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金风染黄银杏,丹桂漫溢芬芳,教师节的钟声又一次在岁月里回响。从孔子杏坛设教、弟子三千,到如今校园里的谆谆教诲、灯火长明,教师始终是文明长河里的“摆渡人”——他们手握知识的船桨,载着一代代人驶向理想的彼岸。
当金风染黄银杏,丹桂漫溢芬芳,教师节的钟声又一次在岁月里回响。从孔子杏坛设教、弟子三千,到如今校园里的谆谆教诲、灯火长明,教师始终是文明长河里的“摆渡人”——他们手握知识的船桨,载着一代代人驶向理想的彼岸。
那些流传千年的古诗文,早已把对教师的敬意刻进民族的记忆里。有的写尽奉献之诚,有的道尽师恩之重,有的颂扬师德之高。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循着诗行,重温师者的温暖与伟大,读懂那份藏在三尺讲台后的坚守与热爱。
一、师者如烛:燃尽己身,照亮前路
李商隐笔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是缱绻的情语,却因那份“燃烧自我”的赤诚,成了教师奉献精神的最佳注脚。讲台之上,教师手中的粉笔是“烛芯”,挥洒的汗水是“烛泪”,他们不求回报,只愿用自己的光,驱散学生眼前的迷茫。
我至今记得高中班主任王老师的故事。那时她刚做完甲状腺手术,医生反复叮嘱要少说话、多休息,可她只在家待了一周,就戴着厚厚的围巾回到了教室。上课铃响时,她站在讲台上,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却还是笑着说:“耽误大家一周课了,咱们得把进度赶回来。”那节课,她每讲几分钟就要喝口水润喉,板书的手因为虚弱微微发颤,可眼神里满是坚定。下课后,有同学劝她再歇歇,她却摇摇头:“看着你们坐在教室里,我才放心。”
这样的场景,在千万所学校里每天都在上演。教师就像蜡烛,不是为了“成灰”的悲壮,而是为了“照亮”的意义——照亮学生探索知识的路,照亮他们面对困境的勇气,照亮他们追逐梦想的方向。郑燮在《新竹》中写“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竹的挺拔,离不开老竹的托举;学生的成长,何尝不是靠教师的支撑?那些深夜亮起的备课灯、那些写满鼓励的作业本、那些不厌其烦的讲解,都是教师用“光”为学生铺就的成长之路。
二、师恩如泉:润物无声,滋养一生
杜甫在《春夜喜雨》里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滋养万物的温柔,恰似教师对学生的恩情——它不张扬、不刻意,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我曾是个极度自卑的学生,数学成绩常年徘徊在及格线边缘,甚至想过放弃这门学科。直到遇到李老师,我的数学老师。有一次月考后,他把我叫到办公室,没有批评我的分数,反而拿出一张纸,写下我的错题思路:“你看,这道题的思路是对的,只是步骤漏了一点;这道题你其实懂,就是太着急了。”他顿了顿,又说:“我小时候数学也不好,第一次考试才考了38分,但我的老师告诉我,‘慢慢来,你可以的’。现在我也想把这句话告诉你。”
那天之后,李老师给我制定了“小目标”:每天只做3道基础题,做对了就给自己画个星星。他还在我的课本扉页写下“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渐渐地,我不再害怕数学,遇到不会的题也敢主动问他。期末考试时,我的数学考了82分,李老师在我的试卷上画了个大大的笑脸,旁边写着“你看,我说过你可以的”。
多年后,我虽然没有从事数学相关的工作,但李老师教给我的,远不止公式和定理——是面对困难时的从容,是相信自己的勇气,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就像诗句“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所说,我们或许只在教师身边待了几年,那份恩情却能滋养一生。它可能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次耐心的指导,却能在我们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想起那份温暖。
三、师德如岳:品格为炬,引领航向
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写“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不仅是对君子品格的赞颂,更是对师德的最高诠释。教师的职责,从来不止“教书”,更在“育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最好的榜样;他们的品格修养,都是学生成长的标尺。
古代的孔子,用“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让平民子弟也能走进课堂。他周游列国十四年,颠沛流离却始终没有放弃教书育人,哪怕在陈蔡绝粮,依然给学生讲学论道。学生颜回去世时,孔子悲痛高呼“天丧予!天丧予!”,这份对学生的深情,跨越千年仍令人动容。
如今,这样的教师依然在我们身边。“燃灯校长”张桂梅,在云南大山里创办女子高中,十几年如一日,帮上千名女孩走出大山。她身患二十多种疾病,却每天凌晨五点起床陪学生晨读,晚上十一点多才休息;她没有房子、没有存款,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学生身上。有人问她图什么,她说:“我想让这些女孩知道,她们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还有“时代楷模”支月英,在江西奉新县的大山里教了36年书。起初的学校是间破旧的土房,没有黑板就用木板代替,没有桌椅就带着学生一起做。她走坏了无数双鞋,走遍了大山里的每一个角落,只为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她说:“我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看到希望。”
这些教师用行动证明:师德不是口号,而是融入在每一件小事里——是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不放弃每一个希望,是用自己的品格,为学生树立一座精神的丰碑。正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品德高尚的人,无需张扬,自然会赢得尊重与追随。教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里种下“善”与“勇”的种子,引领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四、师魂永续:薪火相传,守护文明
白居易写“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道尽了教师育人无数的成就。但教师的价值,远不止“桃李满天下”——他们是文明的“传递者”,是历史的“连接者”,把前人的智慧传给后人,把民族的精神融入新一代的血脉,让中华文明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
从甲骨文的辨认到唐诗宋词的吟诵,从《论语》的智慧到《史记》的风骨,从勾股定理的推导到圆周率的计算,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都是通过教师的口传心授,一代代传递下来的。如果没有教师,文明会断代,智慧会尘封,历史会被遗忘。
在今天,教师的使命更显光荣。他们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们要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人用双手去创造;他们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融入祖国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就像“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所说,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找,但能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担当的老师,才是最珍贵的。今天的教师,正是在做这样的工作——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是文明的传承者,更是未来的筑造者。在华坪女高的校园里,那句“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不仅是张桂梅校长对学生的期望,更是无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他们用一生,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让文明的薪火永续,让民族的希望永存。
结语:致每一位平凡的师者
回顾这些诗句与故事,我们会发现: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轰轰烈烈的辉煌,只有润物无声的影响。他们是平凡的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用粉笔书写春秋,用汗水浇灌希望,用生命点亮未来。
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向每一位教师道一声感谢:感谢你们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感谢你们在课后的耐心陪伴,感谢你们在我们迷茫时的指引,感谢你们在我们成长中的付出。你们的恩情,我们会永远铭记;你们的精神,会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最后,用“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这句诗,送给每一位教师——你们的付出,终将在学生的成长里、在民族的复兴里,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来源:乘风破浪的老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