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儿在菜市场碰到楼下邻居,她拎着俩变形金刚玩具直叹气:“我那孙子现在可精了,昨天非说‘奶奶你买的玩具太土,同学都玩机甲兽神’——合着我攒半个月退休金买的变形金刚,在他眼里成了‘老古董’?”
前儿在菜市场碰到楼下邻居,她拎着俩变形金刚玩具直叹气:“我那孙子现在可精了,昨天非说‘奶奶你买的玩具太土,同学都玩机甲兽神’——合着我攒半个月退休金买的变形金刚,在他眼里成了‘老古董’?”
我乐了,拍拍她胳膊:“您当人家小崽子是真心嫌弃?我猜啊,他是看您总说‘这东西能玩一辈子’‘别老想着新玩意儿’,故意气您呢!”
邻居眼睛一亮:“哎哟您说得对!上周我带他去旧书店翻老连环画,他蹲在地上看了半小时《大闹天宫》,临走还拽着我衣角说‘奶奶,咱把这本带回家吧,比手机里的动画片有意思’——您瞧,这小机灵鬼!”
您说奇不奇怪?现在满大街都在说“隔代教育难”,可我观察了身边二十多个带孙辈的老人,发现那些被年轻人夸“会带娃”的老人,根本不按常理出牌。
他们没学过育儿书,不懂什么“敏感期”“正面管教”,但带出来的娃,要么机灵得像小狐狸,要么暖心得像小太阳。
今儿咱就唠唠这三种“非典型”带娃老人——您准能在其中找到自个儿的影子。
第一种:“不代劳”的生活课
楼下有位退休教师,带小孙子时总说“自己的事儿自己琢磨”。
有回小孙子举着玩具车喊:“奶奶你帮我修!车轮卡住了!”老人正屈膝坐在小马扎上剥毛豆,头也不抬:“那你先说说,车轮为啥卡住啦?是被石子硌了,还是螺丝松了?”
小孙子急得直跺脚:“我不知道!你帮我嘛!”老人把毛豆往盆里一倒,认真道:“奶奶也不知道。不过奶奶年轻时候修过家里的水壶,那时候没人帮忙,我就拿根细铁丝慢慢捅——你要不要试试?”
小孙子抽抽搭搭捡起玩具车,蹲在地板上捣鼓。过了十分钟,他举着车冲过来:“奶奶你看!车轮转起来啦!”老人一把抱起他:“哎呦我的小能手!刚才你皱着眉头的样子,像极了奶奶修水壶那年——咱这小孙子天生就会解决问题!”
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带娃有“三不原则”:不代劳、不催促、不否定。
孩子摔了,她先递抹布:“来,和奶奶一起把地擦干净,下次走路就看路啦。”孩子不想吃饭,她就端着碗坐在沙发上:“奶奶今天煮了你爱吃的南瓜粥,不过要等凉一凉——你要不要先看会儿绘本?”
有回我问她:“您这么‘不帮忙’,孩子会不会觉得您不爱他?”老人把洗好的草莓塞给我:“傻闺女,爱不是替他做所有事,是让他知道‘我能行’。”
上回小孙子在幼儿园搭积木,别的小朋友都找老师帮忙,就他举着积木喊“我来我来”——你说,这是不是比考一百分更金贵?
第二种:“装糊涂”的引导术
对门有位退休工程师,带孙子时总爱说“你觉得呢”。
有天傍晚,曾听见院子里传来祖孙俩的问答:
“爷爷爷爷!为什么月亮跟着我走?”
“嗯…你觉得是月亮喜欢你,想和你做朋友?”
“不对!老师说过是视觉错觉!”
“哦?那老师咋说的?”
“就是…就是离我们远,所以我们动的时候,它好像也动。”
“那孙子说得对!不过爷爷还有个想法——要是月亮会说话,它可能会说‘小朋友,等等我呀’。”
小孙子“咯咯”笑起来,拽着老人的衣角蹦跶:“爷爷你真笨!月亮不会说话!”老人假装委屈:“那爷爷明天买本《月亮的故事》,咱们一起找答案好不好?”
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年轻时带徒弟,最烦的就是“直接给答案”。他说:“我当年教徒弟修锅炉,要是他一问‘阀门咋拧’,我就直接上手,他永远学不会。现在带孙子也一样——你给他答案,他记一时;你教他找答案,他记一辈子。”
上个月学校开家长会,孙子的老师特意表扬:“这孩子上课特别爱提问,而且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角度。有回讲《司马光砸缸》,他举手问‘为什么不用梯子爬出来,非要砸缸?’把全班都问住了——这孩子,有股子钻劲!”
老人听说后,倚着老藤椅抽了半支烟,跟我说:“咱那会儿哪懂什么‘批判性思维’?就是觉得,人活一世,总得有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现在看孙子这样,值了。”
第三种:“苦中甜”的滋养力
要说最让我佩服的,还得是家中长辈。她年轻时经历过下岗、家人重病,现在带外孙女,愣是把苦日子过成了甜津津的蜜。
去年冬天,老人不慎摔倒,腿部肿得厉害。外孙女才3岁,蹲在她床头抹眼泪:“奶奶疼不疼?朵朵给奶奶吹吹。”长辈轻轻抚过孩子的额头:“奶奶不疼,就是有点酸。不过朵朵给奶奶唱首歌,酸就飞走啦!”
外孙女扯着嗓子唱《小星星》,唱跑调了也唱得满脸通红。唱完长辈说:“哎呦,朵朵的歌声比奶奶吃的止痛药还管用!”外孙女眼睛亮起来:“那奶奶再疼,我也给你唱!”
后来才知道,那天晚上老人疼得整宿没睡,可第二天早上,她举着外孙女画的“奶奶打针不疼”涂鸦,逢人就说:“看我们朵朵多厉害,画得比幼儿园老师还好!”
有回我问她:“您咋这么乐观?换我早愁死了。”长辈把晒得蓬松的棉被抱进屋:“愁有啥用?朵朵才3岁,她记不住奶奶吃了多少药,但她记得奶奶笑了多少回。我多笑一笑,她心里就多存点阳光——等她长大了,遇到事儿就不至于慌得手足无措。”
现在外孙女上幼儿园,别的小朋友为抢玩具哭鼻子,她倒好,蹲下来哄对方:“我们一起玩好不好?这个娃娃给你当妈妈,这个小汽车给你当宝宝。”老师跟我们说:“朵朵这孩子,共情能力特别强,跟她奶奶似的,天生带暖。”
长辈听了直摆手:“哪是我带的?是她自己会看脸色。上回我摔了,她偷偷把她最爱的水果糖塞给我,还说‘奶奶吃了糖,伤口就不疼了’——你说,这是不是比我给她讲一百遍‘要孝顺’都管用?”
写在最后:带娃哪有“标准答案”?真心比方法金贵
现在网上总说“隔代教育要讲究科学”,可我接触了这么多老人,发现最会带娃的,往往是那些“不按套路出牌”的。
他们没学过儿童心理学,不懂什么“发展关键期”,但他们懂——
孩子摔了,比起“不哭不哭”,递一块抹布更能教会他“解决问题”;
孩子问“为什么”,比起“正确答案”,一句“你觉得呢”更能保护他的好奇心;
日子再难,比起“哭穷诉苦”,一顿“甜津津的安慰”更能给孩子安全感。
前儿我又碰到楼下邻居,她举着小孙子的新画给我看:“您瞧,这画的是我和他爷爷在旧书店翻连环画——他说要把这段故事写进他的日记里。”
小孙子凑过来,奶声奶气地说:“奶奶,等我长大了,我要给你买好多好多连环画,比旧书店里的还多!”
邻居眼眶红了:“傻孩子,奶奶不要那么多。你只要记得,和你一起翻书的那些下午,是奶奶这辈子最开心的日子。”
您说,这哪是“带娃”?这分明是两个灵魂在互相治愈——孩子在老人的故事里看见过去,老人在孩子的成长里重获青春。
所以啊,甭管您是“不代劳型”“装糊涂型”还是“苦中甜型”,只要您真心疼这孩子,把自个儿的热乎气儿掏出来,您就是这世上最会带娃的人。
您家老人带娃属于哪一路?欢迎在评论区唠唠——咱不为争“谁对谁错”,就为把这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爱,好好说说。
来源:涵宝小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