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跟着父辈放牛羊,到开起手工艺工作室、办起社区微工厂,自己不仅年入15万元,还带动20多个牧民就业增收。”9月1日,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艾里社区微工厂里,32岁的萨日娜边指导姐妹们组装羊毛毡手工艺品,边算着增收账。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梅刚
“从跟着父辈放牛羊,到开起手工艺工作室、办起社区微工厂,自己不仅年入15万元,还带动20多个牧民就业增收。”9月1日,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艾里社区微工厂里,32岁的萨日娜边指导姐妹们组装羊毛毡手工艺品,边算着增收账。
以前只懂放牧的她,如今既是草原手工达人,又是创业带头人,这样的转变是呼伦贝尔市聚焦新生代牧民培育、以人才力量破解草原过牧难题、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深入贯彻落实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决策部署,将新生代牧民培育作为关键抓手,通过定制化培训强技能、本土化赋能促转型、全链条服务保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年轻牧民,从“靠天养畜”转向“多元增收”,成为草原生态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牧民增收、产业升级的融合发展之路。
量体裁衣让新牧民“学得会”
呼伦贝尔市立足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实际,构建起“政策引领—分层培训—全域覆盖”的工作体系。呼伦贝尔市出台《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人才工作二十条》,根据新生代牧民发展需求,将培训内容细分为民族服饰及饰品制作等就业技能培训、肉羊饲养及动物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文旅和电商等创业培训,内容涉及74类,为牧民开展量身定制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相关培训超200期,覆盖新生代牧民等群体超16000人次。
建立统分结合、协调联动、包联嘎查、订单培训、跟踪问效“五项机制”,确保培训与服务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林草、司法等部门开展过牧行政执法培训,农科部门推进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就业、残联等部门组织电子商务、保健按摩等技能培训,形成“部门联动、各司其职”的培训格局。依托线上线下平台,让培训资源触达每一个嘎查。组织草原过牧治理与畜牧业转型实地培训班,“政策解读+金融赋能+实地样板”的系统课程设计,让参训学员收获颇丰。
多元融合让新牧民“用得好”
呼伦贝尔市将特色发展与新生代牧民培育深度融合,以多元赋能激活畜牧业转型活力。
在科技赋能提效率方面,新巴尔虎左旗的无人机培训落地后,牧民精准把控载畜量,既减少对草原的破坏,又让养殖更省心。陈巴尔虎旗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团”开展现代畜牧业知识培训,100名青年农牧民掌握科学养殖技术,助力草场承载力与养殖效益动态平衡。
在文化赋能拓渠道方面,新巴尔虎左旗羊毛毡手工艺培训班学员,制作的手机链、蒙古包冰箱贴等产品,通过订单合作、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单月最高销售额达5万元;鄂温克族自治旗依托太阳花制作、民族服饰、皮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培训,让牧民在学习传统技艺中实现就业,122名学员通过民族服装制作、手工艺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在产业赋能创价值方面,陈巴尔虎旗举办“瑟宾节之约 职旅同行”专场招聘会,挖掘“牧旅融合”新业态潜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鄂温克族自治旗艾里社区微工厂,将手工艺品生产线搬进居民“家门口”,牧民通过空闲时间组装手工艺品,月增收1000至2000元,既破解“冬季冬闲、夏季忙不过来”的季节性用工矛盾,又让“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
全链护航让新牧民“留得住”
呼伦贝尔市以“就业有岗位、创业有支持”为目标,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从就业对接、创业扶持到政策保障,为畜牧业转型提供持久支撑,让年轻牧民愿意留在草原、建设草原。
就业服务精准对接“供需两端”。秋季牧民专场招聘会创新采用“线下招聘 + 现场直播 + 现场展示”模式,为牧民与新兴产业搭建便捷对接桥梁。推动服务下沉,将“春风行动”与冬季游牧文化体验季深度融合,深入嘎查村招聘会结合“年货大集”送政策上门,让“就业礼包”直达牧民手中。通过“六进四送两帮扶”工作机制,推动政策落地与权益保障,依托“四个信息库”(人才库486580人、培训库4255人、企业信息库826家、师资专家库1240人),实现培训、就业信息快速传递和精准匹配。
创业扶持激活“内生动力”。重点培育“太阳花”手工制作、皮制品研发制作、民族服饰制作、奶制品加工、玉雕骨雕产业等牧区创业产业链。通过人社业务政策解读直播开设“牧区青年创业故事分享会”,发布农牧民“转观念、促就业”专题情景剧,组织人员赴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参加畜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促进专题培训,举办2025年牧业四旗系列创业训练营,从经验分享、能力提升到实践指导,全方位为牧民创业赋能。
政策保障夯实“发展底气”。建立典型户和企业负责人实训基地,组织新生代牧民现场交流、实地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将“观念与畜牧双转型、基层组织与牧区人才共建设”融入培育全过程,着力打造高素质牧民人才、创业就业人才、畜牧产品电商人才等“七支队伍”,为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人才支撑。编制政策清单、服务清单,制作线上查询二维码,通过“呼伦贝尔就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人社局门户网站及“呼伦贝尔12333”开展多渠道政策宣传。在全区率先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工作,印发《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和社会资助工作的试行方案》,推动更多嘎查村扩大补助范围,目前已有29个嘎查(村)开展,受益人口11904人。
“呼伦贝尔市将继续优化新生代牧民培育模式,深化‘培训+赋能+服务’全链条工作,让更多年轻牧民扎根草原、实现价值,以人才振兴推动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让草原牧歌越唱越嘹亮。”呼伦贝尔市人社局局长肖国忠说。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