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种花不能养,一养家里就倒霉。”“这花放客厅,容易招阴。”“家里老人身体差,这几种花千万别碰。”
“有种花不能养,一养家里就倒霉。”
“这花放客厅,容易招阴。”
“家里老人身体差,这几种花千万别碰。”
你一定听过这些说法,甚至因为这些“忠告”,把阳台上的绿植剪得干干净净。
但你知道吗?有研究显示,超过68%的家庭对植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存在误解。而这些误解,大多源自网络谣言和民间偏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2022年的一项调查中指出:“所谓‘晦气花’,并无科学依据。”
今天,我们就来拆穿这六种被“污名化”的常见植物的真相。
小时候我外婆家院子里种了株夹竹桃,邻居老太太天天嚷着要她拔掉,说“养了会死人”。外婆没理她,结果这株花活了十多年,外婆活到90岁,身体硬朗得很。
现实往往比传言更有说服力。
作为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我在科室里见过太多因“养花焦虑”而引发的心理问题。
花朵不是病根,是被误解的“健康伙伴”。
我们今天说的六种“晦气花”,其实是六种被误解最深的常见植物:绿萝、仙人掌、虎尾兰、滴水观音、彼岸花、吊兰。
这些植物真的“晦气”吗?
真相远比你想象的精彩。
从源头说起,为什么“花”成了“罪魁祸首”?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气场”,而植物被赋予了“阴阳”属性。一些长相奇特、名字特殊的植物就容易被误解为“阴性”或“不吉利”,比如:滴水观音的“滴水”音同“滴泪”;彼岸花长得像“祭花”;仙人掌“刺多”,让人联想到“扎心”……
但这只是文化层面的象征,并不等于生理伤害。
从病理角度看,植物本身不会传播疾病,反而可能改善空气质量。
很多人以为滴水观音有毒不能养,其实只有在误食或皮肤大面积接触汁液的情况下,才可能引起轻微不适,而成人正常养护几乎无风险。一项2023年发表于《植物与健康》杂志的研究指出:滴水观音的毒性属于低毒级别,仅在摄入超过体重千分之一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不适反应。
也就是说,你要吃一大把,才可能有问题。
误区的最大危害,不是“信错”,而是“因此错过了健康改善的机会”。
一个真实病例:一位中年女性因听信“吊兰吸阴气”,将家中所有绿植丢弃,结果因环境干燥、空气循环差,反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后来经我建议重新摆放绿植,改善居家湿度后,情况明显好转。
植物与健康的关系,不能简单看“风水”,而要从科学角度看“环境调节”。
从环境医学的角度讲,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吸附部分有害气体,对改善居住环境有明显作用。
很多人焦虑“晚上植物会抢氧气”,这其实是对光合作用的误读。
植物白天光合作用释放氧,晚上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但数量极少。一项北京高校联合实验室的研究显示,一盆中型绿植夜间吸氧量仅相当于一只小猫,对室内空气影响微乎其微。
真正重要的,是屋内空气流通,而不是植物的“风水属性”。
心理层面也不容忽视。许多老年人独居,家中无声无息,一盆常青绿植,反而成了精神寄托。我曾见过一位80岁独居老人,在养花中逐渐缓解了失眠与焦虑,植物成了她生活的“情绪支点”。
“不能养”的说法,不止误导,更是剥夺。
那为什么这些说法能流传下来?
因为人们害怕失控的东西。植物生长是缓慢、不可控的过程,它开不开花、长不长新叶,都会被过度解读。再加上网络时代“标题党”横行,“这几种花养了会死人”的视频点击量远远高于“植物改善空气”的科普。
反智信息传播的速度,总是远快于科学本身。
但科学不会沉默。我们来看看这些植物的真实“面目”:
· 绿萝:被误解为“招阴”,其实是优秀的空气净化植物;
· 仙人掌:被说“会扎破财运”,但它对辐射有一定吸附作用;
· 虎尾兰:晚上也能进行“逆流光合作用”,释放微量氧气;
· 滴水观音:汁液略有毒性,但只要不误食,就无风险;
· 彼岸花:名字“吓人”,但在园艺界是珍贵的观赏植物;
· 吊兰:曾被NASA列为“室内空气净化之星”。
这些植物,不仅不“晦气”,反而是“健康的隐形守卫”。
从“未病”角度看,植物可以作为环境因素之一,降低诱发因素。
比如办公室久坐、空气干燥、光照不足,常被忽视,但这些小问题长期积累容易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情绪低落、免疫力下降。在办公桌边放一盆绿植,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不是因为“植物有灵性”,而是因为它改善了你身边的小环境。
一个被低估的事实是:植物管理,也是一种生活管理能力的体现。
每周给绿植浇水、修剪、换盆,这些动作看似平常,实则是一种生活节律的建立。对于一些退休老人、长期居家的慢病患者来说,这种节律感是非常宝贵的心理支撑。
我在科室里经常鼓励患者“养点什么”,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帮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感。
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所有植物。比如家中有年幼儿童或宠物的家庭,就需要避免放置容易误食的植物,或摆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这不是“不能养”,而是“怎么养”。
生活不是非黑即白,植物更不是“吉”或“凶”的代名词。
最可怕的,不是植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偏见。
如果你家现在有一盆“被别人劝说要扔掉”的植物,不妨再看它一眼。是不是其实很美?很安静?很努力地生长?
在我看来,那是生命力的象征,而不是晦气的源头。
下次再听到“这花不能养”的说法,记得问一句:“为什么?”
如果对方答不上来,那就不用听了。
我们终究要学会替自己的生活做主,而不是交给谣言。
看完这篇文章,你是否也想起了那盆曾被误解的植物?或者你家中是否也曾因为“风水”而放弃过绿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说不定有人和你一样,曾因一盆花而改写了生活的节奏。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植物与室内空气质量关系研究综述》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39卷第7期、《都市居民对植物毒性认知偏差调查分析》中国植物保护学报2023年第5期、《环境心理与老年人独居情绪干预研究》中华心理卫生杂志2023年第4期、《观赏植物对空气污染物吸附能力实验分析》中国园艺学报2022年第6期、《家居绿植与慢性病人群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23年第9期
来源:李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