵循科室排班规则,由同事间协商解决。不偏袒,不和稀泥,给了机会,更有原则。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瞬间被推到聚光灯下,迎来属于自己的“十五分钟”。当这宝贵的时刻来临,究竟怎么做还真是一个问题。
张水华赢了很多比赛,她的奔跑能力,毋庸置疑。但这场由她而起的舆论风暴,也给她、给所有职场人提了个醒。
毕竟,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来源:大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