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催眠”,其真实效果是提升专注力并进入放松状态,于是更容易唤起人体的另一套操作系统,却被常人解读为“催促睡眠”。
很多词汇的歧义来自翻译错误。
比如“催眠”,其真实效果是提升专注力并进入放松状态,于是更容易唤起人体的另一套操作系统,却被常人解读为“催促睡眠”。
这点没什么影响,反正你也用不上。
但对中产阶级的误解会造成实质性的负面作用。
人们错误地以为中产阶级是中等资产阶级,即中等级别的富翁。
若是如此,中产一词将毫无意义,因为下等富人值得研究,上等富人也值得研究,只有中等富人最没研究价值,偏偏中产一词又使用最为频繁。
实际上,中产阶级的本意是中间阶级。
这个所谓的中间,不是排名50%的意思,而是穷人和富人中间的那个中间。
比如在古代,100万人里90万是穷人,9万是中等人,1万是富人,则中产阶级就是中间这9万人,而不是排名第50万附近的那群人。
穷人数量最多但啥也不懂,富人有见识但人数稀少,中产阶级恰好数量足够也有文化,于是变成维系社会的中坚力量。
现代的好国家通常是纺锤形社会,想象一个竖起来的橄榄球,上头下头是尖的,中间最厚实。
即,富人没几个,穷人也不多,中间这群不上不下的人则遍地都是。
也因此,当代中产阶级的力量远远超出了古代社会,对中产的帮助或压榨直接决定了社会走向的好坏。
有意思的是,对中产的压榨政策往往是在中产的要求下推出的。
比如普通地区月入5000,大城市月入1万。你以为自己是穷人,所以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帮你生活得更好。
于是政府先收钱、从公务员那过了一道手,再把剩下的用在你身上。
这笔钱恰好是从月入5000的人身上收到的。
虽然有明确感知的人并不多,但中国每人每年的税务负担达到了四五万元。
具体算法是:中国2024年政府总支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之和)为38.6万亿,劳动年龄人口8.58亿,实际就业人口7.34亿。
宏观来看,即使你有过去攒下的钱或借到了未来的钱,当下的负担都由当下的劳动人口承受,所以直接除就可以了。
这笔钱,真穷人出不了多少,真富人总共也没几个,所以主要由月入5000的那群人承担。
中产阶级是纳税主力。
这个跟我关系不大,但中产阶级也是工作主力和消费主力!
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看,如果中产普遍认可负责任的价值观,我就能过得更好;如果普遍想抛弃责任感,我就会过得更差。
对我是这样,对你也是这样。
从商业价值上看,中产人群的欲望和生产是社会价值的主要来源。
比如泡泡玛特,我虽然完全不认可它3600亿港币的市值,但我认可它取得的商业成就——以一到三线城市的年轻女性为主要客户,为她们提供欢乐,从而一年赚取130亿的营收和30亿的利润。
虽然这类资产不能像钢铁煤炭一样成为显而易见的国之柱石,但价值的本质是让人快乐,纯粹心理层面的快乐往往比基础物质的满足更有商业价值。
假设你很穷,只想吃饱,几块钱就够;
假设你富裕了些,想吃得美味些,几十块也够;
假设你非常富有,想吃出高人一等的感觉,则几百几千乃至几万块都打不住。
相比起真穷人,中产不会只执着于肉眼可见的具体物品,而会加大对体验感的投入。
最经典的例子是,买个钢琴,不是觉得钢琴多有用,而是喜爱孩子弹钢琴带给自己的上等人感受。
再比如逻辑思维的罗老板,他传播知识当然很好,但本质上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抓住了当时中产对无法上升及恐惧下滑的心理状态,以提供心理按摩的方式满足了客户需求。
近两年很多中产已认识到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当年的恐惧感逐渐消退,于是逻辑思维相关产业的热度也跟着下降,可罗老板已经成为亿万富翁了,已经是货真价实的成功人士。
如果我们对中产的理解能向泡泡玛特或逻辑思维靠齐,就更有可能实现自身财富的飞跃。
直白点说,就是找一堆有闲钱的人,以心理需求割他韭菜。
来源:Liuff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