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观察|上海率先启动陪诊师专业化培训破解老年人就医难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3 09:27 1

摘要:3月24日,2025年上海市陪诊师培训启动会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共计1100余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本次启动的培训由上海市民政局和上海开放大学共同举办。培训采用“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上海市民政局会同市卫健委、上海开放大学、市养老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发陪诊

2025年第7期 | 总第7期 | 养老服务专题

上海率先启动陪诊师专业化培训破解老年人就医难题

3月24日,2025年上海市陪诊师培训启动会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共计1100余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本次启动的培训由上海市民政局和上海开放大学共同举办。培训采用“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上海市民政局会同市卫健委、上海开放大学、市养老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发陪诊师培训大纲,系统构建了涵盖陪诊基础知识、陪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医疗基础知识与急救技能、沟通与心理支持、实训教学、法律责任与纠纷化解等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由上海开放大学负责全市陪诊师培训,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组织考核。

热点微评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独居、高龄及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慢性病老人不断增多,其就医陪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空巢老人占比已超过50%,部分大城市及农村地区甚至超过70%。2024年《老年友善医疗微改造需求洞察报告》显示,超九成受访老人因“流程复杂”“智能设备使用障碍”等问题需要陪诊服务。以上海为例,独居老人数量达30万,占户籍老年人口的5.3%,而陪诊师缺口高达12万,供需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市卫健委率先开始试点,于2025年1月印发《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标准化建设,填补行业空白。当前试点工作进入攻坚期,亟须通过专业化培训和管理机制,将零散的市场需求转化为规范化的服务体系。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陪诊服务行业面临着职业认可度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收费标准混乱等问题。从行业长期发展看,陪诊服务需向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延伸。一方面,探索“AI+陪诊”技术应用,如智能导诊、远程监测等工具,可提升服务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推动“陪诊+X”模式创新,与健康管理、保险、家政等领域深度融合,拓展服务场景。社会协同层面,需强化政府主导下的多方联动,民政部门完善监管机制,行业协会制定服务规范,企业开发市场化产品,高校提供人才储备。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与社会协作,为破解老年人就医难题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1.上海长宁区:制定《长宁区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

3月28日,长宁区民政局为推进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工作,制定了《长宁区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明确了试点范围、工作机制等内容。今年2月至7月,长宁区将逐步开展陪诊宣传和陪诊服务,完成全区43个养老服务机构(包括收住老年人的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和具有一定数量陪诊师、具备常态化专业服务能力的专业性日托、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等)中116名陪诊师的培训考核工作和长宁区助医陪诊平台建设,并对接“随申办”app内的“长宁旗舰店”。

2.福建:计划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1万人次

3月24日,福建省民政厅召开2025年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今年,福建将助力加快发展“银发经济”,加大优质老年用品供给,支持培育健康养老、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养生养老等产业。会议提出,2025年,福建计划奖补100个长者食堂、建设20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1万人次。加强高龄、失能、独居等老人探访关爱,推广运用“平安通”“邻安康”等长者守护平台,探索推进“一老一小”家政服务等创新试点。

3.民政部:保障居家失能老年人享受到高品质养老服务

2月18日,民政部发布《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基本规范》行业标准,这是国家层面关于家庭养老床位的首个服务标准,对于促进家庭养老床位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编制发布《基本规范》,有利于指导各类养老服务机构针对居家失能老年群体需求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精准化的照护服务,有利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规范有序参与,保障居家失能老年人享受到连续、稳定、专业的高品质养老服务。

关于社会政策观察

社会政策观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发的服务政府和社会的产品,由关注热点、热点微评、相关链接三个模块组成,侧重关注公益慈善、儿童福利、养老服务、残疾人保障四个领域,旨在倡导从实践中求破解热点难点之道,传播典范案例,推动实践与政策创新。

关于养老研究中心

养老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老龄政策进步,搭建行业实践创新平台,孵化公益项目及社会企业。提供战略咨询、项目孵化及评估、人才培训及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打造中国老龄事业及产业的知识支撑体系。

邮箱:er@bnu1.org

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