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腾在小米的发展轨迹,恰似小米从“互联网手机新兵”到“全球科技巨头”转型期的一个缩影:从技术骨干到产品核心参与者,他的成长既受益于小米“工程师文化+快速试错”的土壤,也折射出企业对核心人才的培养逻辑。而此次“泄密被辞退”事件,更像一面镜子,照见科技企业信息安全
王腾回应因泄密被辞退,称接受该有的代价,怎样评价他在小米的发展?此事有哪些警示意义?
王腾在小米的发展轨迹,恰似小米从“互联网手机新兵”到“全球科技巨头”转型期的一个缩影:从技术骨干到产品核心参与者,他的成长既受益于小米“工程师文化+快速试错”的土壤,也折射出企业对核心人才的培养逻辑。而此次“泄密被辞退”事件,更像一面镜子,照见科技企业信息安全的红线与个人职业发展的边界。
王腾在小米的工作生涯,始终与公司的战略调整同频。2016年前后,小米正经历手机业务的低谷,雷军大刀阔斧改革手机部,王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小米,王腾原本是OPPO手机的工程师,他见过比小米低谷更低的谷,早年间OPPO手机也走过小米要走的路。
随着小米手机团队的改革深入,到2016年年底,手机硬件团队从300人增加到595人,几乎增长了一倍。研发资金也快速地进入新技术的各个领域。这一年,小米的研发资金达到21亿元。也是从此时起,小米研发团队的人数,几乎是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研发资金每年也大幅度增加。
这个时期,雷军总是对这些年轻人讲的一句话是:知耻而后勇,小米现在要在每一个角度和最先进的技术对标。他也一再地把小米的价值观在内部进行输出,比如“时间是小米的朋友”,再比如“在信息越来越透明的今天,小米贴近成本定价的模式最终代表正义与光明”。在这样的激励之下,被提拔的年轻领导们雄心勃勃,工程师与工程师之间的沟通不再困难,各种学习和培训也火热地开展起来。小米还进行了大量的拆机分析和组装培训。这让以前只做一个模块的工程师们迅速了解了整个手机行业的全貌和技术现状,对新技术的分析和头脑风暴每天都在火热地进行。
这让刚刚加入这家公司不久的王腾都感觉到,只要按照这种步骤前行,小米一定会很快复苏。他是从OPPO过来的研发工程师,他见过比这低得多的低谷,OPPO曾经在功能机转型到智能机的浪潮中遇到巨大的困难,在制式升级的过程中几乎要倒闭了,然而,它在低谷中重新摆正自己的航向,做了很多有利的调整,最后重回手机行业的前列。而这样的事情,正在此时此刻的小米发生。
而真正让王腾走进公众视野的,是他在产品营销中的“故事化表达”能力。2021年Redmi Note 11 Pro发布会上,他主导的“15分钟快充”传播案例堪称经典:通过水下闭气挑战视频,将“120W快充”的技术参数转化为“紧张-刺激-兴奋”的情绪体验画面,让观众“牢牢记住产品特点”。这一案例既体现了小米“用用户听得懂的语言讲技术”的传统,也暗示王腾已从“埋头研发”转向“连接技术与用户”的关键角色——这种转型恰恰契合小米从“性价比硬件”向“场景化体验”升级的需求,也让他成为Redmi品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发声人。
王腾“接受该有的代价”的回应,背后是科技行业对“信息安全”的敬畏。它带给我们以下三重警示:
1. 对科技企业:信息即核心资产,保密是“职业底线”。
小米的崛起离不开对“信息效率”的极致追求——早期靠线上预售、用户参与迭代(MIUI内测)打开市场,后期靠供应链协同(如张峰接手的供应链改革)支撑全球化扩张。在这些商业环节中,产品规划、技术参数、供应链数据等信息一旦泄露,可能直接影响市场竞争格局(如新品定价策略提前曝光导致竞品反扑)。王腾作为产品核心参与者,接触的信息往往涉及未发布产品的“命门信息”,出现泄密行为触碰的正是企业“不可退让的管控红线”。
2. 对员工个人:职业发展中的“工作能力”,永远不能凌驾于“职业规则”之上,换句话说,就是要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之内尽情去发挥个人才能。
王腾的成长路径本是小米“技术人才转型范本”:从研发到产品营销,他拥有技术+营销的复合能力,这种能力在在任何企业都极具价值。但“泄密”事件提醒我们:你的专业能力再强,若突破职业道德底线,一切积累都可能瞬间化为乌有。正如雷军强调的“贴近成本定价的模式最终代表正义与光明”。小米企业价值观中对“诚信”和“规则”的坚守,本质上是对所有员工的约束——无论职位高低,“合规”永远是职业发展的“1”,能力只是后面的“0”。只有1始终存在,否则后面增加多少个“0”结果也还是“0”。
3. 对行业而言,产品快速迭代期,“行业技术保密”需与“企业创新速度”同步升级。信息安全问题无处不在。
小米以“互联网思维”颠覆手机行业,核心在于“快速试错、用户共创”,但这种产品开发模式也让信息流转更频繁(如MIUI内测需开放部分功能给用户)。如何在“开放创新”与“信息保密”间找到自身平衡?辞退王腾事件或将倒逼企业完善内部信息分级管理制度:哪些信息可对团队公开、哪些需签署保密协议、哪些仅限核心决策层接触——如今这样一个时代信息安全问题刻不容缓,而同时它还是一个长期问题,最好事前管控,而非事后补救。
三、不管是哪种企业都存在高管的生存危机:王腾案例让我们看到3个职场生存逻辑 。
抛开事件本身,王腾的经历对科技行业从业者有更普适的启示: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职场中,“能力半径”需与“责任边界”相匹配。从研发工程师到产品总监,王腾的“能力半径”扩展到产品定义、市场沟通,但“责任边界”也随之扩大——不仅要对产品结果负责,更要对信息安全带头负责。很多职场人在晋升后容易忽视“责任边界”的同步增长,最终因“能力越界”而在职场栽跟头。
➢信任是个很脆弱的东西,一旦失去往往很难再建立。在职场中,往往获取“企业信任”要比“职位高低”更重要。企业和员工之间并不是命运共同体而是一种利益共同体,王腾一路从一个技术工程师做到市场部总经理,小米愿意让王腾带领那么大一个团队,本质上是对其“专业度+忠诚度”的双重信任。这种信任一旦破碎,即便跳槽到其他企业,也可能因“诚信污点”影响到自身职业发展,这样的例子在科技企业屡见不鲜。
➢企业多元化和快速扩张期更需要企业一把手和高管的“慢思考”。小米的发展代价是从2016年起“每年翻倍”的研发投入,为了扩大商业版图,身处其中的个体很容易被“高速迭代”的模糊信息所裹挟,而忽视一些重要细节。但恰恰是这种“复杂环境”,更需要“领导人的慢思考”:像王腾这种能接触到企业核心机密的高管,每次需要向外部传递信息时的确应该问问自己“这么做可以吗?会不会对我个人和公司带来什么风险?”——这也顺便警醒我们这些打工人,在职业长跑中,“不踩线”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全民科普在行动#
来源:悦读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