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卡昔替尼治疗一例JAK抑制剂耐药的继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获良好疗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21:43 3

摘要:12。ET继发骨髓纤维化(PET-MF)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相同,均具有典型的MF特征,即外周血细胞水平降低、明显脾肿大及其他体质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12。ET继发骨髓纤维化(PET-MF)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相同,均具有典型的MF特征,即外周血细胞水平降低、明显脾肿大及其他体质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34。

2025年5月29日,吉卡昔替尼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中危或高危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骨髓纤维化(PPV-MF)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骨纤维化(PET-MF)的成人患者,治疗疾病相关脾肿大或疾病相关症状。在此,医脉通特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许娜教授分享一例PET-MF患者的诊疗经过,并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对该病例做出精彩点评。

金洁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名誉主任

浙江大学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学科-浙一医院血液学科带头人

浙江省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省血液恶性疾病国际合作基地主任

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恶性血液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负责人

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白血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抗癌协会血液疾病转化医学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副主任委员

CSCO抗淋巴瘤联盟常务委员

海峡两岸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健促会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浙江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学会血液学分会会长

许娜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内科、博士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医学青年杰出人才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第二届MDS/MPN工作组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CML/MPN执行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血液科质控中心秘书兼副组长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贫血/MDS组成员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多学科成员

01一般情况

患者,男,69岁。

现病史:2006年发现血小板增多,自诉最高值>900×109/L,未见详细报告。2010-9-10外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报告显示增生性骨髓象。2010年9月~2013年2月使用短效干扰素治疗,出现低烧、自觉不便,2012-05-24检测MPN相关基因提示JAK2 V617F(+)。2013年2月改用阿那格雷治疗,期间根据血小板计数进行剂量调整。2023-05外院脾超声示脾大,经多项检查结合病史考虑为PET-MF。

0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2023-05-08):白细胞6.72x109/L,血红蛋白103g/L,血小板322x109/L

血清生化2023-05-08)乳酸脱氢酶(LDH)464U/L

03影像学检查

脾脏结果(2023-06-19)脾厚5.1cm,长15.6cm,肋下长3.6cm

04病理检查

骨髓检查(2023-05):网状纤维染色(3+),骨髓纤维化(MF 3级),胶原纤维1+,骨硬化1+,结合病史考虑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伴骨髓纤维化

基因检查(2023-5-22):JAK2 V617F(+)

05疾病诊断

PET-MF,IPSS 中危-2

06治疗历程

2024-04-18脾脏:6.4cm x 19cm;2024-04-19起芦可替尼剂量增加至10mg Bid。

2024-06-20脾脏:6.2cm x 16.6cm,血常规示白细胞21.18x109/L,血红蛋白103g/L,血小板282x109/L。2024-06加用塞利尼索。

2024-07-29脾脏:6cm x 18cm,2024-08-19血常规示白细胞15.30x109/L,血红蛋白103g/L,血小板计数185x109/L。患者因消化道反应较大,2024-08-22停用塞利尼索。

2024-09-19起因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升高,每月5天连续注射阿扎胞苷,2024-12-21起停用两月。

2024-12-27脾脏:脾厚5.6cm,长17.8cm,肋下5cm。

2025-02-24起每月7天连续注射阿扎胞苷,两月后停用。2025-04-07脾脏检查示脾内回声均匀;2025-04-17肝肾功能提示ALT 36U/L,AST 45U/L;2025-04-22复查示乳酸脱氢酶1148U/L,α-羟丁酸脱氢酶965U/L。

2025-04-23~2025-04-25、连续3天,每天15mg滴注地西他滨。

2025-05-12肝、胆、胰、脾彩超检查示:肝右叶斜径14cm,肋下0cm;脾厚5.3cm,长15cm,肋下7.2cm,脾门下方等回声团,多考虑副脾可能;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5.08x109/L,红细胞计数3.67x10122025-05-23~2025-05-25连续3天,每天15mg滴注地西他滨,后停用。2025-06-23血常规示:白细胞7.86x109/L,血红蛋白101g/L,血小板252x109/L;二代测序示JAK2、TET2、EP300、FAT1基因突变。

2025-07-04停用芦可替尼,2025-07-05开始服用吉卡昔替尼100mg Bid,治疗1月,患者血红蛋白持续稳定上升,用药疗效明显。2025-08-07复查,肝右叶斜径12.6cm,肋下0cm;脾厚4.9cm,长15.9cm,肋下5.8cm。

吉卡昔替尼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变化

吉卡昔替尼治疗期间血小板变化

金洁教授点评

JAK抑制剂的开发显著改变了MF患者的治疗格局5,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耐药、不耐受等问题常导致治疗中断,患者停药后面临后续方案匮乏的困境6。吉卡昔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可同时作用于JAK与ACVR1的靶向药物,一方面通过抑制JAK1、JAK2和TYK2活性,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缓解全身炎症症状和脾肿大;另一方面通过抑制ACVR1活性,改善铁代谢失衡,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MF患者贫血和输血依赖的发生率7。我中心牵头开展的一项Ⅱ期研究评估了吉卡昔替尼在芦可替尼难治或复发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在34例芦可替尼难治或复发患者中,吉卡昔替尼的最佳脾脏缓解率为38.2%,治疗24周时脾脏体积较基线减少35%(SVR35)的患者占比为32.4%,达SVR35的中位时间为8.14周,达SVR35后,82.5%的患者可以维持缓解36周8。此外,吉卡昔替尼在基线时血红蛋白水平<100g/L的非输血依赖患者中,50%(8/16)患者24周内的血红蛋白水平升高≥20g/L88。吉卡昔替尼在MF初治患者中同样表现出良好疗效,研究表明,治疗24周时,64.8%的患者达到SVR357;31.0%基线血红蛋白≤100g/L的非输血依赖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提升≥20g/L;基线时输血依赖的11例患者中,7例患者24周内的输血次数较基线减少≥50%,6例患者24周内的输血量较基线减少≥50%79

本例患者自2023年确诊为PET-MF以来,服用芦可替尼近2年,期间分别联合塞利尼索、阿扎胞苷、地西他滨等药物,但脾脏缓解有限。改用吉卡昔替尼治疗约1月,脾脏缩小,血红蛋白逐步升高,血小板保持正常范围,MF症状得到快速有效控制。此外,需对本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确认吉卡昔替尼在真实世界中的长期疗效。期待累积更多相关病例的临床实践经验,为JAK抑制剂耐药MF患者确立新的有效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 Masarova L, et al. Leuk Res. 2017 Aug:59:110-116.

2. García-Fortes M, et al. Cancers (Basel). 2022 May 9;14(9):2331.

3. Rafati M, et al. Blood Adv. 2023 Dec 26;7(24):7506-7515.

4. K Thaw, et al. Curr Hematol Malig Rep. 2024 Dec;19(6):264-275.

5. Aruga Y, et al. Future Oncol. 2025 Aug 29:1-10.

6. Liu X, et al. Front Oncol. 2025 Aug 8;15:1644661.

7. Zhang Y,et al. Blood Cancer J. 2024 Dec 18;14(1):216.

8. Zhang Y, et al. Am J Hematol. 2023 Oct;98(10):1579-1587.

9.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2025[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5: 4.

编辑:Emma

审校:Emma

排版:Baa

执行:Nicol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