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毕节立足乡土资源,深挖“土特产”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众多“土特产”培育成支柱产业,使得一批乡村特色产业正拔节生长,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小小“土特产”,能量有多大?
在大方,一颗天麻撑起一条十亿产业链;在纳雍,一颗玛瑙红樱桃鼓起万千群众钱袋子;在金沙,一片茶叶"沏出"绿水青山致富梦……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毕节立足乡土资源,深挖“土特产”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众多“土特产”培育成支柱产业,使得一批乡村特色产业正拔节生长,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土”中寻根 壮大产业
一方水土育一方“土”产,不同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赋予了毕节这片土地丰富、多元的资源禀赋,孕育了独特的农业资源,是贵州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地处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腹地的大方,得天时、倚地利,孕育出了草本精灵——天麻。
大方天麻何以禀异于其他天麻?在于此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水充足、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1.8℃,平均海拔1500米,土壤多为酸性砂质黄棕壤,长在常绿与落叶阔叶林混交的灌木疏林地带,使得这里出产的天麻,天麻素含量较高、麻形饱满紧实、药用食用价值极大,在天麻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大方,也因盛产天麻于2008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天麻之乡”的荣誉称号。
秋日的大方县长石镇林场里,厚厚的松针下,一个个仿野生环境种植的天麻即将迎来采收期。
“我们的林下仿野生天麻,历经一年以上的自然孕育,成熟出土后,便成为各地收购商竞相争抢的热门商品。每到收获季,订单如雪花般从全国各地飞来。” 大方县山饸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申时龙自豪地介绍道,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天麻的野生生长环境,保留其珍贵的原生态特性,每年年初,他带领团队在林下有机质丰富、土壤疏松肥沃、排水性与通透性俱佳的土地上,精心播下“两菌一种”的希望种子。
土生土长的大方人申时龙,已在天麻种植领域已深耕多年,自2012年起,他便逐步将天麻种植基地规模从最初的800亩拓展至如今的4200余亩,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100余农户实现就业增收。
目前,大方全县种植天麻5.36万亩,覆盖25个乡(镇、街道),拥有经营主体168家,精深加工产品30余个,备案食用产品23个,“药食同源”试点生产企业3家,保健食品批号2个,预计综合总产值达14亿元。
每寸土地都有其独有的自然密码——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流域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出了富含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元素红织金托竹荪;特色红土孕种出了珍贵的威宁党参,这些不可复制的地理标志,以地域基因的独舞和价值认知共同构筑起难以复制的市场壁垒。
截至目前,毕节市食用菌、马铃薯、肉牛、家禽、核桃等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
“特”上发力 打响品牌
近日,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公布了2025中国果品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其中,“威宁苹果”以18.05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2025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80位,第7次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持续打造提升“威宁苹果”区域公用品牌,推动苹果产业全链条升级,全方位提质增效,“威宁苹果”成为地方特色优势果品,是特色农业产业的“金字招牌”
时下,威宁苹果迎来大面积丰收,从田间采摘到车间分选,从本地直销到全国配送,苹果产业链上处处涌动着忙碌与喜悦,绘就出“果红民富”的乡村图景。
8月27日,在威宁猴场镇格寨村的威宁乌蒙绿色产业有限公司苹果基地,一行行果树整齐排列,红彤彤的果实缀满枝头。
“现在每天可采摘10吨左右,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到时候中晚熟苹果就能接档采收。”眼下,基地的红露、鲁丽等早熟苹果正大量上市,公司负责人杨华每天都要到基地看一看,指导农户采摘、分级、装箱,“一级果批发价格为9元一斤,80%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市场提前订购。”
目前,威宁苹果挂果面积常年在15万亩以上,有嘎啦、米奇拉、黔选3号等早、中、晚熟品种十余个,产量约28万吨,综合产值约12亿元,带动近10万户果农增收。
农产品品牌并非简单的名称与商标,而是凝聚在农产品之上的一系列价值承诺与消费者认知的总和。它让默默无闻的“土疙瘩”变成消费者争相购买的“金招牌”。
树一个品牌、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一个强有力的农业品牌,不仅能够提升农业附加值,还能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升级。
2024年,毕节威宁苹果、威宁火腿、织金平桥茶、大方天麻、黔西中坪茶、金沙菜籽油6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新增入选“二品一标”农产品53个(累计250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45个(累计149个),总量均排全省第一。金沙贡茶、大方皱椒等15个品牌入选贵州农业品牌目录,打造了“大方天麻”“威宁洋芋”等区域公用品牌,认证国家地理标志1个(威宁黄牛)、注册牛肉商标4个。
“产”中突破 香飘市场
大方豆干惊艳游客味蕾、纳雍滚山鸡在大湾区“圈粉无数”、小南瓜“瘦身”后出口日韩……这些年,毕节市特色优质农产品频频出圈。
八月底,在上海举行的“贵品出山 风行云间”贵州农业品牌推介暨招商洽谈活动上,贵州威宁荞源农业有限公司带来的苦荞系列产品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展出的荞酥、鲜花饼、月饼等一系列产品是我们在传统苦荞茶、面条、荞饭等基础上持续不断推出的新产品。”贵州威宁荞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戴永菊说。
从小作坊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荞源农业公司如今在威宁打造出年产值3000万的苦荞产业链,带动8000亩种植基地,销售网络已覆盖云南、广东、湖南、福建、江苏等十余个省份,“参加这次活动,我们也想让上海市民认识我们健康的苦荞产品,进一步打开市场。”
同样在第33届广州博览会上,贵州刺梨、大方天麻、赫章可乐猪、织金竹荪等320余种农特产品集中“亮相”,受到众多参展游客的青睐。连续6年参展的赫章县农特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也受到特别关注。
“开展首日,公司带来的1200多斤肉制品全部售罄,没想到今年销量这么好,一天就卖了往年3天的量。”赫章县农特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常玉高兴地说。
在此次博览会上,乌蒙山农特产品(广州)招商推介会同步举行,毕节市成功签约项目8个,签约金额2.5亿元,涵盖农特产品产销等多个领域。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4年,毕节天麻酒、马铃薯等出口实现零突破,茶叶和食用菌以其优质及创新打入了欧洲、东南亚等多个市场,开启“土特产”香飘海外的新篇章。
从深山秘宝到国际舞台。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出口,毕节市聚焦于具有优势的食用菌、苹果、蔬菜、禽蛋、天麻等产业,通过全程指导企业办理出口资质备案,助力更多“毕字号农特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这些举措使得毕节市的农产品获得了“国际通行证,得以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小特产连着大民生,大市场孕育大机遇。随着更多政策举措落地生根,毕节将向世界递出更多“土特产”名片,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