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套路与“其他没了”:消费智商保卫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20:38 1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调味品市场中,千禾味业犹如一匹黑马,凭借 “零添加” 的独特概念成功突出重围 。千禾味业成立于 1996 年,起初只是一家为海天、李锦记等大品牌供应焦糖色(一种酱油添加剂)的小厂。但千禾并不满足于此,2008 年,在深入洞察到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在竞争激烈的调味品市场中,千禾味业犹如一匹黑马,凭借 “零添加” 的独特概念成功突出重围 。千禾味业成立于 1996 年,起初只是一家为海天、李锦记等大品牌供应焦糖色(一种酱油添加剂)的小厂。但千禾并不满足于此,2008 年,在深入洞察到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后,千禾大胆推出了 “零添加” 酱油,以 “不给家人吃味精酱油” 为口号,迅速吸引了众多追求健康生活品质的消费者目光。

当时,市场上的酱油大多含有各类添加剂,而千禾的 “零添加” 酱油配料表却十分简洁,仅有水、大豆、小麦和盐,摒弃了防腐剂、味精等常见添加剂,以纯粹的品质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追求。尽管其价格是普通酱油的数倍,却依然凭借差异化的定位在高端酱油市场中打开了局面,深受中高端消费者的青睐。

2022 年,海天酱油深陷 “双标门”,有消费者发现海天在国内销售的酱油含有多种添加剂,而在国外销售的同款产品配料表却更为纯净,仅包含天然原料 。这一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广泛关注和担忧,“科技与狠活” 一词迅速走红,成为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过度使用的调侃与不满的代名词。

千禾味业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契机,大力宣传自己的 “零添加” 产品,直播间更是挂上了 “我们零添加!买它!” 的醒目横幅,成功承接了海天流失的大量客户,业绩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23 年,千禾营收飙升至 30 亿,股价翻倍,经销商数量从几百家猛增至 2000 多家,“千禾 0” 系列产品更是直接摆放在超市货架上海天产品的旁边,形成了鲜明的竞争态势 。至此,千禾味业一跃成为消费者心目中健康酱油的代表品牌。

2022 年,海天酱油的 “科技狠活” 事件,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消费者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消费者突然发现,平日里习以为常的酱油,其配料表上竟充斥着各种陌生的添加剂,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二钠、苯甲酸钠等,这些拗口的化学名词,瞬间引发了大家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有消费者发现海天在国内外销售的酱油配料存在差异,国内产品添加剂众多,国外产品却更为纯净,这一 “双标” 行为,无疑让消费者的信任彻底崩塌。

“科技与狠活” 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与反感。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辛吉飞等博主的揭秘视频,如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大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热情 。这些视频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制作中的神奇 “魔力”,原本普通的食材,通过添加剂的组合,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各种美味食品,这让消费者深感被欺骗,对食品行业的信任降至冰点。

(图注:超市中售卖的海天“0金标”老抽、料酒和米醋 来源:AI财经社)

在这场信任危机中,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诉求愈发强烈。他们不再满足于食品仅仅符合国家标准,而是渴望得到真正健康、无添加的食品 。这种诉求的背后,是对自身和家人健康的深切关怀,以及对食品行业的更高期望。消费者开始更加关注食品的配料表,成为了 “成分党”,仔细甄别每一种成分,对添加剂避之不及 。他们愿意为了健康,付出更高的价格,选择那些声称 “零添加” 的产品,这也正是千禾味业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随着千禾味业的迅速崛起,“千禾 0” 系列产品的争议也逐渐浮出水面 。消费者们满怀信任地选择 “千禾 0” 产品,以为自己购买的是真正的零添加酱油,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

2025 年 3 月,一则 “千禾 0 酱油被检出重金属镉” 的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 。据《消费者报道》杂志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的 13 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结果显示,千禾御藏本酿 380 天酱油中检测出 0.011mg/kg 的镉,虽然未超出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但这一结果还是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更让人意外的是,有消费者发现,“千禾 0” 仅仅是一个商标,并不等同于 “零添加”,这让一直以来将 “千禾 0” 与零添加划等号的消费者们感到被欺骗 。

在千禾的产品包装上,“千禾 0” 的字样十分醒目,而 “零添加” 的标识却相对较小,这种设计极易让消费者产生 “千禾 0” 就是零添加的误解 。当消费者向客服询问 “千禾 0” 是否意味着零添加时,客服却始终避而不答,只是让消费者参考配料表 。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无疑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的疑虑 。从法律层面来看,“千禾 0” 作为商标本身或许并不违法,但其在包装设计和宣传过程中,刻意放大 “0” 的视觉效果,与 “零添加” 形成紧密关联,却又不明确说明两者关系,这种行为难免会让消费者产生混淆,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

“千禾 0” 商标的注册历程,也揭示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营销意图 。自 2007 年起,千禾味业就围绕 “零添加” 开始注册系列商标,如 “千禾 0”“千禾零加” 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成功注册 “千禾 0” 商标 。这一系列操作,不难让人怀疑,千禾味业是有意通过商标设计,来误导消费者,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 “零添加” 缺乏明确国家标准定义的背景下,千禾味业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在利用监管的滞后性,打了一个巧妙的擦边球 。

“千禾 0” 并非个例,在食品行业中,类似利用商标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屡见不鲜 。简爱酸奶便是其中之一,其包装上醒目的 “其他没了” 字样,让消费者直观地认为这款酸奶配料简单、纯净,除了标注的生牛乳、乳清蛋白粉、乳酸菌外,没有其他任何添加物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经查询得知,“其他没了” 是朴诚乳业于 2015 年申请注册的商标,并于 2017 年成功注册 。而在其部分产品的配料表中,却清晰地显示添加了膳食纤维(以菊粉为代表)、乳清蛋白等食品添加物 。这就意味着,“其他没了” 并不等同于 “零添加”,消费者被这一商标误导,以为购买到了无添加的纯净酸奶 。

同样,金晔山楂饮品的 “其它没有了” 商标,也引发了广泛争议 。其产品包装上标注 “水、山楂、冰糖,其它没有了™”,乍一看,给消费者的感觉是这款饮品除了这三种原料外,没有其他任何成分 。但仔细探究,“其它没有了” 是济南金晔食品有限公司正在申请注册的商标,目前尚在审查期 。虽然该产品目前的配料表确实只有水、山楂和冰糖,但这种利用商标模糊表述来暗示产品无添加的行为,依然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一旦未来产品配方发生变化,添加了其他成分,而包装上 “其它没有了” 的商标依旧存在,将会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误导 。

这些商标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企业精心策划的营销手段 。在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当下,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充满担忧,更倾向于选择那些配料简单、无添加的食品 。企业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通过注册类似 “千禾 0”“其他没了”“其它没有了” 这样的商标,将其与 “零添加”“纯净” 等概念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误导消费者,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商标的设计和使用,是企业在利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对复杂配料表的恐惧,进行的一场 “文字游戏” 。它们通过巧妙的商标设计,模糊了产品的真实成分信息,让消费者在选购时产生误判,忽视了真正的产品配料 。

当消费者逐渐意识到自己被这些看似 “纯净” 的商标所误导时,愤怒与失望之情如汹涌的潮水般涌上心头 。在社交媒体的广阔舞台上,消费者们纷纷化身为正义的使者,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勇敢地发声,揭露这些企业的 “文字游戏” 。他们用充满力量的文字和直观的图片,讲述自己的受骗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商标背后的真相 。一时间,# 千禾 0 并非零添加# #简爱酸奶其他没了是商标 #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

这些话题的热度持续攀升,吸引了大量媒体的目光 。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深入挖掘事件的细节,采访专家学者,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些商标的误导性进行剖析 。他们的报道,如同一束束强光,照亮了这些隐藏在黑暗角落的商业套路,让更多的消费者看清了企业的真实面目 。在媒体的广泛传播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了抵制这些企业的行列中 。他们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拒绝购买这些涉嫌误导消费者的产品 。

在电商平台上,消费者们纷纷留下差评,用犀利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企业行为的愤怒 。曾经销量火爆的 “千禾 0” 酱油、简爱 “其他没了” 酸奶等产品,评论区瞬间被大量负面评价淹没 。这些差评,不仅是消费者情绪的宣泄,更是对企业的一种警示,让企业意识到消费者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而在超市的货架前,消费者们也变得更加谨慎 。他们不再被醒目的商标所迷惑,而是会仔细查看产品的配料表,对比不同品牌的产品信息 。对于那些存在误导嫌疑的产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放回货架,选择其他更值得信赖的品牌 。

除了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和抵制购买,一些消费者还积极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他们咨询律师,收集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些勇敢的消费者,成为了维护市场秩序的先锋,他们的行动,为其他消费者树立了榜样,也让企业认识到,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

“千禾 0” 以及类似商标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食品行业在商标使用和宣传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对整个行业的信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利用商标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是一种短视的商业策略 。企业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品牌建设和消费者信任的重要性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本应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水平等方式来赢得市场份额,但这些企业却选择了走捷径,试图通过误导性的商标来吸引消费者 。这种行为,或许在短期内能够带来一定的销量增长,但从长远来看,一旦消费者发现被欺骗,企业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品牌形象也将一落千丈,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

对于整个食品行业而言,这些事件敲响了警钟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诚信经营和消费者的信任支持 。如果企业为了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整个行业将陷入信任危机,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质将产生怀疑,这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因此,食品企业应该深刻反思,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将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通过诚信经营来赢得市场的认可 。

在监管层面,相关部门也应承担起重要责任 。目前,我国在商标注册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 。对于一些容易引起消费者误解的商标,缺乏明确的审核标准和监管措施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标注册申请的审核力度,严格把关,防止类似 “千禾 0”“其他没了” 这样具有误导性的商标注册成功 。同时,要加大对商标使用和宣传的监管力度,对那些利用商标误导消费者的企业,依法进行严厉处罚,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

此外,还应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 。通过开展消费教育活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商标知识,让消费者学会如何辨别产品的真实成分,如何识别商标的误导性 。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提高了,才能形成对企业的有效监督,促使企业规范经营行为 。

“千禾 0” 及类似商标事件,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消费教育课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被商家的营销手段所迷惑 。购买食品时,不能仅仅被醒目的商标或诱人的宣传所吸引,而应仔细查看产品的配料表、营养成分等信息,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 。同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发现企业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时,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让企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

对于企业而言,诚信经营是立足之本 。靠欺骗消费者或许能得逞一时,但绝不可能长久 。只有以诚信为基,以质量为核心,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短视的营销手段,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真正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 。

监管部门也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商标注册和使用的监管力度,堵塞漏洞,防止类似的误导性商标出现 。同时,要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形成有力的震慑,让企业不敢轻易触碰法律红线 。只有消费者、企业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不再为 “智商税” 买单,真正实现放心消费 。

来源:地道甘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