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记者从服贸会昌平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两区”建设五年来,昌平累计落地项目1900余个,新设外资企业329家且年均增速达28.2%,实际使用外资16.8亿美元,成功实现从“开放试验田”到“发展新高地”的跨越,为首都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9月10日,记者从服贸会昌平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两区”建设五年来,昌平累计落地项目1900余个,新设外资企业329家且年均增速达28.2%,实际使用外资16.8亿美元,成功实现从“开放试验田”到“发展新高地”的跨越,为首都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柳强介绍,五年来,昌平先后出台自贸昌平组团实施方案、重点园区三年行动计划等20余项专项政策,累计落地210项高含金量举措,催生出了一系列“全国首个”: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开门接诊,全国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试点落地运行,全国首家“一站式”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投用,全市首个“人遗专员”试点、创新药“随批随进”机制等标志性成果,彰显昌平制度型开放的“先行优势”。
在全球资源配置领域,昌平精准打通要素流动瓶颈,在资金方面推出全市首个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专项奖励政策,落地跨境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等试点。数据方面,依托自贸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备案制,成功为诺和诺德等跨国企业打通了数据便利出境通道,保障其全球研发协同需求。知识产权方面,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昌平创新“科技+保险+服务”模式,为企业海外创新布局筑牢风险防护网。
重点园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核心载体,在未来科学城“生命谷”,依托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昌平区构建起“投资+临床+孵化+园区”创新生态圈,已汇聚300余名高层次人才,科学家创办企业达118家。在“能源谷”,18家央企、10个院士工作站协同发力,创制国际标准220余项,有效专利超1.6万件,持续领跑国内能源领域创新。沙河高教园通过校地协同,投入使用5个校城融合基地,与10所高校共建未来大学科技园。中关村昌平园扩区提质,落地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国家医疗器械创新北京服务站,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总量约十分之一,成为行业创新高地。
五年来,昌平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度,率先实现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全程网办”,办理时限压缩至1天。跨境贸易领域,昌平成立了土耳其商贸中心、欧洲创新中心,搭建起“走出去”桥梁,8家企业通过海关AEO高级认证,落地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政策,推行“合格保证+符合性验证”检验监管模式,跨境贸易信用水平与通关便利度同步提升。
此外,“昌生驿站”“昌能驿站”等专业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172项涉企高频服务事项与区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同事同标”,81项涉外政务服务事项纳入综合窗口,72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上线,让企业办事流程更简便、效率更高。
记者:孙云柯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