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中国车企“攻陷”德国慕尼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00:19 1

摘要:今年慕尼黑车展的“开场白”,是中国企业的绝对数量级。参展中国公司超过百家,整车阵营多达14家,在29家参展车企中占一半,覆盖比亚迪、小鹏、零跑、长安(含阿维塔、深蓝)、广汽(埃安、昊铂)、吉利、奇瑞、红旗、AITO、212、领途等,形成整车+三电+软件电子+充

今年慕尼黑车展的“开场白”,是中国企业的绝对数量级。参展中国公司超过百家,整车阵营多达14家,在29家参展车企中占一半,覆盖比亚迪、小鹏、零跑、长安(含阿维塔、深蓝)、广汽(埃安、昊铂)、吉利、奇瑞、红旗、AITO、212、领途等,形成整车+三电+软件电子+充电的全链条存在。与过去“刷存在感”不同,2025年经销商把时间主要给了中国展台,最直观的原因是销量数据在欧洲快速兑现——中国品牌今年前7个月在欧乘用车份额几近翻倍,逼近5%关口,成为展会外场最硬的“流量入口”。小鹏把“全新P7”放在慕尼黑首发,800V平台与820km续航并非概念;官方同步宣布在慕尼黑设立欧洲研发中心,直接把产品定义权与工程对接拉到本地。这是新势力对“设计—量产—本地化”闭环的正面示范。零跑在欧洲首秀两厢新车,并把B10带到现场启动欧洲销售;其B01在欧首发起价29,900欧元,明确走“可承受价格+完整配置”路线,帮助渠道快速试水与周转。广汽带来埃安V“霸王龙”等多款车型,欧洲定价35,990欧元,WLTP续航510km;同时宣布埃安UT将于2026年登陆欧洲。定价与节奏,表明合资思维之外的“直面欧洲主流区间”。AITO一次性把M5/M8/M9三款核心车型带到慕尼黑,并展示第五代增程系统的海外首秀,强调效率、静谧与长续航组合拳,清晰对标欧洲家庭用车场景。德系并未缺席,反而用“新世代”回应。宝马发布Neue Klasse平台首款量产车iX3,锁定2026年欧洲上市;奔驰推出非油改电的GLC EV,39.1英寸Hyperscreen成场内讨论焦点。德系的答案是“品牌+架构升级”。但主战场的风向,已由数据给出。欧盟前7个月:中国品牌整体份额升至5%左右,连续压缩传统强势品牌生存空间,比亚迪在欧销量同比增长近三倍,月度份额一度反超特斯拉。分国别看,英国一季度MG注册量24,641辆、同比增长6.5%;MG在欧洲一季度合计注册78,505辆、同比增幅超过三成。这意味着“不是概念车,是在卖的车”,经销商自然用订单投票。比亚迪在欧洲的“再启动”同样可感:一季度已售超3.7万辆,并加速扩网与引入插混,纠正早期“纯电单科优势”的结构短板,目标是在德法等核心市场实现更密集触达。更关键的是结构趋势:2025年欧盟BEV+HEV+PHEV合计占比已逼近六成,纯电YTD占比约15.6%。当需求结构确定、价格带下沉,中国品牌凭平台化与供应链效率,天然占优。展会上,欧洲本土也在“以价制胜”:大众抛出ID.Polo/ID.Cross的入门纯电双子星,直指2.5万欧级别;这与中国品牌的“高配低价”撞线,预示2026年将是一场欧洲A0–A级电动化的价格战。设计层面,新势力的“超时代感”已成为展馆里的记忆点。无论是小鹏P7的极简气动,还是零跑的新两厢比例,都在改变欧洲用户对“电车应当是什么样”的固有认知。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已量产,且在中国完成耐久与成本验证。渠道层面,中国车企的“在地化”提速:零跑称在德门店已过百;比亚迪在德计划网点由27扩至120;小鹏落地慕尼黑研发中心。品牌心智需要时间,但“触点密度+交付口碑”正在加速形成飞轮。当然,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可靠性与残值仍有疑虑;关税与合规也在反复。但从7月起中国品牌在欧多次实现份额跃迁,市场已经用交易数据给出“先接受再评价”的路径。因此,慕尼黑车展的“主场感”并非情绪叙事,而是销量、份额、在地化与产品周期同步兑现的结果。德系用平台革新固守品牌高地,中国车用“量产即正义”冲击价格—技术—体验的三角平衡,主客之变正在展馆与终端同时发生。

如果说2023年是“惊艳亮相”,那么2025年就是“成交验货”。当欧洲电动化需求进入务实期,能用量产车讲清效率、成本与体验的品牌,就能拿到票。此刻的慕尼黑,已经听得到中国车企的“主场哨声”。

来源:白希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