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史学家吴競在其代表作《贞观政要·诚信》中指出:“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是诚实和信用的合称,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认为,“兵、粮、信”三者中,“信”为最重。“诚”指内,诚实为人;“信”指外,信守诚恳待人
唐朝史学家吴競在其代表作《贞观政要·诚信》中指出:“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是诚实和信用的合称,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认为,“兵、粮、信”三者中,“信”为最重。“诚”指内,诚实为人;“信”指外,信守诚恳待人。
《新唐书·刑法志》详述了一段“纵囚归狱”的佳话。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体察下情,亲自到狱中审讯死囚,深感死囚对家人的眷恋之情,不免心生怜悯。于是,他毅然决定将390名死囚暂放归家,以看望家中父母妻儿,并限其第二年秋间返回狱中。
对此,反对者认为这些死囚乃恶中之恶者,放之犹如纵虎归山,岂能轻信!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390名返家的死囚,无一例外,皆按时返回监狱。李世民感其诚信、深为震动,于是下诏释放了这些囚犯。
在这个故事中,那些选择信守承诺的死囚,与选择信任死囚的李世民,共同完成了一次人性的升华,也让唐太宗赢得了“以信治天下”的美名,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上这样的的例证还有很多,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刘邦追杀;商鞅“徙木立信”为变法奠定基础……今天,这些故事依然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朴素的真理——诚信是立身之本,更是赢得天下最持久的力量。诚信如同人生的通行证,即使在最黑暗的处境中,也能找到前行的光亮。
从历史回归现实,诚信的价值从未褪色。一个人如果能够信守承诺,便会收获他人的尊重与信赖;一个企业若要历经风雨而不衰,靠的则是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诚信,本质上体现的是人品、道德和价值取向,它是社会的核心道德准则。
从个人到国家,从古代到现代,那些最终赢得尊重和成功之人,无不将诚信作为立世根基。这是铁律,是真理。个人循此道,就能立足于社会,智勇深沉、事业有成;国家循此道,就能团结百姓、克难攻坚,实现民富国强。
信者赢天下,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历经千百年检验的真理。它启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诚信始终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企业行稳致远的保障,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我们当以“纵囚归狱”的典故为镜,在生活中坚守诚信、传递信任,共同构筑一个以信为美的社会。
来源:前线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