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双标?为什么小米事故更受“特殊关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10:05 1

摘要:4月1日下午,驾驶员的父亲告诉经济观察报,3月29日晚,他的女儿驾驶小米SU7,与两位同学从武汉出发,前往安徽,这位父亲说,他的女儿今年23岁,在2022年拿到驾照,此前在家中一直开别克君越。去年10月,女儿的男友购入这辆小米SU7,女儿曾单独驾驶这辆小米SU

4月1日下午,驾驶员的父亲告诉经济观察报,3月29日晚,他的女儿驾驶小米SU7,与两位同学从武汉出发,前往安徽,这位父亲说,他的女儿今年23岁,在2022年拿到驾照,此前在家中一直开别克君越。去年10月,女儿的男友购入这辆小米SU7,女儿曾单独驾驶这辆小米SU7前往佛山。其实要我说,以前没出事都是运气好而已。提醒10分钟干嘛不警觉呢?我开车,如果用ACC都是目不转睛,方向盘从来不放开,众所周知,自动驾驶车道保持这些功能解放的是你的脚,你不用疲劳的踩油门和刹车,但是你还要盯着方向,和路况。

我觉得现在的舆论太针对性了,就现在知道的情况来说,有一部分讨论根本就没根据事实。比如说,把“撞击后燃烧”当成“自燃”,还有把“车门无法打开”直接就说是“设计缺陷”,这都是错的,是没搞清楚复杂的汽车安全系统。其实啊,不管什么车,在高速碰撞的时候都有可能因为结构变形让车门打不开,燃油车碰撞后起火的情况也有。这次事故特殊的地方,可能更多是因为大家对新兴品牌的安全性期待更高。像小米,跨界造车的“新势力”,它的首款车型 SU7 自打发布,市场就对国产高端电动车寄予厚望,所以这次事故的舆论影响就更大了。

这次小米事故引起的公众反应那可真是强烈得很,和近年来其他品牌那些类似的事儿比起来,舆论热度差别大了去了。像特斯拉 Autopilot 出事故、大众 ID 系列起火、雷克萨斯 LM 碰撞后车门锁死这些情况,舆论也有关注,可不像这次小米这样,简直是“全民审判”。这中间的差别,背后藏着好些社会心理呢。

先说这第一个,新势力品牌有“原罪”焦虑。传统车企都积累技术几十年了,大家对他们产品可能有风险心里多少有点底。可像小米这种跨界的品牌,被当成“行业颠覆者”,大家一边盼着它能有突破,一边又怀疑它技术到底成熟不成熟。这一出事故,心里那点怀疑马上就变成信任危机啦。

再说说第二个,信息传播有“标签化”的效应。这事故里,什么“年轻女性驾驶员”“考试途中”“男友购车”这些标签,不知不觉就把这事儿说得更有劲儿了,让这事儿不只是产品安全的问题,还成了阶层、性别、社会竞争这些方面大家情绪发泄的一个出口。

还有第三个,这也是行业竞争格局的一种反映。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那叫一个激烈,小米一进来就动了行业的利益格局,这次事故引起这么大的舆论风暴,说不定还有趁机打压竞争对手的小动作。

无论事故最终责任如何划定,这事儿得成为整个行业好好反思的一个机会。就说这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因为电池能量密度高,还有高压电路复杂这些特点,在安全设计上本来就比燃油车面临的挑战大多啦!电池包在碰撞的时候怎么能不被挤压短路?高压系统能不能在出事故的一瞬间自动断电?车门解锁有没有那种多余的机械设计?这些技术上的小细节可都关乎着人命呢,车企得更透明点,好好回应大家的关心。

不过啊,这行业面临的更大麻烦是“塔西佗陷阱”。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大家对车企的信任度低到不行的时候,随便出个事故,大家可能都直接觉得是“企业太黑心”,而不是啥客观的技术问题。要想打破这个局面,一方面企业得建立更开放的安全信息披露机制,像定期公布碰撞测试的数据,主动请第三方来监测啥的。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也得把事故调查做得更独立、更透明,可不能让车企自己给自己证明清白,要不然大家可不相信。

这三名年轻生命没了,真的太让人痛心啦!不过呢,那种情绪化的“舆论审判”可没啥用,根本没办法让真相露出来。大家得小心两种特别不好的倾向。一种是把事故全怪在驾驶员操作上,根本不管车企在安全设计方面应该负的最终责任。另一种就是还没调查清楚呢,就开始瞎判断,用道德绑架代替了技术理性。真正尊重生命啊,那得耐心等着调查结果,根据事实去追问责任,这样才能推动行业安全标准往前走。

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这是人类出行方式的大变革,可它发展的时候肯定会有技术上的尝试和经验积累。像小米这样刚进来的,舆论应该多给点有建设性的监督,别老是恶意瞎猜。对整个行业来说,得建立更完善的处理事故的机制,让每一次的悲剧都能变成让技术变好的台阶。只有这样,“科技普惠”的愿望才能真正和“生命至上”的价值观一起走。

来源:孤星夜雨198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