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战胜北大才子,夺得诗词大会冠军的外卖哥,后来成功了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6:12 1

摘要:两人并肩在诗词大会上对战,胜负已经十分明显,谁又能料到,还有意外收获。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一位80后从事外卖员的小哥,一位北大的硕士研究生。

两人并肩在诗词大会上对战,胜负已经十分明显,谁又能料到,还有意外收获。

这位仅有中专学历的外卖员击败北大硕士,拿下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

众多人好奇,这位外卖员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如今7年过去,他的人生有何改变?

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现场,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

北大才子彭敏与外卖小哥雷海为的终极对决,开局便出乎所有人意料。

比赛首轮为“看图说诗”环节,求胜心切的彭敏连续两次抢先按下抢答键。

第一次抢答后,他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符。

第二次抢答,他再次报出错误诗句。

根据比赛规则,连续答错不仅不得分,反而要为对手加分。

就在彭敏连续失误的同时,雷海为始终保持着沉稳的姿态。

他既没有急于抢答,也没有因为对手的失误表现出任何情绪波动。

当彭敏第二次答错时,计分板上显示:雷海为凭借对手的失误,已获得2分领先优势。

现场氛围顿时变得微妙起来,这位外卖小哥尚未主动拿分,却已领先备受期待的夺冠热门。

评委和观众都意识到,这场决赛的剧本可能不会按预期上演。

彭敏的两次失误暴露出他心态上的波动,作为多次参加各类文化节目的资深选手,他显然背负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而首次登上总决赛舞台的雷海为,反而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

这个开局为整场决赛定下基调:一边是急于证明自己的名校才子,一边是稳扎稳打的草根选手。

2分的意外优势,让雷海为获得了更大的心理缓冲空间,也为后续的精彩对决埋下伏笔。

《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迎来决胜时刻。

评委康震刚刚在题板上勾勒出几笔——一个简单的屋檐,一扇窗户,窗内一个模糊的人影。

整幅画作尚未完成,细节寥寥无几。

此刻,外卖小哥雷海为的手指果断按下抢答键。

现场观众尚未看清画作内容,他已清晰说出正确答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评委手中的画笔顿时停顿,按照比赛规则,作画仍需继续。

随着红色烛台在窗内桌案上渐渐显现,画作意境豁然开朗——正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西窗剪烛"的经典场景。

雷海为赛后解释,关键线索在于"窗户的方向"。

评委特意将窗户画在西侧,这与诗句"西窗烛"形成精准对应。

这个细微的方位设计,成为他瞬间识破谜底的决定性依据。

这场胜利并非偶然,雷海为对古诗词的掌握已经超越简单背诵,达到深度理解与文化内化的境界。

他能从一幅未完成的画作中捕捉到最关键的文化符号,体现的是对古诗词文化语境的全方位把握。

对手彭敏在赛后坦言,自己当时仍在努力辨认画作内容,完全没能注意到窗户方位的细节。

这位北大才子表示,雷海为的知识储备与瞬间反应能力令人敬佩。

评委郦波点评道,这是整季比赛中最精彩的瞬间之一。

选手不仅需要熟知诗句,更要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意象和空间结构。

雷海为的表现证明,真正的诗词功底在于将文字转化为鲜活的文化认知。

这个抢答瞬间最终让雷海为获得3分领先优势,为最终夺冠奠定坚实基础。

现场观众用持续不断的掌声,只为这位外卖小哥。

人设的反差

谁能想到,雷海为的日常工作装备是一辆电动车和一个外卖箱。

在杭州的街头巷尾,他是一名普通的外卖配送员,每天穿梭于餐馆与居民楼之间,与时间赛跑。

这位中专毕业的湖南汉子,做过礼品销售、服务员、洗车工等多种职业。

2015年来到杭州后,选择外卖行业主要是因为时间相对自由,这份自由让他能够坚持多年的爱好——研读古诗词。

这也是他从小的爱好。

1981年,雷海为出生在湖南邵阳市洞口县,7岁的他就开始读诗,十分喜欢文字的韵律感。

后来,他进去一家中专学习机电,毕业后,与班里同学一起去深圳一家工厂做了半年电工。

这一干就是一年,后来他抱着“想看看上海的繁华”的想法来到上海,凭借着手艺找到在磁悬浮列车工地上做小工的工作。

奈何竞争压力过于强,雷海为这期间为了养活自己,还兼职餐厅服务员,洗车工,推销员,后来还在一家礼品公司做销售。

虽说忙碌,但雷海为并没有忘记看书。

2004年,雷海为偶然间找到《侠客行》全诗,兴奋地他当场背下来,为了满足自己小小愿望,他经常去书店读书,背书,看完后还默写下来。

2008年,因上海公司改行,雷海为辞职辗转反侧,开启了送外卖的道路。

2015年,雷海为开始了全职送外卖,成为杭州千千万万个外卖小哥。

但他爱诗歌的心从来没有改变,在他的配送箱里,除了餐食之外,总放着一本《唐诗三百首》。

等餐间隙、红灯前的片刻、甚至电梯里的短暂时间,都被他用来温习诗句。

书店是他常去的地方,因为买不起所有想看的书,他会在书店默记,回家后再凭记忆誊写下来。

雷海为的住所简陋,但床头堆满了各种诗词典籍。

每天结束配送工作后,他最大的享受就是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

邻居们经常看到他一边做饭一边捧着书本,锅里的水烧干了都浑然不觉。

最让人意外的是,他获得《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的事实,在两年内无人知晓。

2016年录制节目夺冠后,他继续默默送外卖,直到2018年节目播出,身边的人才通过电视屏幕得知这个消息。

同事们回忆说,雷海为平时话不多,但提到古诗时眼睛会发亮。

有时送餐路上,他会突然停下来记录突然想起的诗句。

顾客们并不知道,给他们送餐的这位骑手,肚子里装着上千首诗词。

雷海为的生活轨迹展现了现代都市中一个独特的文化样本:在追求效率与速度的行业里,依然有人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缓慢坚守。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职业身份从不能定义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2018年,诗词大会夺冠后,雷海为的生活迎来巨大转折。

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他的故事,网络平台出现大量关于"外卖诗人"的热搜话题。

节目播出后的一个月内,超过二十家文化传媒公司联系雷海为。

有的提出百万年薪的签约条件,有的承诺提供团队包装打造个人IP,还有的邀请他参与综艺节目录制。

这些邀约足以让他立即改变生活状况。

雷海为冷静地拒绝了所有商业化邀约。

他在采访中表示,自己不想成为昙花一现的网红,更不愿将热爱的诗词变成赚钱工具。

这个决定让许多业内人士感到意外。

同年六月,成都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向雷海为发出邀请。

该校校长三次专程赴杭州与他面谈,最终用"三十顾茅庐也不为过"的诚意打动了他。

雷海为认为这才是能真正发挥其价值的平台。

转型成为教研老师后,雷海为需要学习编写教案、录制网课。

他从最基础的教学规范学起,经常工作到深夜。

同事们发现,这位新来的老师虽然缺乏教学经验,但对古诗词的理解深度令人惊叹。

如今雷海为已成为《少年讲书人》专家团成员,定期在社交媒体分享诗词讲解视频。

他的课程特色是将诗词与现实生活结合,常用送外卖时的见闻来解读古代诗句。

雷海为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拒绝短期的名利诱惑,追求长期的价值实现。

在网红经济盛行的时代,他坚持将知识传播放在首位,这种选择获得了教育界的广泛尊重。

他的经历也印证了"伯乐与千里马"的现代版本:当合适的平台遇到坚持初心的人,最终成就了双赢的局面。

雷海为在讲台上找到了比外卖箱更广阔的天地。

百度百科

来源:漫悠芸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