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的记忆中,朱军是那个站在央视舞台上,光芒万丈、风度翩翩的著名主持人。他的声音温暖而有力,陪伴着无数观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春晚之夜,成为了央视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然而,在淡出主持一线后,朱军的一次行动却引发了广泛关注 —— 他前往民勤种树 。
朱军的绿色行动
在大众的记忆中,朱军是那个站在央视舞台上,光芒万丈、风度翩翩的著名主持人。他的声音温暖而有力,陪伴着无数观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春晚之夜,成为了央视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然而,在淡出主持一线后,朱军的一次行动却引发了广泛关注 —— 他前往民勤种树 。
那是一个春风微拂的日子,朱军身着朴素的衣物,脚蹬一双沾满泥土的靴子,与众多志愿者一同站在了民勤的沙丘之上。此时的他,不再是舞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主持人,而是一位投身于绿色事业的公益使者。只见他双手紧握铁锹,用力地铲起沙土,一锹一锹地为小树苗挖坑,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专注。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打湿了衣衫,但他却毫不在意,眼中只有那即将种下的树苗,仿佛看到了它们未来茁壮成长,为这片土地带来生机的模样。
在种树过程中,朱军还不时地与身边的志愿者交流,分享自己对于环保的见解。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关切,感染着每一个人。而在这次活动中,朱军被授予 “防沙治沙公益大使” 称号,他激动地接过聘书,表示希望能为治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呼吁更多志愿者 “请到民勤种棵树” 。这一呼吁,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人们对民勤的好奇:这片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让朱军如此上心?
为什么是民勤?民勤的生态危机
民勤,这座位于甘肃省武威市的县城,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像是一个孤独的卫士,顽强地矗立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夹缝之间 。它的存在,对于维系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然而,曾几何时,民勤却陷入了一场严峻的生态危机之中。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民勤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由于两大沙漠的步步紧逼,风沙肆虐成为了这里的常态。狂风裹挟着漫天黄沙,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所到之处,农田被掩埋,房屋被摧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据资料记载,曾经民勤境内的风沙线长达 408 公里,全县荒漠化面积一度达到了 94.5%,绿洲面积急剧萎缩,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的边缘。老虎口,作为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全长 37 公里,沙患严重威胁着沿线周边 5 个乡镇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交通、通讯、水利等设施的安全运行 。这里的沙丘在风力的作用下不断移动,如同一只张牙舞爪的巨兽,时刻准备吞噬周边的一切。在一些村庄,村民们常常一觉醒来,发现自家的房屋被沙子掩埋了一半,门口的道路也被沙丘阻断,出行变得异常艰难。
土地沙化也是民勤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长期缺水和过度开垦,土地肥力下降,植被逐渐稀疏,大片的土地逐渐变成了沙漠。曾经肥沃的农田,如今只剩下干涸的土地和肆虐的风沙,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新的生存之地。青土湖,这个曾经水域面积广阔的湖泊,在 1959 年完全干涸后,形成了长达 13 公里的风沙线,成为了民勤生态恶化的一个缩影。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野生动物失去了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治沙成果与挑战并存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形势,民勤人民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敢地拿起工具,与风沙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从 1950 年春天开始,民勤人民就拉开了抗击风沙的帷幕,70 多年来,他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治沙造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
在治沙过程中,民勤人民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母亲抱娃娃” 的治沙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模式是在沙丘上铺草方格,方格内种梭梭,就像母亲怀抱娃娃一样,为沙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沙障连格成网,逐渐将沙丘固定住,绿植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繁衍。同时,民勤还积极引进先进的治沙技术和设备,如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治沙造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经过多年的努力,民勤的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今,民勤在漫长的风沙线上筑起了 300 多公里的 “绿色长城”,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 230 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从 20 世纪 50 年代的 3% 提升至 18.28% 。干涸了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也重新焕发生机,形成了 127 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和 27.65 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地下水位逐渐回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曾经肆虐的风沙得到了有效遏制,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安宁。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勤的治沙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尽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了 “双缩减”,但目前全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仍高达 88.18%,沙化土地面积占比为 75.57%,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治沙难度较大,仍然存在着土地沙化的风险。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也给民勤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威胁。此外,治沙资金短缺、科技人才不足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勤治沙工作的深入开展。
因此,持续种树治沙对于民勤来说仍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只有不断加大治沙力度,扩大植被覆盖面积,才能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治沙成果,让民勤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而这,也正是朱军呼吁大家到民勤种树的重要原因。
朱军的呼吁,我们的行动
朱军成为 “防沙治沙公益大使” 后,不遗余力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各种渠道,如社交媒体、线下活动等,呼吁大家关注民勤的生态问题,积极参与到 “请到民勤种棵树” 的活动中来 。他的呼吁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积极响应,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 2024 年 3 月 30 日 “请到民勤种棵树” 公益治沙活动的现场画面中,我们便能感受到这种热烈的氛围。活动当天,现场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 500 名志愿者齐聚一堂,大家都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只为在民勤种下希望的树苗 。朱军也在现场亲自体验种树,他认真地完成挖沙坑、种小树苗、为小树浇水等每一个步骤,用实际行动为大家做出了表率。他的身影在人群中忙碌着,吸引了许多粉丝和志愿者的目光,大家纷纷围拢过来,有的帮忙递工具,有的拍照留念,现场充满了温馨与感动。许多志愿者表示,正是受到朱军的影响,他们才决定来到民勤,为治沙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了个人的积极参与,朱军还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民勤治沙事业的发展。他积极与公益组织、企业合作,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为治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民勤的生态危机,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治沙的队伍中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治沙的良好氛围。
种完树,吃在民勤
在民勤种完树后,一番劳作下来,想必大家早已饥肠辘辘。别着急,民勤丰富多样的美食绝对能满足你的味蕾,为疲惫的身体补充能量 。这里的美食独具特色,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食材特点,让人回味无穷。
羊肉盛宴
民勤被誉为 “中国肉羊之乡”,这里的羊肉堪称一绝 。由于独特的沙漠气候和天然盐碱水草的滋养,民勤的羊羔肉肉质鲜嫩,脂肪含量低,膻腥味极轻,蛋白质含量高,味道鲜美,是羊肉中的佼佼者,也是当地美食的主角。无论是黄焖羊肉、开锅羊肉,还是烧烤羊肉,每一种做法都能展现出民勤羊肉的独特魅力 。
黄焖羊肉是民勤的一道经典菜肴,选用新鲜的羊羔肉,切成大小适中的肉块,加入葱、姜、蒜、花椒、八角等多种香料和调料,一同放入锅中炖煮 。经过慢火长时间的焖煮,羊肉充分吸收了调料的精华,肉质变得酥烂,色泽红亮,香气扑鼻。入口的瞬间,鲜嫩的羊肉与浓郁的香味完美融合,令人陶醉。再搭配上软糯的土豆和爽滑的手擀粉,更是让这道菜的口感层次丰富,让人欲罢不能。
开锅羊肉则以其原汁原味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砂锅中,加入党参、枸杞、草果等多种药材熬制的清汤,用小火慢慢炖煮 。随着汤汁的翻滚,羊肉的香气逐渐散发出来,汤料清香腴润,味道鲜美。食用时,搭配上葱花和蒜苗,既能增添色彩,又能提升口感。夹起一片羊肉放入口中,鲜嫩爽滑,汤汁的鲜美在口中散开,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味。
而在众多羊肉吃法中,大水羊肉更是别具一格 。它的做法看似简单,却最能体现羊肉的本味。将分割好的手掌大小的羊肉块,下入盛水颇多的大锅清水中,加入姜、大香等调味,再加大蒜、红葱等提味,用文火慢慢煮熟 。煮好的羊肉肉质鲜嫩,口感醇厚,汤汁清澈鲜美。吃的时候,无需过多的调料,只需蘸上一点盐,就能品尝到羊肉最原始的香味,那股鲜香在口中回荡,让人回味无穷,仿佛能感受到民勤这片土地的质朴与醇厚。
特色面食
除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羊肉美食,民勤的面食也独具特色,其中碱面和凉面最具代表性 。
民勤手工碱面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 。秋霜过后,采集沙生蓬棵,将其投入洼地或预先掘好的燃烧坑内点燃,待灰烬熔为半流质状态时,加压使其质地紧密,自然冷却后取出,制成粗陶质地的蓬灰 。然后用民勤硬粒高筋质小麦磨制而成的精粉,加入蓬灰溶液和面,反复揉压,待面团醒透后,擀成面片,切成细长面条 。下锅水煎后,黄亮如金的碱面便呈现在眼前 。煮好的碱面配上油泼辣子、蒜泥、卤汤等佐料,味道鲜美,面条筋道有嚼劲,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麦香味和独特的碱香 。对于民勤人来说,手工碱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无论是早餐还是晚餐,碱面都是当地人的最爱,外出归来的民勤人,第一顿饭往往也是手工碱面,这一碗面,吃进去的是满满的家乡味道,品出来的是岁月的沉淀和人生的情感 。
凉面在民勤通常被当作早点食用,金黄的面条,搭配上一勺特制的萝卜汤,一份卤肉,再根据个人口味拌上适量的油泼辣子、切碎的蒜苗、芥末、蒜泥、醋等调料,色香味俱全 。吃一口凉面,爽滑的面条与鲜美的汤汁、香辣的调料相互交融,口感丰富,让人食欲大增 。在炎热的早晨,来一碗清凉爽口的凉面,瞬间就能驱散暑气,让人精神饱满地迎接新的一天 。
沙漠特色小吃
民勤还有一些独具地域特色的小吃,它们以沙漠中的特产为原料,口感独特,让人尝过之后便难以忘怀 。
沙米凉粉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民勤传统的纯天然无污染美食珍品 。选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野生沙米为原料,先将沙米浸水 6 - 8 小时,然后用经过太阳射线消过毒的麦秸揉搓粉碎,再置于瓷器内揉搓取汁三次 。接着用草木文火加热成浆,盛于瓷器中冷却,至清秀晶亮时翻转倒取,或摊凉于案上制成粉皮 。食用时,将粉皮切成条状,配以葱、蒜、盐、辣椒、芝麻、民勤陈醋等调料,搅拌均匀 。此时,凉粉散发着扑鼻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 。吃进嘴里,凉粉口感爽滑,酸辣可口,既能解暑又能开胃,是夏日里的一道美味佳肴 。每一口沙米凉粉,都仿佛带着沙漠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
酿皮也是民勤人喜爱的小吃,制作时先将优质面粉加水揉成硬团,在清水中反复搓洗,使面粉中的蛋白质与淀粉分离,分离出来的蛋白质俗称 “面筋”,将它蒸熟,切成薄片待用 。洗出的淀粉溶于水中,待其沉淀在盆底后,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加入少许碱,调成稀糊,舀入平底盘中,上笼蒸几分钟即熟 。食用时,浇上醋卤子,抓上一撮切碎的胡萝卜丝、芹菜丁,泼上油辣子,倒入香醋、蒜汁、芥末、精盐等调料 。酿皮色泽悦目,口感爽滑劲道,味道酸辣可口,在炎热的夏季,吃上一盘酿皮,顿时倍感凉爽提神,食欲大增 。
行动起来,共筑绿色民勤
民勤的治沙之路,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是一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抗争。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棵树苗都承载着希望,每一片绿色都来之不易 。朱军的呼吁,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关注民勤生态的道路;他的行动,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投身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
我们深知,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民勤的生态危机,不仅仅是民勤人民的危机,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而种树,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 。无论是亲自前往民勤种下一棵树苗,还是通过捐款、宣传等方式支持民勤的治沙事业,每一份努力都如同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推动生态改善的强大力量 。
让我们积极响应朱军的呼吁,行动起来,到民勤种棵树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留下我们的足迹,播撒绿色的种子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民勤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沙漠将不再是威胁,而是与绿洲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绿色、美好的未来 !
来源:地道甘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