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对《约伯记》的解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06:39 6

摘要:犹太教对《约伯记》(希伯来语:סֵפֶר אִיּוֹב / Sefer Iyov)的解释非常丰富和多元,它不仅仅是关于“好人为何受苦”的简单故事,而是一个深奥的神学、哲学和伦理学研究课题。与一些基督教解读相比,犹太拉比和注释家们(如Rashi, Maimon

犹太教对《约伯记》(希伯来语:סֵפֶר אִיּוֹב / Sefer Iyov)的解释非常丰富和多元,它不仅仅是关于“好人为何受苦”的简单故事,而是一个深奥的神学、哲学和伦理学研究课题。与一些基督教解读相比,犹太拉比和注释家们(如Rashi, Maimonides, Nachmanides等)的视角有其独特之处。

以下是犹太教传统对《约伯记》的主要解释方向和核心观点:

核心主题:义人受苦与神义论(Theodicy)

《约伯记》的核心问题是:如果上帝是既全善又全能的,为什么义人会遭受巨大的痛苦? 这个问题在犹太神学中被称为“神义论”,即如何为上帝的公正辩护。

关于约伯其人的身份

犹太传统对约伯是否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存在争论。

· 塔木德中的观点:一些拉比认为约伯是虚构的寓言人物,是摩西或另一位先知写下的寓言,用以教导深刻的道理。另一些拉比则认为他是真实存在的,生活于亚伯拉罕或摩西时代,甚至是一位外邦的义人。

· 共同点:无论其历史真实性如何,《约伯记》的故事和其提出的问题被视为真实且至关重要的。

对故事中各个角色的解读

1. 撒旦(Ha-Satan):

· 在犹太教中,“撒旦”不是基督教中与上帝对立的恶魔或邪恶之源。它的名字意思是“控告者”或“对手”,更像是天堂法庭中的“检察官”或“审计官”。

· 他的角色是奉上帝之命,在世间寻找人的过错并提出指控。他需要得到上帝的许可才能试探约伯。这表明一切最终仍处于上帝的控制之下,撒旦只是执行特定职能的天使。

2. 约伯的三个朋友:

· 以利法、比勒达、琐法代表了当时主流但却错误的神学观点:“遭受惩罚论”(Deed-Consequence Nexus)。他们认为苦难必然是罪的直接结果,因此约伯必定犯了隐藏的罪。

· 上帝在最后亲自驳斥了他们的观点(42:7):“因为你们议论我,不如我的仆人约伯说的是。” 这明确表示,将苦难简单归咎于受害者的罪过是一种神学上的错误。

3. 以利户:

· 这个年轻的后来者提出了一个略微不同的观点:苦难有时是惩戒性的,是上帝用来警告和教育义人,防止他们走向骄傲和犯罪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爱的管教”。这个观点比三友的观点更易接受,但许多注释家认为这依然不是最终的答案。

4. 上帝:

· 上帝从旋风中出现,并没有直接回答约伯“为什么”受苦的问题。相反,祂用一连串气势磅礴的反问,向约伯展示了宇宙的浩瀚、复杂和奥秘(如创造天地、星辰、河马、鳄鱼等)。

· 犹太解释认为,上帝的回答的核心是谦卑与信任。祂不是在炫耀力量,而是在告诉约伯(和读者):人类的智慧和认知是极其有限的,无法完全理解上帝管理宇宙的宏大计划和方式。上帝的公正超越了个人的苦难,存在于一个凡人无法看到的宏大图景中。

· 关键在于,上帝认可了约伯的质疑和争辩,但谴责了朋友们的武断和教条。这表明与上帝真诚的挣扎和对话是信仰中可接受甚至是被尊重的一部分。

主要犹太注释家的观点

· 迈蒙尼德(Maimonides/Rambam, 12世纪): 在他的哲学巨著《困惑者指南》中,他将《约伯记》视为一个关于神意(Divine Providence) 的寓言。他认为:

· 约伯最初持有的是一种幼稚的信仰——上帝会奖赏好人、惩罚坏人。这种信仰在苦难中崩溃了。

· 上帝最后的回应旨在引导约伯从对物质的关注转向对知识和上帝本身的关注。

· 真正的奖赏不是物质财富,而是接近上帝、认识上帝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完美和幸福。苦难本身并非重点,重点是通过苦难,约伯达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对上帝的理解。

· 纳赫曼尼德斯(Nachmanides/Ramban, 13世纪): 他更倾向于传统观点,认为《约伯记》探讨的是灵魂转世(Gilgul Neshamot) 或来世(Olam Haba) 的教义。今生的苦难可能是为前世未知的罪孽赎罪,或者是对义人的一种考验,其真正的、丰厚的奖赏将在来世显现。今生的福祸并非最终判决。

· 拉什(Rashi, 11世纪): 他的注释更侧重于文本的字面意思和米德拉什(Midrash,拉比训诂)传统。他认为约伯的苦难是为了证明(向撒旦证明)存在无私的敬虔,即不是为奖赏而侍奉上帝。他也强调约伯在质疑中确实说了些轻率的话,因此需要悔改。

现代犹太视角

· 哈西德派(Hasidic) 教导常常强调在苦难中寻找隐藏的善意,并将其视为与上帝进行更深层次连接的机会。

· 大屠杀后的犹太思想:像拉比约瑟夫·索洛维契克(Rabbi Joseph B. Soloveitchik) 这样的思想家,将约伯的“抗议”视为一种正当的、甚至是神圣的行为模式。他区分了“顺命的人”(被动接受命运)和“立约的人”(即使在与上帝争辩中也积极参与神圣关系)。约伯是后者的典范。

· 哈罗德·库什纳(Harold Kushner)(虽然他的观点在犹太社区内存在争议)在其著名著作《当坏事发生在好人身上》中提出,上帝是全善的,但并非全能(至少在干预自然法则方面)。他认为上帝的力量不在于防止苦难,而在于赋予我们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力量。这个观点深受《约伯记》的启发。

总结:犹太教解释的核心要点

1. 拒绝简单答案:明确反对“苦难必然源于罪”的简单化神学。

2. 认可质疑的价值:与上帝争辩、质疑公正是信仰生活中诚实且必要的一部分。

3. 强调谦卑与信任:人类的智慧有限,必须信任上帝的终极公正,即使无法理解。

4. 关注关系的转变:故事的重点从“约伯失去了什么”转向了“约伯最终认识了谁”。他与上帝的关系经历了考验,变得更加深刻和真实。

5. 行为的价值:最终,约伯因为他的朋友祈祷而得到恢复(42:10)。在犹太教中,行动(Tikkun Olam,修复世界)和社区关怀是回应苦难的关键。

总而言之,犹太教对《约伯记》的解释不是一个单一的答案,而是一个鼓励探索、质疑和最终在神秘中保持信仰的框架。它教导信徒,在面对无法解释的苦难时,最可贵的不是沉默的顺从,而是诚实的挣扎和持续的行善。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