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蒲江县档案馆珍藏一封抗战公函,其主人是在抗日前线的第36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少将副官长周鼎铭将军,写就于1941年10月26日,由军邮第一六二局邮箱寄出。该函,蒲江县政府于1941年11月4日收讫,编号为军法字第2468号。
文:陈学林
周鼎铭将军致蒲江县政府的公函
蒲江县档案馆珍藏一封抗战公函,其主人是在抗日前线的第36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少将副官长周鼎铭将军,写就于1941年10月26日,由军邮第一六二局邮箱寄出。该函,蒲江县政府于1941年11月4日收讫,编号为军法字第2468号。
全函如次:“迳启者,鼎铭出征抗战,瞬届三年。在个人,本军人应有天职,为国家民族效忠,自属义所当然。惟国家有优待出征家属明文,自不能独异。兹寄来出征抗敌军人家属证明书一份。敬祈:贵府转交优待委员会,转交第二区松华乡第一保鼎铭舍弟周汉三收存。并希予以优待,不胜感祷之至。此致!蒲江县县政府公鉴。附寄出征抗敌军人家属证明书一份。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副官处处长周鼎铭敬启,十月廿六日。”
蒲江县政府在收到此封公函后,于1941年11月10日即行办理周鼎铭将军的家属优待事项,批示:“发该员家属承领”。
周鼎铭(1901-1944),又名周伟勋,四川省蒲江县第二区松华乡第一保人。少时,就读蒲江县高等小学校、邛大蒲联合中学。后考入川军第2军军政学校,1918年于川军第9师见习。1920年,入刘文辉宜宾军官养成所学习,毕业后历任川军第24军邓和部排长、连长、营长。1923年,任成都三军(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部)办事处副官、参谋。其时,与中共秘密党员第24军整编第1师副师长张志和过从甚密。1932年,任李家钰四川边防军副官、参谋。1933年,入庐山军训团第一期学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第47军军长李家钰命周鼎铭留驻成都,负责部队军需补给工作。年底,经张志和介绍,会见中共川康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并持车介绍信,与同学王伯高(成都十二桥烈士之一)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7月,学成毕业,返川开展川军高层抗日救亡统战工作。1939年,奉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电召,赴抗日前线,担任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协调处理战区各军之联络工作。1940年,驻山西晋城时,李家钰派周鼎铭与八路军晋城办事处王处长、八路军晋豫边区游击队司令员唐天际,开展联络协调工作。
1941年2月,魏廷鹤带领四川省党政军民前线慰劳团北路分团到达河南陕县五原村慰劳集团军将士,受到周鼎铭盛情接待。春夏之交,国防部二厅汤特派员率四人到河南,核查李部有无“通共容共”行为。李部素与八路军交往甚密,周鼎铭奉李家钰之命,率一排战士在灵宝县将汤之特务组人员全部秘密处决。
1941年10月1日,周鼎铭被国民政府军委会授予中校军衔。据该公函,其时周鼎铭已被李家钰任命为第36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少将副官长。一个研究民国军史专家说,当时部队里,一是军阶、一是职阶,有并存现象,此时周鼎铭军阶是中校,职阶是少将。
1941年冬,周鼎铭被派回四川主持36集团军驻蓉办事处事务。他在成都,运筹协调各方,保证前线军需,并谋与川军各部之通气和团结。他与邓和、张志和等联系,展开川军高级将领抗日救亡统战工作。1942年2月,经周鼎铭策划,由张志和联系,刘文辉在重庆会见周恩来,中共对川康高级将领的统战工作进入新阶段。1942年3月1日,周鼎铭被国民政府军委会授予上校军衔。年底,他赴雅安和刘文辉密商,由张志和联系,经周恩来审定,中共南方局秘密派人携电台,潜藏在刘文辉一旅司令部,一直工作到刘文辉率第24军起义。1943年秋,赴西安,与军政部后勤司令和第一战区西安办事处负责人协调,催拨前线军需物资。旋即,接李家钰将军“速返总部”电令,即由西安返抵河南新安集团军总部,担任副官处代处长。
1944年4月,日军集重兵渡过黄河,攻占郑州,直逼洛阳,发动中原会战,中方谓之豫中会战。5月1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作战部转发第一战区指导大纲,其一提出“第36集团军应以一部酌留河防,抽调主力打击犯渑池之敌。”同时,指示刘戡兵团“集结磁涧(洛阳以西约17公里)以南地区,准备侧击由渑池向洛宁或向洛阳前进之敌,并策应第36集团军之作战。”11日,李家钰命令104师占领新安县云梦山,为战区部队撤退争取时间。13日,日军击败刘戡兵团暂4军攻占磁涧,36集团军后翼空虚。李家钰派178师于宜阳县和尚沟阻击敌军,掩护孙蔚如部撤退,并率集团军退出新安,向西转进,撤至洛宁。15日,36集团军与刘戡兵团、第14军在尹村会晤,准备三军联合阻敌。次日,刘戡奉蒋鼎文之命南行汉城,去阻击从宜阳西进之敌,李家钰命令178师掩护刘戡兵团转移。17日,第36、64、39三个集团军总部和暂编4军、第14军、新8军和第47军,撤退至渑池翟涯镇。众将官推李家钰将军出来统一指挥,担负后卫,掩护各军西退。是日,36集团军行至距河底村三里时,忽遭敌炮猛烈轰击。20日,36集团军总部至陕县张村宿营,应39集团军要求准备两军协同作战。是夜,39集团军不告而别,转移他走。21日,李家钰将军深感势态严重,决定:总司令与参副各处成员由直属特务营第二连护卫,47军直属特务营一营、533团相次殿后,立即向西转移。是日午时,集团军总部行至陕县秦家坡第三级高台时,误入日军的伏击圈,遭到敌人机枪扫射、手榴弹轰炸。总司令部李家钰、周鼎铭、肖孝泽、陈绍堂诸将军,指挥总部护卫连奋力阻击日军。周鼎铭将军不幸中弹身负重伤被俘,当晚殉国,时年43岁。
豫中会战要图
第36集团军参谋长张震中的《豫西十日记》记载:“总部副官处周处长鼎铭(原为军部代理总部者,名伟勋,字鼎铭)因着黄色呢衣识之,适在我前方十余公尺,仆卧在地也,予尚疾呼曰:‘周鼎铭还不赶紧跑!’周起立后仍前跑,予言周闻及否,则不可知也。周前仆予后继,因予至周仆卧处仍匍匐在地也,予立起后方识系为土堤所困。”第36集团军总司令部机要译电课上尉译电员黄开仁回忆:“我们跳崖撤走,当跳下第一层崖,发现总司令部少将副官长周鼎铭腹部中弹倒在血泊中呼叫。我去扶他一起逃走,因伤势严重无力站起,只好安慰他,我下去找担架来抬他。”“日军把我们押解到一个山头上,见到周鼎铭和陈兆鹏已抬到那里,不一会功夫周鼎铭就气绝身亡。”1944年5月30日《申报》第1版,报道:“是役渝军遗尸百五十具(内有将校多名),俘虏六十名,该渝军系自新安败溃而来者,原为李家钰所属,顷已判明其为第三十六集团,并设有第四十七军司令部。俘虏中有集团军副官处长周鼎铭少将以下校官十数名,周处长因被俘时已受重伤,故不久即逝世,日军并将其安葬。”6月7日《申报》第1版,报道:“又重伤后死亡之副官长周鼎铭尸体,亦被发现,日军以武土见地,即于其战死之地予以掩埋,同时建立墓碑,对无意识之抗战阵亡敌将灵魂,予以甚大安慰。现于南寺院附近战场上巳树立阔七尺之墓碑,上书‘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上将李家钰之灵’,昭和十九年民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日本军建立,碑前供具鲜花满地,李将军之棺,系某部队长用汽车由远道运来者。于广阔之麦田中,周少将之墓碑,亦遥遥相立,上书‘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部陆军少将周鼎铭之灵’。”
1944年6月,周鼎铭将军追悼会在蒲江举行。四川省主席张群、川康绥靖公署主任邓锡侯、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西昌行辕主任张伦、蒲江县县长游伯镛,邛崃县县长任和平等政要纷送挽联祭幛、致唁电,以示哀悼。有联云:“鼎悲一蹶,铭记千秋”、“伟绩著秦坡,勋猷光史册”。友人吴楚致哀诗《周君鼎铭》,曰:“周处捐躯倏尔闻,沙场同死李将军。陕州烽火中原路,阳断春闺有梦魂。”吴楚自注云“君蒲江人,初任廿四军连长驻雷波,时相过从。后随李军赴陕抗日战死。”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命令,对遗属优加抚恤。周鼎铭将军之妻梁氏、裴氏,生女一子二,依次为继子、仁濬、仁灏。每年由蒲江县政府按将官级抗日殉国将士发抚恤金。
周鼎铭将军的孙女、周仁濬之女周丽萍,周鼎铭将军的侄孙女、周仁骥之女周艳林,说:“爷爷生有一个闺女两个儿子,老大是闺女叫周继子,过河上学时,掉水里没了。大儿子周仁濬,小儿子周仁灏。”“爷爷跟随抗日名将李家钰出川抗日,1944年5月战死于河南陕县秦家坡抗日战场。那时父亲才10岁,就开始挑起照顾祖母和六岁的叔父的生活重担。”
刘元相作《缅怀先舅父周鼎铭烈士》诗,赞云:“救亡宏愿动松风,抗大寒窑苦用功。陕县镳兵遭遇战,冲锋陷阵气如虹。噩耗传来天地恸,舅因伤重困窑。惨遭日寇穷搜去,慷慨捐躯不屈松。抗战相持第二春,舅甥曾聚洛阳城。悲歌豫剧弦激越,敌寇隔河炮失声。”
1947年9月18日,四川省政府主席邓锡侯主持,将李家钰部同时在河南陕县阵亡的11名将校,入祀位于成都市忠烈祠街的四川省忠烈祠。计有“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总部少将参谋长萧孝泽、上校课长陈兆鹏、机要室上校主任罗寄南、中校课长黄伯纯、少校参谋宋鸿勋、军部上校副官周伟勋、中校人事课长上官政、一0四师少将陈绍堂、一七八师五三二团团长彭仕复、四十七军特务营营长袁明刚”。
1986年1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周鼎铭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5月8日,民政部向家属颁发新烈士证书,编号为“1986年川烈字第003508号”,职务栏为“原国民党36集团军少将副官长”。
周鼎铭将军的烈士证书
周鼎铭烈士的抗战纪念章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8月2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周鼎铭位列其中。继李家钰、雷震、彭仕复之后,周鼎铭成为蒲江籍第四位“著名抗日英烈”,此乃蒲江人民之荣光。
今天,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之英烈厅里,赫然立有周鼎铭将军之牌位,文云:“周鼎铭,第36集团军副官处长。四川省蒲江县人。1944年5月在河南省陕县秦家坡牺牲。”
为民族和国家的抗战而牺牲的周鼎铭将军之英名,必将彪炳千秋、永垂不朽。生前,战斗在前线的周鼎铭将军在致家乡政府的公函中,表示“出征抗战,军人应有天职,为国家民族效忠,自属义所当然。”将军之死,为民族国家而死,死得其所也。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