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吉利德中国大裁员!网友:“集采+内卷,外企好日子到头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23:07 1

摘要:自2024年末至次年3月份期间,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 Sciences)密集发布了一系列全球性的员工缩减举措:其位于西雅图的办公地点遭遇了关闭,并伴随72名员工的离职;同时,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总部也有104名员工面临裁撤。此外,公司还计划在2025年年中

吉利德中国回应裁员:正在进一步调整资源。


失业君小编 | 文
Edward Jenner |

自2024年末至次年3月份期间,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 Sciences)密集发布了一系列全球性的员工缩减举措:其位于西雅图的办公地点遭遇了关闭,并伴随72名员工的离职;同时,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总部也有104名员工面临裁撤。此外,公司还计划在2025年年中关闭其附属企业——位于费城的Kite Pharma细胞治疗工厂的运营。吉利德将这些行动阐释为“资源配置的优化策略”,旨在更加聚焦于其核心业务领域,特别是全力筹备创新长效HIV治疗药物来那帕韦(lenacapavir)的市场投放。

据界面新闻,近期吉利德中国区域也传出裁员风波的消息。针对这一报道,吉利德中国于4月1日正式回应,重申公司正坚定不移地推进其长期战略规划,并加速临床研发的步伐。为适应市场变化,公司正在进行资源结构的深度调整,旨在为即将面世的每年仅需给药两次的HIV预防药物来那帕韦(lenacapavir),以及其他即将在国内上市的新产品铺平道路。然而,关于中国区具体裁员的人数及受影响部门的信息,吉利德中国方面并未公开透露。

近年来,吉利德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战略部署频繁遭遇阻碍。其CAR-T疗法产品Yescarta与Tecartus的市场表现疲软,2024年第三季度销售额不仅未见显著增长,反而分别出现了1%的同比降幅和7%的环比降幅。与此同时,Trodelvy在多个适应症的临床试验中遭遇失败,这无疑为吉利德肿瘤业务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进一步限制了其增长潜力。

在财务层面,吉利德面临了不小的挑战。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现金储备从上年同期的84.28亿美元大幅下滑至50.37亿美元。这一显著减少主要归因于对CymaBay Therapeutics的39亿美元收购,以及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为了在短期内缓解现金流的紧张状况,吉利德不得不采取裁员这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

尽管在肿瘤领域遭遇挫折,吉利德在HIV治疗领域依然保持着稳固的市场地位。2024年第三季度,其HIV业务营收达到了50.73亿美元,同比增长9%。其中,明星药物必妥维(Biktarvy)的销售额高达34.72亿美元,为公司的业绩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吉利德还在积极筹备来那帕韦这一创新HIV预防药物的上市。作为一款“半年一次给药”的突破性疗法,来那帕韦有望进一步增强吉利德在HIV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并成为此次公司内部资源调整的核心战略焦点。

尽管吉利德中国方面未对外详细披露此次裁员的具体规模及受影响部门,但这一系列调整措施无疑是其全球战略在中国市场具体实施的反映。在过去的两年里,吉利德在中国积极推动了大约20项临床研究,并雄心勃勃地规划在2027年之前获得4个肿瘤适应症的批准。鉴于中国HIV防控需求的不断攀升,吉利德的长效HIV预防药物来那帕韦,凭借其“长效”特性,精准对接了国内患者对于治疗依从性的迫切需求,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裁员举措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吉利德中国本土团队的执行效能,尤其是那些在肿瘤领域已经布局的临床项目,可能会因此受到波及,进而延缓新药的上市步伐。相比之下,将资源聚焦于HIV领域,有助于吉利德集中力量抢占市场先机。

吉利德方面表示,公司将积极探索“创新支付模式”与利用“先行先试”政策,以期提升药物的可及性。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个高效团队的强力支撑。因此,此次裁员后的组织优化,或许可以被视为吉利德为后续发力中国市场所做的铺垫,为其在HIV领域的深入布局以及新药推广铺平道路。

吉利德的裁员行动并非个例,而是与整个行业面临的共性挑战相呼应。2024年11月,强生、默克等国际知名制药公司同样在中国市场实施了裁员,这一系列举措凸显了行业正面临的多重压力:包括集中采购政策带来的成本压力、仿制药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新药研发回报周期的不断延长。

在中国市场,跨国药企的业务重心仍然侧重于引入全球范围内的成熟产品,而本土化的创新贡献相对有限。一旦核心产品,如吉利德的来那帕韦,在中国的审批或商业化进程遭遇阻碍,其抗风险能力无疑将受到市场的质疑。此外,Kite Pharma的CAR-T疗法虽然具有显著疗效,但其高昂的成本与中国医保支付体系之间的兼容性较低,需要通过合作研发或技术转移等方式探索更为亲民的定价策略。然而,裁员行动可能会削弱企业在这些关键领域的能力建设。

失业君小编认为,吉利德的裁员案例是跨国药企在创新周期波动、财务压力增大以及市场快速变化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短期的调整阵痛或许在所难免,但若能将有限的资源更加聚焦于HIV治疗领域的高效转化,并加速构建本土化的创新生态系统,仍有望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政策红利中寻找到突破口。然而,如何在优化成本结构与维持市场竞争力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将是吉利德中国在未来几年中必须面对的核心挑战。

网友热议

@愚公移车008(IP京):

全球收缩可以理解,但中国HIV市场潜力巨大,这时候裁员是不是自断一臂?团队都砍了,谁来推新药落地?

@俊文文Junwen(IP沪):

跨国药企一遇到财报压力就裁中国区,说白了还是本土化没真本事。吉利德的CAR-T在国内根本卖不动,早该反思定价和医保策略了!

@钊钊Zhaochao89(IP渝):
裁员的钱省下来搞研发?别画饼了!

@米糕糕migogo(IP云):

强生、默克也在中国裁员,说明不是吉利德一家的问题。集采+内卷,外企的好日子到头了。

@叁怡文enveno(IPHK):
CAR-T一针上百万,普通患者用不起,裁员不如好好研究怎么降成本。技术再牛,进不了医保也是白搭!

@ESMylovve(IP京):

聚焦HIV没毛病,但国内已有艾迪药业、前沿生物在抢市场,吉利德裁员后靠什么和本土玩家拼?

最后一条,
战略阵痛了再说……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