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冬小麦生产全过程中,播种环节是决定后续生长发育、抗逆能力及最终产量的关键基础。然而,在实际生产中,部分农户因对冬小麦生长规律认知不足或受传统种植经验误导,常陷入一些误区影响到小麦产量。为此,特提出如下规避意见:
在冬小麦生产全过程中,播种环节是决定后续生长发育、抗逆能力及最终产量的关键基础。然而,在实际生产中,部分农户因对冬小麦生长规律认知不足或受传统种植经验误导,常陷入一些误区影响到小麦产量。为此,特提出如下规避意见:
一、警惕“早晚茬种一个麦种”
茬口差异是影响冬小麦生长周期、积温需求及田间环境的重要因素,不同茬口对小麦品种的特性要求存在显著区别。当前,部分农户为图省事或降低购种成本,忽视茬口差异,将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子用于早茬田和晚茬田播种,这一做法直接违背了“良种良法配套”的种植原则,成为制约冬小麦产量提升的首要障碍。
从品种特性与茬口需求的匹配逻辑来看,早茬田因前茬作物收获早,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有充足的生长时间(通常可达60-80天),积温条件优越,此时若选用生育期较短、耐早播性差的品种,易导致小麦在越冬前出现旺长现象。旺长苗植株纤细、茎秆柔嫩,不仅会消耗土壤中大量的养分和水分,还会降低植株的抗寒能力,冬季遭遇低温冻害时,死苗率显著升高;同时,旺长苗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差,易诱发纹枯病、根腐病等苗期病害,为后续生长埋下隐患。
与之相反,晚茬田因前茬作物收获晚,小麦播种期普遍推迟(通常较适播期晚10-15天),越冬前生长时间缩短(仅40-50天),积温不足。若此时仍选用早茬田适配的晚熟品种,会导致小麦在越冬前无法形成壮苗,苗情瘦弱、抗逆性差。进入春季后,晚熟品种需更长时间完成拔节、孕穗等生育进程,易与春季干旱、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叠加,导致抽穗延迟、结实率降低,最终影响产量。
针对这一误区,科学的应对策略在于“按需选种、茬口适配”。具体而言,农户应根据前茬作物的收获时间和当地气候条件,精准选择对应品种:早茬田应优先选用生育期较长、抗旺长、抗寒抗病性强的中晚熟品种,确保小麦在越冬前既能充分生长,又不出现旺长;晚茬田则需选用生育期较短、耐迟播、起身快、灌浆速度快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弥补积温不足的缺陷,促进小麦在有限生长周期内完成正常的生育进程。同时,在购种前,建议农户咨询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或种子经销商,结合地块的土壤肥力、灌溉条件等因素,选择经过当地审定、适应性强的主推品种,避免盲目跟风购种。
二、摒弃“播宜早不宜迟”
“早播早出苗,早出苗早高产”是部分农户长期形成的错误认知,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许多农户在小麦播种期选择上存在“宁早勿晚”的倾向,甚至在当地适播期到来前10-15天就开始播种。然而,冬小麦的播种期并非越早越好,其生长发育需严格遵循“积温阈值”和“生育节律”,盲目早播不仅无法实现高产,反而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安全和产量形成。
从生理机制来看,冬小麦种子萌发和苗期生长对温度有严格要求: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0℃,苗期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2-18℃。当播种期过早,土壤温度持续高于20℃,会导致种子萌发速度过快,幼苗生长旺盛但根系发育不良——根系分布浅、次生根数量少,无法深入土壤吸收养分和水分,形成“地上旺、地下弱”的失衡苗情。进入越冬期后,这类幼苗因根系不发达,抗寒、抗旱能力差,易受低温冻害和干旱胁迫影响,出现叶片枯萎、根系腐烂等现象,死苗率可达15%-20%,严重地块甚至需要重播。
从生态风险来看,盲目早播还会增加病虫草害发生的概率。一方面,早播麦田因苗期生长时间长、群体密度大,通风透光条件差,田间湿度高,为纹枯病、锈病等病害的病原菌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另一方面,早播麦田与杂草的共生期延长,杂草出苗早、生长快,与小麦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若除草不及时,会导致小麦苗情瘦弱,形成“草欺苗”的局面,严重时可导致减产20%以上。
此外,盲目早播还会导致小麦越冬前旺长,消耗大量土壤养分。进入春季后,旺长苗易出现“脱肥”现象,植株生长迟缓,分蘖成穗率降低,进而影响产量。
科学确定冬小麦播种期的核心在于“依据积温、结合品种”,而非单纯追求“早”。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适播期通常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具体需根据当地的日平均温度、品种特性和土壤墒情综合判断:一般而言,当当地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4-16℃时,为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此时播种,种子萌发速度适中,根系发育良好,幼苗生长健壮,越冬前可形成壮苗,既有利于安全越冬,又能为春季生长和高产奠定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农户可参考以下方法确定播种期:一是“温度法”,通过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日平均温度预报,当连续3天日平均温度达到14-16℃时,即可开始播种;二是“品种法”,晚熟品种可适当早播,早熟品种可适当晚播,避免品种特性与播种期不匹配;三是“墒情法”,若土壤墒情不足,即使达到适播期温度,也应先浇水造墒,待土壤墒情适宜后再播种,避免因干旱导致出苗不齐。
三、纠正“小麦过冬宜深播”
“深播能抗冻,深播苗更壮”是部分农户对小麦越冬播种的错误认知,为了让小麦“安全过冬”,许多农户在播种时刻意增加播种深度,将播种深度控制在8-12厘米,甚至更深。然而,冬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出苗需要充足的氧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深播会直接破坏这些条件,导致出苗困难、苗情瘦弱,反而降低小麦的抗逆能力,成为制约高产的重要因素。
从种子萌发与出苗机制来看,冬小麦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随后胚芽向上生长形成幼苗。在这一过程中,胚芽需要突破土壤表层才能出土,其出土能力与播种深度密切相关:播种过深(超过5厘米),会增加胚芽出土的阻力,胚芽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才能顶土出苗,导致出苗时间延长,且出苗率显著降低。即使部分种子能够出苗,也会因养分消耗过多,形成“弱苗”——幼苗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分蘖少、次生根数量不足,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期间易受冻害,春季返青慢,生长后劲不足。
从土壤环境角度来看,深层土壤(通常指5厘米以下)的温度低于表层土壤,且透气性差、氧气含量低。深播的种子处于低温、缺氧的环境中,萌发速度减慢,甚至会出现“闷种”现象;同时,深层土壤的养分分布相对稀疏,幼苗出土后根系难以快速吸收养分,进一步加剧苗情瘦弱的问题。此外,深播还会导致小麦分蘖节埋土过深,春季返青时,分蘖节向上生长的距离增加,消耗养分过多,分蘖成穗率降低,直接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进而制约产量。
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深度应根据种子大小、土壤质地和土壤墒情确定,核心原则是“浅播为主,兼顾墒情”,一般以3-5厘米为宜。具体而言,在实际播种中,农户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看种子大小”,大粒种子(千粒重40克以上)可适当深播(4-5厘米),小粒种子(千粒重35克以下)应适当浅播(3-4厘米),避免因种子大小与播种深度不匹配导致出苗不齐;二是“看土壤质地”,沙质土壤保水性差,可适当深播(4-5厘米),以利于种子吸收深层土壤水分;黏质土壤透气性差、保水性强,应适当浅播(3-4厘米),避免因土壤透气性差导致闷种烂种;三是“看土壤墒情”,土壤墒情好时,可浅播(3-4厘米);土壤墒情较差时,可适当深播(4-5厘米),但不宜超过5厘米,同时可结合镇压,促进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提高出苗率。
四、拒绝“宜密不宜稀”
“多下种子多打粮”是农户在小麦播种中常见的误区,许多农户认为,增加播种量、提高田间群体密度,就能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进而实现高产。因此,在实际播种中,部分农户的播种量远超推荐标准,甚至将播种量提高到30-40公斤/亩(推荐播种量通常为15-25公斤/亩)。然而,冬小麦的群体生长存在“合理密度阈值”,过度密植会打破“个体生长”与“群体发育”的平衡,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养分竞争激烈、病虫草害加重,反而会降低产量和品质。
从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来看,冬小麦的产量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要素构成,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当播种量过大、群体密度过高时,小麦个体之间会激烈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一方面,植株为争夺光照会向上徒长,导致茎秆纤细、节间变长,抗倒伏能力显著降低,在春季风雨天气中易发生倒伏,倒伏后不仅会导致机械收获困难,还会使小麦灌浆受阻,千粒重降低;另一方面,养分和水分竞争会导致小麦分蘖成穗率降低,每穗粒数减少,虽然单位面积穗数可能增加,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下降幅度更大,最终导致总产降低。
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过度密植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差,田间湿度高,为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在高湿环境下易大面积发生,蚜虫、红蜘蛛等害虫也易在密植麦田中滋生;同时,通风透光不良还会抑制麦田杂草的天敌活动,导致杂草危害加重,进一步加剧小麦生长的不利环境。
此外,过度密植还会增加种植成本——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种子费用,还需要增加化肥、农药的用量,而产量却未必能相应提升,导致“投入产出比”降低,影响农户的经济收益。
科学确定冬小麦播种量的核心是“合理密植”,即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播种期和目标产量,确定适宜的播种量,实现“个体健壮、群体协调”,充分发挥产量三要素的协同作用。具体而言,合理密植的确定方法如下:
1. 依据品种特性:分蘖能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应适当降低播种量,避免因分蘖过多导致群体密度过高;分蘖能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应适当增加播种量(20-25公斤/亩),以保证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2. 依据土壤肥力:土壤肥力高的地块,小麦生长旺盛、分蘖能力强,应适当降低播种量(15-18公斤/亩);土壤肥力低的地块,小麦生长瘦弱、分蘖能力弱,应适当增加播种量(22-25公斤/亩),以弥补分蘖不足的缺陷。
3. 依据播种期:适播期播种的麦田,小麦出苗齐、生长壮、分蘖足,播种量可控制在15-22公斤/亩;晚于适播期播种的麦田(每推迟1天播种),应适当增加播种量0.5-1公斤/亩,以保证基本苗数,但最大播种量不宜超过30公斤/亩,避免过度密植。
4. 依据目标产量:若目标产量为500公斤/亩以上,应采用“精量播种”(播种量15-18公斤/亩),通过培育壮苗、提高分蘖成穗率和每穗粒数实现高产;若目标产量为400-500公斤/亩,可采用“半精量播种”(播种量18-22公斤/亩),兼顾群体密度和个体生长。
来源:淇泉老翁