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大学生用自来水冒充催情水诈骗60万,手段令人称奇,背后不简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08:43 1

摘要:“催情药”“神仙水”“无色无味”“短暂失忆”…… 这些充满诱惑与危险的词汇,竟被三名大学生当作了骗取钱财的 “法宝”。他们在短视频评论区引流揽客,看似一本万利的 “生意”,背后却是一场触犯法律底线的荒诞闹剧。

“催情药”“神仙水”“无色无味”“短暂失忆”…… 这些充满诱惑与危险的词汇,竟被三名大学生当作了骗取钱财的 “法宝”。他们在短视频评论区引流揽客,看似一本万利的 “生意”,背后却是一场触犯法律底线的荒诞闹剧。

故事要从 2024 年 8 月说起,蒋某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条涉 “听话水” 的视频,出于好奇留言 “真的假的”,很快便收到陌生人私信,对方发来一份详细的 2024 爆款产品介绍 PDF 文件。

文件中,“催情水”“三唑仑” 等赫然在列,不仅有详细的用法用量、起效时间,还承诺保密发货、货到付款。蒋某下单后,收到了两个装有无色无味液体的化妆品分装瓶。然而,到手后蒋某自知购买行为不妥,即便发现是假货,也只能默默咽下苦果,未选择报警。

2024 年 9 月 26 日,长沙市公安局望城分局接到线索,称长沙市望城区某学院附近疑似有人以快递形式贩卖毒品。警方迅速展开调查,令人震惊的是,所谓的 “毒品” 竟是简易包装后的自来水、维生素片和口香糖,而卖家竟是该学院的三名大二学生 —— 刘某、向某和伍某。

刘某刚满 18 岁,偶然间在短视频上 “自学” 了一套行骗流程,他觉得这是个低风险、高收益的 “商机”。在宿舍捣鼓了几个月后,引起室友向某注意,听闻能挣钱,两人一拍即合,又拉来伍某,准备一起将这份 “生意” 做大做强。

刘某负责统筹全局,向某和伍某主要承担包装发货工作,三人分工明确,“生意” 做得 “风生水起”。直到 2024 年 9 月案发,经公安机关认定,他们的犯罪数额已高达 60 余万元。

案件移送至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检察院后,检察官敏锐察觉疑点:以三名大学生之力,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如此大规模的数十万元交易,且快递单显示发货地址涉及多省。

于是,检察院迅速向公安机关提出引导侦查意见,建议固定微信聊天记录、交易流水等电子证据,重点筛查 “引流 — 接单 — 发货” 的资金流向,并梳理快递面单信息,反向追踪上游人员。

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侦查人员在刘某手机里发现其与胡某的长期联系记录。原来,胡某团伙专门在短视频平台用 “液体”“白色药片” 等隐晦词汇引流,将客户 “甩单” 给刘某等多个 “发货点”。随后,胡某等 7 名上游人员在海南、广东等地相继落网(均另案处理)。

2025 年 3 月,该案移送至望城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机关认为,刘某等人主观上具有诈骗故意,客观上通过虚构药效、伪造产品介绍骗取财物,遂以涉嫌诈骗罪提起公诉。

经法院审理,6 月 16 日,刘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二个月,并处罚金 20.3 万元;向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7 万元;伍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 5 万元。

这起案件看似荒诞,背后却反映出诸多问题。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法律意识淡薄,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在本该努力学习、塑造未来的年纪,因一时贪念毁掉前程。学校方面,普法教育与价值观引导或许存在不足,未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

网络平台也难辞其咎,对 “迷药”“听话水” 等敏感词汇未能有效屏蔽,致使犯罪信息肆意传播。此外,部分购买者因自身动机不纯,即便被骗也不敢报警,间接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时刻保持警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同时,网络平台需强化监管,学校、家庭与社会也应形成合力,共同筑牢防范犯罪的坚实防线,避免此类荒诞悲剧再次上演。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