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东汉以来,中原战乱频繁,学业沉陨。河西地处边陲,未遭受大的战乱,拥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永嘉乱后,一些中原大儒西迁,加之统治者的推崇,河西地区成为新的学术中心。
对家族的延续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主观因素是家风,一般来说,家风就是世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世族文化的基调和底色,世代相承,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十六国北朝时期是敦煌大族发展的过渡期,历经西汉到西晋的发展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家风,其风格无非一下四点······
自东汉以来,中原战乱频繁,学业沉陨。河西地处边陲,未遭受大的战乱,拥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永嘉乱后,一些中原大儒西迁,加之统治者的推崇,河西地区成为新的学术中心。
这一时期敦煌世家大族中出现了许多学术文化的传承者,与江左盛行老庄不同,玄学未能在河西地区广泛传播,又敦煌地区在魏晋时期经学儒术已经在中原驰名,因而敦煌地区的大族仍是以儒学为主,且多著述。
索氏中的大儒者有索袭、索纯、索敞等,索袭虚靖好学,不交当世,精通阳之术,著有天文、地理方面的文章十余篇。举孝廉、贤良方正,皆以疾辞,不应州郡征辟。
敦煌太守阴澹去造访他,经日忘返,称其为“硕德名”,欲行乡射之礼,请为三老。索袭卒,阴澹亲自出席葬礼,并且赠钱二万。“索年少时受业于太学博通经籍,懂阴阳天文之学,擅长术数占候。预测到中原将要大乱,就返乡避世。乡人多向其占问吉凶,门庭若市,明确记载的有令狐策、张宅、黄平、张邈、宋、张斌、索绥、索充等,“凡所占梦,莫不终验”。太守阴“以束帛礼之,月致羊酒”,还曾向其求取占卜之书而不得。
可见索在当地很有名望,也反映出当时阴阳之术受到追捧。索敞为刘晒助教,专注于经籍,以传刘晒业。凉平入魏,因学见长面被任为中书博士,京城贵族子弟,都很敬他的威严。
索敞在京城收徒搜业十余年,教过的学生前后显达位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河西地区自东汉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儒学传统,敦煌大族皆重视儒学,其中索袭与索统两位大儒兼重阴阳之术。
这些儒者多喜欢撰述,故著作较多,河西地方政府曾多次向中央政府进献经史图籍,弥补了中原及江左因热衷玄学而对学研究的不足,使东汉以来的儒学经术得以延续传播。
在政局更替较为频繁的时代,世家大族若想维系家族长久不衰,就必须同各个政权保持合作,因而所谓的一臣不事二君就不可能受到推崇,反而家族本位观念更适应时局,这一点与江左士族是一致的。
索、张、令狐、宋等大族为维护家族利益而在各个政权任职,甚至一些人曾任职于不止一个政权,宋算得上是其中典型代表。
宋繇为遗腹子,父亲等被张邕所杀,自幼以复兴家族为已任,吕光时举秀才,除郎中,后来又仕段业,为中散、常待,认为段业胸无大志而又投同母兄李靠,在西凉政权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临终将子李歆托付与宋,李歆兵败身死后,宋繇没有像唐和与堂契一样携李宝西逃,而是出仕北凉政权,拜尚书史部郎中,北凉灭,又随沮渠牧犍至平城,子孙显于北朝。
十六国北朝时期,敦煌大族中为一个政权而殉国的无几。见于记载的只有索泮、索菱兄弟为前秦殉因。
吕光叛据姑贼,索泮守城不降,被捕后说“主灭臣死,礼之常也”,吕光命诛之,“乃就刑于市,神色不变”。其弟菱也被杀。“但是,索泮、家菱兄弟曾仕于前凉,前凉亡国,随天锡入仕前案,并非只仕一朝。
只是后凉统治者吕光较为残暴,对待敦煌大族不像苻坚一样拉拢,不符合其家族利益,所以才宁死不降。
江左士族推崇手摇廉尾、静坐清谈、远离世俗的生活,他们逐渐从“浊职”上退出,担任一些无实权的“清职”;寒人则趁机崛起,渐掌机要,尤其是军职。
在士族们看来兵家子是低等级的,他们耻于与兵家联姻,不骑射,以至于在侯景之乱时,“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者,往往而然。”堂堂建康令王复从未骑过马,看到马嘶叫腾跃,感到震惊害怕,竟对人说:“这正是老虎,为什么要把它叫做马呢?”经过侯景之乱世家大族势力被急剧削弱,走向没落。
敦煌大族则不然,敦煌是帝国的西部门户,常有少数民族滋扰,故历来重视武力。又敦煌大族大多是从立功西域起家,自汉晋时期就表现出崇文尚武的特点,十六国北朝时期,敦煌大族依然保持这一家风,在崇尚学的同时还兼资武力。
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归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等五个政权。这些政权统治者多信奉佛教,“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敦,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
北凉时期,敦煌的佛教信仰正式确立,大量翻译佛经,供养营建佛塔。敦煌大族在这一时期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崇尚学的同时也接受并信仰佛教。北魏“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矣”。
虽然很多大族、僧人被东迁,但是仍有一些大族留居敦。这些窗居敦煌的大族适应时代,参与当地政权,继续统治敦煌,他们与佛教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推动了敦煌地区的佛教在北朝时期的继续发展。
结语
敦煌索、张、氾、令狐氏等家族于西汉后期徙入敦煌,相对中原大族来说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基本上到西晋时期已经成长为崇文尚武的大族。
崇文尚武的特点使得这些家族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直到隋唐时期依然显赫于政治社会各方面。
来源:天净绪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