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 ERP 软件的 MRP 算不准?根源剖析与破局思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07:30 1

摘要: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ERP 软件中的 MRP(物料需求计划)模块本应是解决 “缺料停产”“库存积压” 的核心工具 —— 通过精准计算物料需求,让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无缝衔接。但现实中,不少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却陷入 “MRP 算不准” 的困境:系统算出的物

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ERP 软件中的 MRP(物料需求计划)模块本应是解决 “缺料停产”“库存积压” 的核心工具 —— 通过精准计算物料需求,让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无缝衔接。但现实中,不少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却陷入 “MRP 算不准” 的困境:系统算出的物料需求与实际生产脱节,要么提示 “有库存却找不到物料”,要么采购回来的物料用不完,反而增加库存成本。这一问题并非单纯是 ERP 软件 “不好用”,而是由数据、流程、人员等多维度因素共同导致的 “系统性偏差”。

很多软件本身算法上有问题:

1.很多软件引入了可用量公式,MRP恰恰是以可用量为基础计算的,有的软件为了简化,可用量和库存数据库表不是一个,同步时候出现很多问题,可用量不准,后面MRP必然不准,(这里不能提厂商)

2.MRP算法不是简单的金字塔式的从下往上卷积,而是,复杂BOM是多个金字塔并行,塔中套塔,有些ERP,算个两三层勉强,超过四层,就错误百出,到了大型ERP,这种弊病就层出不穷,而很多假民族企业(实际注册开曼群岛,美帝合资)不肯投巨资研发,不愿意请数学家研究复杂情况的算法,被资本利益诱惑,只想赚钱,不负责任。吹嘘的让人如在云里星空,自吹能做到星瀚宇宙,实际做出来都是狗屎。没有一点良知。良知早被美帝吃掉了。

一、数据基础失真:MRP 运算的 “源头活水” 被污染

MRP 运算的核心逻辑是 “基于准确数据做精准计算”,其计算公式(净需求量 = 毛需求量 - 现有库存 - 在途库存 + 安全库存)中,每一项数据的真实性都直接影响结果。而多数企业 MRP 算不准的根源,恰恰在于 “数据基础失真”,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BOM 清单不规范:MRP 运算的 “骨架” 残缺

BOM(物料清单)是 MRP 运算的 “基础骨架”—— 没有准确的 BOM,就如同用错误的图纸盖房子,后续计算再精准也无意义。不少企业的 BOM 存在三大问题:

物料信息模糊:BOM 中仅标注 “螺丝 1 个”,却未明确规格(M3 还是 M4)、材质(不锈钢还是铁)、供应商,导致 MRP 计算时无法匹配库存中的具体物料,出现 “系统显示有库存,实际却用不了” 的情况;BOM 版本混乱:产品迭代后,旧版 BOM 未及时删除,新版 BOM 未标注生效时间,MRP 运算时误调用旧版 BOM,例如某电子厂产品已升级为 “使用 Type-C 接口”,但 BOM 仍保留 “Micro-USB 接口”,导致系统按旧规格计算物料需求,采购回的接口全部无法使用;漏填低层物料:复杂产品的 BOM 需包含多层级物料(如成品→组件→零件),但部分企业仅填写成品级物料,漏填组件或零件信息,例如某机械厂生产 “电机”,BOM 仅标注 “电机 1 台”,却未包含 “电机转子、定子” 等低层零件,MRP 无法计算这些零件的需求,导致生产时缺料停工。

(二)库存数据不真实:MRP 运算的 “库存项” 虚高或虚低

盘点不及时或不彻底:小企业常因人力有限,半年甚至一年才盘点一次库存,期间物料的入库、出库、报废未及时录入系统,导致系统显示的 “现有库存” 与实际库存偏差极大。例如某五金厂系统显示 “螺栓库存 500 个”,实际盘点仅剩 100 个,MRP 按 500 个扣减后,未生成采购计划,生产时直接缺料;物料存放混乱:未推行 5S 管理的企业,物料随意堆放,不同规格的物料混放、报废物料未及时清理,盘点时误将报废物料计入 “现有库存”,导致系统库存虚高。例如某玩具厂仓库中,合格毛绒面料与受潮报废面料混放,盘点时全部计入库存,MRP 计算时过度扣减,未生成采购计划,生产时才发现合格面料不足。

(三)在途库存与订单数据滞后:MRP 运算的 “动态项” 失效

“在途库存”(已采购但未入库的物料)和 “毛需求量”(订单需求)是 MRP 计算中的 “动态项”,需实时更新,否则会导致计算偏差:

在途库存未同步:采购部门下达采购订单后,未及时在 ERP 中录入 “供应商、到货时间、数量”,MRP 无法识别这些在途物料,计算时未扣减在途库存,导致重复采购。例如某服装厂已采购 “面料 1000 米”(在途),但未录入系统,MRP 按 “毛需求量 1000 米 - 现有库存 0” 计算,又生成 1000 米的采购计划,最终面料积压 2000 米;订单数据未及时维护:销售订单取消或变更后,未在 ERP 中及时修改 “毛需求量”,MRP 仍按原订单需求计算,导致物料多采。例如某电子厂客户取消 “100 台设备” 订单,但系统未删除该订单,MRP 仍按 100 台的需求计算物料,采购回的零件全部成为库存积压。

二、参数设置不合理:MRP 运算的 “规则” 偏离实际

ERP 软件的 MRP 模块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置参数(如安全库存、损耗率、采购提前期),若参数设置 “拍脑袋决定”,未结合生产与市场需求,也会导致计算结果失真。

(一)安全库存设置极端:要么 “缺货” 要么 “积压”

安全库存为 0:认为 “不设安全库存能减少积压”,但忽略了供应商交货延迟、生产损耗等风险,例如某机械厂未设 “轴承” 安全库存,供应商交货延迟 3 天,直接导致生产线停工;安全库存过高:凭经验设置过高的安全库存,例如某文具厂将 “笔芯” 安全库存设为 10000 支(实际月均需求仅 5000 支),MRP 计算时每次都按 “毛需求量 + 高安全库存” 生成采购计划,导致笔芯库存积压超过 3 个月用量,占用资金近 10 万元。

(二)损耗率与采购提前期估算不准:MRP 计算的 “弹性项” 失控

损耗率估算偏差:生产过程中物料会有正常损耗(如切割废料、注塑废品),MRP 需按 “毛需求量 ×(1 + 损耗率)” 计算实际需求。若损耗率估算过低,例如某家具厂将 “木材损耗率” 设为 5%(实际损耗率为 10%),MRP 计算的物料需求不足,生产时缺料;若损耗率估算过高(如设为 20%),则会导致物料多采,增加库存;采购提前期估算不准:采购提前期是 “从下达采购订单到物料入库的时间”,MRP 需根据提前期倒推采购时间。若提前期估算过短(如实际需 15 天,却设为 7 天),MRP 生成的采购订单过晚,物料无法按时到货;若提前期估算过长(如实际需 7 天,设为 15 天),则物料过早入库,占用仓库空间与资金。

三、流程协同脱节:MRP 运算的 “链条” 断裂

MRP 运算并非 “独立模块”,而是需要采购、生产、仓库、销售等部门协同配合 —— 若部门间流程脱节、信息不同步,即使数据与参数准确,MRP 结果也会 “失效”。

(一)部门间信息不同步:MRP 结果无法落地

生产计划与销售订单脱节:销售部门接到紧急订单后,未及时同步给生产部门,生产计划未更新,MRP 仍按原计划计算物料需求,导致紧急订单缺料;采购与仓库信息脱节:采购部门变更供应商或调整交货时间后,未告知仓库,仓库未在 ERP 中更新 “在途库存” 信息,MRP 计算时仍按原在途库存扣减,导致重复采购;生产与仓库信息脱节:生产部门领用物料后,未及时在 ERP 中录入 “生产领料单”,仓库库存数据未扣减,MRP 计算时仍按原库存扣减,生成的采购计划量不足。

(二)异常情况未及时处理:MRP 结果 “滞后” 于实际

生产过程中难免出现异常(如物料报废、订单变更、设备故障),若未及时在 ERP 中处理这些异常,MRP 计算会基于 “过时信息”,结果自然不准:

物料报废未录入:生产中出现 “不合格零件”,未在 ERP 中做 “报废处理”,系统仍将其计入 “现有库存”,MRP 扣减后需求减少,未生成采购计划,后续生产缺料;订单变更未调整:客户变更订单数量(如从 100 台增至 200 台),销售部门未在 ERP 中修改订单信息,MRP 仍按 100 台计算物料需求,导致 200 台生产时缺料。

四、系统本身与人员操作问题:MRP 运算的 “工具” 与 “使用者” 适配不足

除了数据与流程,ERP 软件本身的功能缺陷及人员操作失误,也会导致 MRP 算不准。

(一)ERP 软件功能适配性差:“大系统” 不适合小企业

功能过于复杂,小企业用不了:部分大型 ERP 软件的 MRP 模块功能强大,但需要专业的 IT 人员维护,且操作流程繁琐(如需要设置多层级计划参数、审批节点),小企业员工缺乏专业培训,无法熟练操作,只能 “简化操作”(如跳过部分参数设置、手动修改计算结果),导致 MRP 结果偏差;模块间数据不互通:部分低价 ERP 软件的 “MRP 模块” 与 “库存模块”“采购模块” 数据不互通,例如库存模块更新后,MRP 模块无法实时获取最新库存数据,仍基于旧数据计算,结果自然不准。

(二)人员操作失误:“使用者” 成为偏差的 “最后一环”

五、破局思路:让 ERP 的 MRP“算得准、用得好”

夯实数据基础:规范 BOM 制作(明确物料规格、版本、多层级信息),推行 “周期性盘点 + 动态盘点”(如每月盘点核心物料,入库出库实时录入),确保 BOM、库存、订单数据真实准确;

结语:MRP 算准的核心,是 “管理规范” 而非 “软件先进”

很多企业认为 “换个更贵的 ERP 软件就能让 MRP 算准”,实则陷入了 “工具依赖” 的误区。MRP 的准确性,本质上是企业管理规范性的 “镜子”—— 数据是否规范、流程是否协同、人员是否专业,直接决定了 MRP 的计算结果。对小企业而言,与其追求 “高大上” 的软件,不如先从规范 BOM、盘点库存、打通部门信息这些 “基础工作” 做起。当管理规范落地后,即使是简易的 ERP 软件,也能让 MRP“算得准、用得好”,真正成为降本提效的工具。

来源:企业信息化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