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登革热一样,基孔肯雅热也是伊蚊(花蚊子)叮咬传播的疾病,症状也类似高烧、剧痛。但它有个更突出的特点:让人关节剧痛。想知道它在哪流行,就是看伊蚊在哪。它不是某个国家的特产,而是一张随着蚊子和人员流动不断扩大的“世界地图”。
和登革热一样,基孔肯雅热也是伊蚊(花蚊子)叮咬传播的疾病,症状也类似高烧、剧痛。但它有个更突出的特点:让人关节剧痛。想知道它在哪流行,就是看伊蚊在哪。它不是某个国家的特产,而是一张随着蚊子和人员流动不断扩大的“世界地图”。
1
流行区域:
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2025年1月至6月,已有14个国家或地区报告了约22万例基孔肯雅热病例和80例死亡病例。我国于2008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曾在广东和云南等地引发本地疫情,尚未形成稳定的疫源地。
近期,南方个别城市发生输入病例并引发本地传播。近期发布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区,后续可视传播风险变化动态调整。
●Ⅱ类地区(11个):指媒介伊蚊活跃期相对较长或既往有登革热本地病例报告、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的省份,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
● Ⅲ类地区(8个):指有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但存在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风险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陕西、甘肃。
● Ⅳ类地区(7个):指目前未监测到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的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
传播途径:
一、蚊媒传播
这是主要传播方式,病毒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蚊虫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再叮咬健康人时导致感染。患者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被蚊虫叮咬后传播风险较大,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如咳嗽、打喷嚏)或人际直接传播。
二、母婴传播
极少数情况下,孕妇感染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导致宫内胎儿感染。若母亲临近分娩处于病毒血症期,也可发生分娩时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
三、血液传播
若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病毒还可通过输入感染者血液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可能导致感染。
3
临床症状: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大多数感染者会在带病毒蚊虫叮咬后3—7天(范围为1—12天)后,开始出现症状,常见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偶有引发眼部、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
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病例可能被误诊。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
4
划重点:
如果你在国内:只要存在伊蚊(我国南方广泛存在),一旦有输入病例,就有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防控方法和登革热一模一样:清积水、装纱窗、用蚊帐。
如果你要出境:前往上述热带、亚热带地区,尤其是疫情活跃国家,必须把防蚊作为头等大事。穿长袖、用驱蚊液、住有防蚊设施的酒店。
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药,防蚊是唯一手段。它的流行版图就是伊蚊的版图,且仍在扩大。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天气热、有蚊子,防护就不能松懈。记住目的地,做好万全准备。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