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VS纯视觉,两年后迎来终极对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0:01 3

摘要:现在的热闹像两桌麻将,一边坐着小鹏、蔚来、乐道,连华为新出的ADS SE基础版也用起了视觉当家;另一边长城、理想、小米、奥迪摸起激光牌,价格一口气杀到10万块钱的车也能装。

看到激光雷达价格从几十万跌到几百块,第一反应跟很多人一样:纯视觉完了。

但这事儿没这么干脆。

现在的热闹像两桌麻将,一边坐着小鹏、蔚来、乐道,连华为新出的ADS SE基础版也用起了视觉当家;另一边长城、理想、小米、奥迪摸起激光牌,价格一口气杀到10万块钱的车也能装。

两边出牌都猛,可真正打到2027年,牌桌未必剩人,也可能直接合并成一张大桌。

先说激光雷达的好。

暴雨夜、逆光隧道、突然蹿出的黑猫,激光的“一束红外”确实能帮忙兜底,这点摄像头再聪明也心虚。

但激光雷达不是神。

真遇到那种暴雨,探测距离立刻打折,回波全是噪点,跟下围棋突然被扔了一把沙子。

更尴尬的是,现在的激光雷达便宜归便宜,但还没便宜到像倒车雷达那样成“标配”。200美元一块,全车得装两三颗才能无死角,再算上装配标定,成本依旧是“小几千”的级别。

对15万以内的车来说,这笔钱足够把真皮座椅、天窗、大屏一次性配齐。

消费者会怎么选,用脚投票。

纯视觉这边看上去潇洒:摄像头才几十块钱一颗,算法升级全靠主机厂熬夜改代码。

但门槛其实在“看不见的电费”。

算力芯片五年翻了十倍,代价是把散热片和风扇塞进本来就不宽裕的前舱。

再往后翻十倍,电网都得打哆嗦。

更考验工程师的是长尾场景:路面一截翘起的钢板、反光背心的旧款和新款颜色差异、夜间洒水车让地面镜面化。

这些“小概率”不能漏掉,一旦漏掉就是命案。

马斯克敢说“人眼能搞定,摄像头就能搞定”,这话逻辑没问题,但人眼后面是几百万年进化的神经网络,车载芯片还要再进化一阵子才能把差距真正抹平。

所以现在出现一个怪象:越是喊“全视觉”的人,背地里的安全兜底做得越夸张。

高速NOA出事故,媒体一句“激光雷达就不会这样”就能让老板失眠。

工程师开会,永远有张PPT写着“极端天气降级策略”。

说白了,激光雷达就像一件冲锋衣,出门不一定下雨,可背包里塞着就安心。

问题是这件冲锋衣什么时候便宜到和雨衣一个价。

禾赛喊出80美元以内不是梦,听起来像当年固态硬盘一夜之间腰斩——真实现那天,摄像头就得在成本之外找出新的存在理由。

行业里真正的暧昧点,在这儿:法规和标准在悄悄加戏。

新出的自动驾驶测试规范里,出现了“冗余感知”明文要求。

意思翻译成人话:你想拿下L3牌照,光靠一套感知系统不够,得再配一套能“看见不一样世界”的备胎。

激光雷达于是从“奢侈品”变成“准刚需”。

但法规也写明:只要系统整体达标,不一定非得激光,红外、毫米波甚至另一组摄像头也行。

于是车企像备考学生,左手刷题(算法),右手买教辅(硬件)。

谁也不敢说三年后教辅会不会免费包邮。

普通人买车,其实不关心技术路线,只问一句话:它会不会突然撞我。

真正要变天的是保险和维修体系。

纯视觉车辆结构简单、传感器便宜,剐蹭后理赔金额肉眼可见地下滑;激光雷达车型前保撞一下,动辄上万,出险率直接被4S店拉上去。

保险公司开始按硬件配置定价,消费者慢慢学会算总账:省下来的车价,够不够几年后多交的保费。

那时候选什么雷达,就像当年选带不带天窗,看一年加多少钱,图个心里舒服。

2027年不是谁灭了谁,而是大多数人终于弄明白:车不是手机,升级不了系统就扔抽屉。

它得在各种天气、各种年纪的司机手里服役十年。

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不会决一生死,它们会在不同价位、不同场景里找到座位。10万的车可能配纯视觉,省下的钱换个更大的中控;30万以上的车继续把激光雷达当安全带,不为省钱,只为了不背锅。

至于技术争论,留给键盘和发布会,路上跑的车只会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来源:清新风铃1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