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刘晓艳:在逃避与拥抱间重新认识自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22:52 1

摘要:刘晓艳屡次冲上热搜,不仅得益于她通俗易懂的讲课方式,更归功于她为了“骂醒”浑浑噩噩的考研人们而频频爆出的金句。

「如果自由已经是你生活中唯一的可选项了。那么,你能为你的生活、你的自由尽什么义务?」

“老师,我没有学习的动力了,能骂我一句狗屎吗?”

“再不学习你就是一滩狗屎!”

“谢谢老师!”

在一众考研英语老师中,刘晓艳可能不是学历最高的、专业水平最强的,但一定有机会成为出圈方式最独特的。

刘晓艳屡次冲上热搜,不仅得益于她通俗易懂的讲课方式,更归功于她为了“骂醒”浑浑噩噩的考研人们而频频爆出的金句。

网友们可能没听过她的英语课,但大概率刷到过她的激将法“劝学”名场面:

(回家吧孩子,回家吧)

对小学生、中学生过于严厉的批评,却让不少大学生惊呼“天哪这简直就是我”。许多人主动接受了这种鞭策,将其作为自己奋发应考的动力,甚至特地跑到她的私信中“求骂醒”。

而刘晓艳老师本人,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学生们的精神图腾,所到之处常常被索要签名的学生挤得水泄不通。

(网友们将刘晓艳参加活动的照片P成专辑封面)

刘晓艳之所以受到热捧,或许是因为她不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还看到了许多学生补齐基础短板的需要、在自由和规制间的纠结心态。

即使在不再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考研的时代,她的鞭策也可能有着独特意义:她口中的“像疯狗一样努力”,或许正是处理人与自由关系的良方。

“土法”学英语:看见被忽视的差距

在刘晓艳独特的语言风格之外,真正为她稳定地吸引受众的,其实是她接地气的授课方式。单词难记,就把它拆分成几个音节,用对应的汉字拼凑出一个故事;语法难理解,就在拆解句子的同时,穿插自己的八卦,在枯燥的语法汪洋上布下几个记忆锚点。

(“故事记单词”实例)
“记故事学英语”的“土法”引发了不少争议。也许在一些人眼中,学生们本该像学母语一样,“自然平缓”地学英语:要用BBC、CNN录音塑造语境,用英文原版图书慢慢理解语法,以习得足够地道的英语。如此一来,应试自然不成问题。而刘晓艳的教学方法则“难登大雅之堂”:学生过去没能理解英语的使用法则,只好以应试为目的,用死记硬背的“哑巴英语”临时抱佛脚,语言水平恐怕得不到根本提升。

(批评刘晓艳教学方法的评论)如果单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批评或许有一定道理;但若将其置于不同个体的具象语境下,则不难从中察觉到一种“何不食肉糜”的隐秘傲慢。要实现上述那种“自然”的语言学习,需要的是外教、录音、原版图书、规范的语法教学……换言之,是大量的资源投入,与合适的学习环境。但可能并非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这种资源。大学教师黄灯在自己的书中曾提及,自己有学生“五六年级才接触英语”,初中阶段总在英语考试时排倒数第一。而即使学生在学校、家庭、互联网的帮助下,可能获得足够的学习资源,也不一定处在合适的学习氛围中——让学校、家长同意给英语学习划分更多时间,通过英文歌曲、美剧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时也并非易事。

(来源《十三邀》)

资源与环境上的初始差距,可能使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节律各不相同。

当在这方面稍显落后的学生来到考研的关口前,问题便暴露出来:过去时间足够,但自己可能并没有学通英语的资源与环境;现在的自己可能有机会调用更多资源,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自然”的方式,弥补自己与应试要求的差距。

此时再质疑他们为什么没能“自然”地达到更高的英语水平,实际上无视了他们的资源、时间困境,是将自己在资源分配上的幸运,错认成一种认知上的优越。而刘晓艳的“土法”教学,反而是对这种困境的承认与接受,向学生展示出这样的姿态:我看见了你的困境,并愿意以更实际的方法,助你从中脱身。

“骂醒”式的鞭策:逃避自由的良方

当然,因注重基础而闻名的考研讲师,恐怕不止刘晓艳一人。真正推动她在互联网上破圈的,是她深厚的“嘴炮”功力。即使是在录播课中,她似乎也对学生的一举一动洞若观火。无论开小差的形式是偷吃零食还是跟读偷懒没出声,都能被她隔空预判、精准打击。而她试图“骂醒”学生时,更是“零帧起手”、妙语连珠,能在幽默性、冒犯性、教育性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刘晓艳“精准敦促”学生不要开小差)
尽管形式风趣,但这样的批评仍是一种“要求学生必须达成某一目标”的规制。而大学生们对这种规制的接受,可能是出于缓解焦虑、逃避自由的需求。对尚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们而言,未来在理论上有近乎无限的可能。他们可以选择按照社会的惯例,在毕业后考研、考公、求职;也可以选择脱离主流社会的规制,选择更自由、更合心意的生活方式,比如Gap Year或自主创业。然而,他们逐渐在对现实的体察中发现,自己可能有选择自由的权利,但也要承担自由的代价。当然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但有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损失惨重;当然也可以选择用Gap Year周游世界,但有可能在求职时更多地碰壁。

(来源@凤凰WEEKLY)

诚如克尔凯郭尔所言,焦虑是自由的眩晕。旷野是无规制的、自由的,但更是因无人开路而危机四伏的。更多的自由,也许就意味着更多的焦虑,意味着要时刻预备着与潜伏的生存压力作斗争,意味着没有他人和成规可依靠。

在这个视角下,而选择社会规制中的道路似乎则显得轻松不少。无论是读书还是打工,都有着几乎固定的前景、固定的流程。人们在其中按部就班地前进,不常有人遇到肉眼可见的高风险。

于是,尽管许多人并非无法应对更自由的选择中那些潜藏的风险,也并非真正喜欢主流路径,但因为无法忍受焦虑与未知,便可能从自由中逃避开,回到更有确定感的、主流规制的路径上。对不少人而言,臣服于考研这一主流路径,或许就是出于这种动机。 但弗洛姆指出,在这种臣服关系中,主体总会“认识到其代价便是放弃力量与自我完整”。在理性上,他可能希望通过跟随主流,来逃避焦虑与自由;但感性上,他还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自由。开小差、缺乏动力,都可能是理性与感性冲突的表现。

(网友被视频里的刘晓艳“抓现行”的经历)

此时,刘晓艳的“劝学”努力对不少学生相当关键。也许在他们看来,多亏了她的及时鞭策,他们才能及时恢复理性,不至于因开小差错失读研的机会,而被掷出轨道外,回到无止境的焦虑中。

而这种“劝学”也构成了主流路径确定感的一部分——即使学生短暂地受困于迷失的危险中,也可能会有人将他们“打捞”回来。

“像疯狗一样努力”:拥抱自由的可能

并非所有人都能忍受自由带来的焦虑。所以通过回归主流来逃避自由的行为,似乎也可以被理解。但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考研读研,可能并不能帮助自己在真正意义上摆脱焦虑与风险。近年来,硕士学历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似乎日渐衰微,让位于本科出身、实习经历等因素的趋势愈发明显。读研,恐怕不再必然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更低的风险。自2023年以来,考研人数的下跌,可能就是这种变化造成的结果。

(来源@智谷趋势Trend)但跳出读研的轨道,情况似乎也没有太多改善。轨道外的旷野上依旧“危机四伏”,促使人们“逃避自由”的困境依旧存在。无论是“逃避自由”,还是“拥抱自由”,似乎都换不来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刘晓艳的鞭策也有着巨大的市场。或许并不应当把她的受众简单理解为“仍对读研带来的保障心存幻想的人”。喜爱她的网友之中,似乎有不少人都对读研的局限心知肚明。

(网友们关于读研感受的不同意见)如果仅仅关注刘晓艳让学生“像疯狗一样努力”的那些视频切片,我们可能确实会将她视作规制的代言人——毕竟,她总是强调考研的重要性,似乎是把考研视作人生道路上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但在回望她的经历后,我们或许反而能从她对考研的执着中,看到她对自由的追求。刘晓艳在自述中说,她少时丧母、寄人篱下,“上研究生之前,我的人生并没有成功过一次。”构成她生活底色的,是一种打压式的规制:总有人指责她胖、学习差、没有母亲,希望她一直在困境中沉沦。但她不甘心被埋没在别人的恶评中,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考研,在十几年的学习中,屡败屡战、拼命求胜,以守护定义自己、珍视自己的自由。这样的信念,也通过她在讲课过程中穿插的自我叙述,传达给了学生们。

(刘晓艳在《瘦晓艳和胖美华》中的自述)
而她的学生们所面对的,也许是一个对自由的态度亟需重塑的时代。读研、读博……曾经被公认为坦途的那些路径,可能已不再意味着牢固的保障。因此,那些指引人们不假思索踏上路径的规制,或许也将慢慢消失。轨道融进了旷野,成为了旷野里无数条小路中的一条,兼具自由与风险。逃避自由,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无处可逃之时,刘晓艳的鞭策像是一种发问,既朝向当下的我们,也朝向几十年前的她自己:“如果自由已经是你生活中唯一的可选项了。那么,你能为你的生活、你的自由尽什么义务?”或许大家喜爱刘晓艳,不仅是因为她的教学技巧或语言风格,也是因为能在她的话语中,看到一种理想生活的模板——在拥抱自由后,“像疯狗一样”和潜藏的困难作斗争,自己来保卫自己的幸福、探索自己的人生。(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Vista看天下,《从抽象表情包火成“世纪名师”,考研大学生最近排队等着挨她骂》.

[2][美]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

[3]黄灯,《我的二本学生》.

来源:知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