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天是公历9月12日,农历乙酉月甲申日(七月廿一),是“换甲”的日子。老话说“久晴久雨且看换甲”,意思是说,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当天气出现长时间晴天或长时间雨天时,可根据“换甲日”这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判后续天气是否会转晴或转雨。
导语:老话说“七月怕廿一”,明日七月廿一,有啥可怕的?看看老人咋说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农历七月进入下旬了,意味着秋天就要过半了,距离秋收也越来越近了。
明天是公历9月12日,农历乙酉月甲申日(七月廿一),是“换甲”的日子。老话说“久晴久雨且看换甲”,意思是说,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当天气出现长时间晴天或长时间雨天时,可根据“换甲日”这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判后续天气是否会转晴或转雨。
另外,在民间还有“换甲有雨,百日无干土”的讲法,意思是说,换甲日这天如果下雨的话,则往往预示着后续阴雨天气可能会比较多。
目前正处于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期,如果阴雨连连的话是农人不希望看到的,有可能会造成农作物籽粒不饱满、倒伏、穗上发芽、难以收割晾晒以及延误秋播作物播种等一些情况。
因此,老话说“七月怕廿一”,就是指这天怕下雨,往往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此外,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有阴阳五行的学说,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相生相克,构成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
而天干地支,则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其中天干古称“十日”,共有十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地支古称“十二辰”,则有十二位,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个天干对应一个地支,共有60组可能,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六十甲子”。
十天干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为:甲、乙对木,丙、丁对火,戊、己对土,庚、辛对金,壬、癸对水;十二地支与五行的对应是:酉、申属金,寅、卯属木,子、亥属水,巳、午属火,丑、辰、戌、未属土。
今年的农历七月廿一这天是甲申日,甲是十天干里的,属木;申是十二地支之一,属金 ,所以甲申日可以看作是木金日。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七月廿一也就被认为是甲申金克木日。
再说到秋天,在五行中与金对应,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农作物成熟,放眼望去金黄一片,我们也常用“遍地是黄金”来形容秋收时的丰收景象 。
基于这样的文化关联和传统认知,古人认为七月廿一甲日这天,能够对当年农作物收成的好坏有一定预示作用。不过从科学角度来看,农作物的收成主要取决于品种、种植技术、气候条件、病虫害防治等多种因素,这种通过日子来判断收成的说法更多是一种传统习俗和文化现象,大家了解了解就好啦。
明日七月廿一,老话说的“七月怕廿一”,指的是这天怕下雨,为啥这么说呢?下面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廿一这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降雨的天气可能会比较多,甚至可能断断续续的持续到中秋节前后。
类似的农谚还有“七月廿一雨淋淋,连绵细雨到秋分”等。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廿一这天下雨的话,往往预示后续雨水可能较多,提醒农民注意防涝、推迟晾晒和播种。
这个时候阴雨连连,低温寡照可不是好的情况。因为,这个时候正是水南方晚稻的灌浆成熟后期,与此同时,我国北方的夏玉米也已成熟。
这时候雨水多,可能会导致田间湿度极大,使已成熟的籽粒会在穗上或果穗上直接发芽、霉变(尤其是玉米的果穗苞叶内易积存雨水),造成品质和产量下降。
另外,这个时候阴雨天气多,还会造成花生、大豆等作物成熟的荚果在湿润土壤中极易霉烂、发芽。并且,田间积水大型机械进不去,造成人工采收困难,劳动强度增大。
像农谚“七月廿一雨挡门,粮食从来一半收”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也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廿一这天如果下雨的话,可能会作物生长和收成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来源主要就是靠种地,如果年景不好,粮食出现减产或者绝产的话,人们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因此,有了“七月怕廿一”的讲法。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廿一这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冬天到了“三九四九”的时候,不仅降雪多,而且还可能会非常寒冷。
反之,如果这天是个晴天的话,则往往预示接下来的冬天可能相对暖个一些,像农谚“七月二十一热得欢,十冬腊月单衣穿”,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提醒大家,农谚是古人在长期的劳作中观察记录总结出来的,属于一种经验性民俗,地域与年际差异大,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替代现代气象预测作为主要依据。
对此,大家怎么看?您认为古人留下的农谚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