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沁水县,天色阴沉。2024年2月22日,午后,杏林村里传来消息:冯自根老人在医院,因病去世,终年106岁。太突然,还是说其实已经等了很久?长征最后一位见证者走了,朋友圈炸了。有人发着老照片,有人转发县官的悼念文,还有杏林村的年轻人,端着手机反复看着新闻里的
山西沁水县,天色阴沉。2024年2月22日,午后,杏林村里传来消息:冯自根老人在医院,因病去世,终年106岁。太突然,还是说其实已经等了很久?长征最后一位见证者走了,朋友圈炸了。有人发着老照片,有人转发县官的悼念文,还有杏林村的年轻人,端着手机反复看着新闻里的几行字,仿佛无法相信那熟悉的瘦影,这次真的不会再坐在村头石凳上了。
冯自根身份特别,从四川旺苍到山西杏林,这一辈子,跨度很大。他1918年生,1933年跟着队伍进红军。那时候,队伍里差不多年纪的,也有窜到前面带头走的,有悄悄落在最后捡石头当弹药的。冯自根,在史料上不算特别显眼一员,用现在的话讲不是“主角光环”那种。他是战士,也是班长、营长,到了后面做武工队指导员,角色换了不少。
长征,对于记录和传播,总是说得宏大,但实际走在湘江冰冷的水里,冻得牙关直打颤,肚皮饿得咕咕叫。队伍一个接一个倒下,前后不见尽头。冯自根走过大渡河,爬过雪山,见过腥风血雨,也在死人堆里硬生生被拖拉出来。要是没亲历,根本讲不清那味道。后来,他曾经向村里的年轻人提过两句,讲的是“路难,不是想象那样,一觉醒来就到草地”。当时在场的几个娃还追问到底有多难,他反倒是一笑,没再多说。
长征后脱队、回乡的,也有一堆。但冯自根没走。他信念就是朴素到近乎执拗,队里怎么调,他就怎么干。从局部看,就是硬撑,不想当逃兵。据解放军报后来披露,冯自根所在的部队牺牲率高得可怕,到了后来每次点名,能站着的都算幸运。士气时高时低,靠谁带、靠一句什么话,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1946年,抗战结束他荣退,安排在沁水杏林。有人猜测,冯自根能活到106岁,全靠气性坚强,这种人基本上心底装着事,才不容易倒下。退伍没有让他停下来。他做村人民武装部长,又管了一阵杏林乡的事务。村里老人有回忆,冯自根在1950年代还斗过贼,带头查丢羊的小贼。说来也怪,他身上的红军气质,竟成为村子的一种底色。
地方志上,杏林村几十年风雨不息,冯自根常年为周边守护,他并没有太多口头宣传,很多事属于“干了也不说”。某次村里修渠,泥泞地里冯自根带头干,年轻人觉得他年纪大不敢劝,殊不知他比谁都不服气。邻村修路出力顶人头数,他还硬跟着乡里队伍多挖了一天。下雨收麦子,他常吆喝着让娃赶紧跑,自己最后才撤。村里人评价他“不爱讲话,有事才插一嘴”,遇大事有他撑着,只要人还在,就稳定。
冯自根的家庭其实普通得很。他的后人,有继续留在杏林村的,也有进城做工、做生意。孩子们聊起父亲,多是言语节制,不习惯用外界那种“英雄”称呼。反倒是村外来采访的记者,喜欢问:红军精神你们家还传承吗?冯家人多数不太主动回答。毕竟英雄这种事,留下的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明白。
网络上注意到老人的,多因媒体追踪了这些年长征亲历者的消息。红军后代、历史研究学者去采访,想把那段记忆“抢救陈述”出来。各项数据不断刷新,全国亲历过长征的战士,如今活着的已无一人。山西省政府、县里发布讣告,规格极高。杏林乡书记几次讲述,“冯老这一生,就是不动摇、不遗憾”。但也有人难免质疑,抬高英模下一代压力;微信评论区一堆争议,红色精神到底该怎么“落地”?传承这种事,有人说要办活动、办展览,有人觉得放在书里、刻在石碑上更好。可村里娃新学期扫墓时,许多人也分不太清“冯爷爷”跟历史课本里的英模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
实际上,不同年代对“红色记忆”有不一样的理解。老一辈人敬畏的是那个年代的苦、血、泪,还有没说出口的骨头气。而今天的年轻人,接触到的红色历史多源自课本、手机短视频,带着不一样的距离感。县城里有老师带队来参观冯自根旧居,拍视频上传,说要“上有榜样”。但怎么灵活表达、让人愿意自发去靠近、认同,这就见仁见智了。
冯自根去世,当地有自发悼念活动。村里人按照习俗,没有太多外宣。老邻居在家门口烧纸,妇女们议论“冯老就是不爱张扬,人走了还安安静静”,有年轻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老人去世终究是常态。有人提议要不要为他立个碑、搞个纪念展,具体落实还没人真张罗起来。
有意思的事,冯自根八十多岁时,山西卫视曾做专题采访。他说了一段话:“我年轻时,也想过不干了,后来还是觉得离不开。”语气平静。其实是否真有过彷徨、退缩,没人能给出绝对答案。访谈视频如今在视频网站还存着,弹幕不多,有网友问:“他当年走长征,是自愿的吗?”历史上,对于红军战士的志愿说法,一直众说纷纭。很多普通士兵,最初是被宣传吸引,也有跟着亲人、乡亲走出来;有没有犹豫、后悔过,其实没人会在镜头面前直白分享。总有人想要戳开那层神秘面纱,到最后得到的就是一个“没想过那么多”。
还有,红色精神怎么传?一边说要低调朴实,一边又得大力宣传,每个村、社区、平台都在各显神通。冯自根本身低调,不喜欢谈自己长征的事,媒体也很苦恼怎么挖,有时能问到几句,又不敢深究。一些细节模糊,年代久远,当事人也许讲得不是很清楚。偶尔冒出新细节,例如他在1944年带领村武装跟伪军周旋,旁证资料一时半会也没找到佐证。是否夸大、还是疏漏,这就各有理解。
事实上,今日社会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纪念、尊重、传承,很难标准化。全国“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但真正沉下心听、去体会的群体,可能反而“不够热”。每到清明、长征纪念日,县区会组织年轻人去扫墓拍照,朋友圈刷屏,现场却有不少人说“意思意思就行”。但你可以说,这种仪式感让更多人记住了冯自根们的存在。好像也有几分用处。
矛盾点时不时还是浮出来。有时官方再郑重强调“不让英雄流泪”,转身网络却热炒“老兵安置难”,新闻评论里各种争论。冯自根能在村里获得尊重,背后是几十年苦心经营、村民认的就是“实打实”——不是只看荣誉。网上流传的段子,有村民说:“冯老最厉害的事,是解决了咱们村的水渠问题。”一点也不夸张。
不过,事情发展得也快。最近几年,直播行业进村,许多老人都变成短视频里的“IP”,有人揶揄“讲革命,有剧本”。可冯自根这样的人,能不能成为屏幕热搜,倒易引发两极争议。不少人关注的是,红色基因怎么在数字传播里更真实?又有多少普通故事被重新演绎、甚至被误解?
国家发布数据,2023年底,中国健在百岁红军已不到20位。冯自根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消逝,有人说是历史的必然。也有人悲观,怀疑红色精神日渐远去。可也有专家提醒,记忆会变化,会断裂,也总会流续。最真实的传承,有时候确实不是活动、口号,而是村里小辈自发去帮老人做件小事。能不能理解成就得看人了。
社会环境变化太快,有的红军后代进城后生活一般,有的融入现代社会找到新出路。冯自根家人低调,媒体一度未能联系,有网友臆测那是“不想炒作”。其实谁说得准确呢?每一段红色历史,最后都难逃简化与浪漫化。你说冯自根这一辈子的最大不同在哪里?或许就在那句“干啥事从不声张”,说大不大,说小又实在。
冯自根的离开留下一地碎片。杏林村照常下地干活、放学归家的孩子绕过村口石凳。长征,红军,理想信仰,成了手机里的话题。有人怀念,也有人无感。村干部会记着,村里老人们偶尔还会念叨,就像春天总会再发芽一样,一些故事不会全都失传。
事实大多如此。真实的情绪和悼念,藏在大家各自家门后的黄昏安静里。不追求崇高,也不拒绝微光,人走,事留,故事就这样,断续,延展,随风散开。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