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丨重温中国八大尊师故事,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2:39 2

摘要:两千多年前,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广收门徒,最多的时候,弟子达到3000多人。

今天是教师节,是所有老师的节日,向人民教师致敬!

祝福所有老师:节日快乐,健康幸福!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两千多年前,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广收门徒,最多的时候,弟子达到3000多人。

孔子的思想也藉由弟子们传承下来,儒学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孔子也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受到无数人的追慕。

今天是教师节,细读中国八大尊师故事,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

门立雪

程颢(hào)、程颐(yí),世称“二程”,是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程颐办书院,收门徒,许多人不远万里来求学。

这一年冬天,杨时和游酢(zuò)来拜访程颐,向他求教。

不巧的是,程颐闭眼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杨时和游酢就站在一旁恭敬相候,没有离开。

屋外正大雪纷飞。

等到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说:“你们两位贤者还站在这里呀?天色晚了,你们先去休息吧。”

等他们推开门时,发现外面的雪已经一尺深了。

尊重老师,就是尊重知识。渴望知识改变命运,渴望知识改造人格,渴望知识修习内心。

子贡结庐

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一生收了3000多个徒弟,其中贤达之士就有七十多位。

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善于雄辩,办事通达。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了,子贡哀伤至极。

众弟子服丧三年后诀别离开,而子贡在孔子的墓旁建了一个小屋,又守丧了三年才离开。

如今,在孔子的家乡曲阜孔林,还有子贡结庐的遗迹。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人对老师最朴素的情感。

张良拾履

张良是西汉三杰之一。

秦末汉初时,张良隐居在下邳,常到一座桥上散步。

有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老人,走到张良面前,将自己的鞋子丢到桥下。

然后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子捡起来。”

张良很生气想打他,看他年纪大,忍住了,帮他把鞋子捡了起来。

老人穿上鞋,笑着离开了。

老人走了一里路,又返回来了,告诉他:“孺子可教,五天后天刚亮,跟我在这里相会。”

五天后,张良如约而至,老人早已等候多时。

他对张良没好气地说:“跟老年人相约,反而后到,是为什么呢?”

老人非常生气,说:“五天以后早早再来吧。”

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赶紧来赴约,老人又先在那里了。

老人又约五天后相见。

五天后的半夜,张良赶紧来赴约。

果然,这一次,他先到了。

不一会儿,老人也到了,对张良的表现非常满意。

他送给张良一本书:“看完这本书,你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

天亮时,张良一看手中的书,正是《太公兵法》。

此后,张良详读书中的内容,最后果然辅佐刘邦,建立了一番事业。

提灯引路,育梦成光,去往星辰大海的路上,老师是领路人。

孔子问礼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

“东周图书馆里的老子,博古通今,知道礼乐之源,懂得道德之要。我想去向他求教,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

南宫敬叔欣然同往。

彼时,孔子在鲁国,距东周路途遥远。

孔子和南宫敬叔一车一马一僮一御出发了。

终于见到老子了,老子得知他们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

他和孔子彻夜长谈,受益匪浅。

而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追逐老师的身影,就是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一字师

唐朝人李相,曾任大居守。

李相最喜欢读《春秋》,每天都要读一卷。

每次读到鲁国大夫叔孙婼的章节时,一旁的小吏脸色就变得不好。

李相问他:“你经常读这本书吗?”

小吏说“是”。

李相问他:“为什么我每次读到这里,你的脸色就变了呢?”

小吏说:“因为我的老师教我读时,‘婼’读chuò,如今听到您读‘婼’为ruò,才知道我以前都读错了。”

李相说:“不是这样的。我没有跟老师学习,是自己查阅《经典释文》而读的,错误一定在我。”

于是,李相又翻开《经典释文》,发现注音的字模糊了,小吏才明白李相把注音的字形看错了。

小吏委婉地告诉了李相他确实读错了。

李相非常惭愧,于是把太师椅放在北墙边,请小吏坐下,接受他的礼拜。

从此,你就是我的“一字师”。

每一次谦虚的低头,都是在狠狠吸吮着知识的养份。

岳飞思师

周同是北宋末年武术大师,以善箭术闻名。

岳飞年少时跟着周同学艺。

有一天,周同连发三箭,皆中靶心。

他对岳飞说:“这样才能说精通射箭。”

岳飞试射,第一箭击破周同刚才那一箭的箭头,第二箭又中。

周同非常惊讶,他当即将自己心爱的两把弓赠给岳飞。

跟着周同,岳飞学得一身高超的箭术,能左右射箭。

后来,周同去世了,岳飞每到初一、十五都会去墓前凭吊祭祀。

岳飞没有钱,他就卖掉自己的衣服,买一些酒肉祭奠,同时还连射三支箭,借此怀念可敬的师傅。

师恩隐身,从不求显赫声名,润物无声,却又刻骨铭心。

陆佃千里求师

陆佃是大诗人陆游的祖父。

古时学校很少,求师困难,求名师更为不易。

陆佃得知大文豪王安石正在江南讲学,便决心去拜师。

为了拜师,他穿着草鞋,背着铺盖,长途跋涉,跑了千里路程。

一天下午,来到一条河边,当时没有渡船,只得把行李顶在头上涉水过河。

当他走到河心,突遇山洪暴发,巨大的洪流将他卷走,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艄公救了上来。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王安石,当他跨进王安石的家门时,已精疲力竭了。

王安石看到这位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的有志青年后,十分喜爱,决心把全部知识传授给他。

在王安石的精心教导下,陆佃学习非常刻苦,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一个大学者。

年少对世界的好奇,总能在老师那里找到答案。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与少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毛宇居携手而行

毛主席尊师

毛主席也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

1913年,徐特立受聘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成为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老师。

后来,徐特立参加革命,成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

1947年2月,毛泽东 在延安为徐特立老师举办了一次非同寻常的70岁生日贺寿活动。

寿诞的头天晚上,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自到杨家岭徐老居住的窑洞去“暖寿”、吃“长寿面”。

毛泽东特意做了一个寿糕,并在寿糕盒子上亲笔题写了“坚强的老战士”六个字。

他躬身把寿糕送到徐老手中。

对于儿时的老师,毛主席也从未忘怀。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老师毛宇居吃饭。

席间毛主席热情地向老师敬酒,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主席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

饮水思源,莫忘师恩。一杯佳茗,敬予人生路上掌灯人。

人的一生中,必有老师引领前行。

每一次成长、每一次飞跃、每一次成就,都有老师的心血。

今天是教师节,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师长,向他们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来源:每日一首古诗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